日本真实巨人 商业巨人霍英东的真实发家史



 

 

 

 

 

 

  霍英东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省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意。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境已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艰辛,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有一次过旧历年,他父亲第一次穿双新鞋上街,在小摊档把鞋脱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双脚落地便走。回到船上,才发现竟然没有把鞋穿回来,因为向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水上人家生命毫无保障。霍英东的两个哥哥就在一次台风中沉船丧生,一个5岁,一个7岁。他的母亲幸被叔父救起,但不久他的叔父也在风浪中翻船淹死。大约是在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患病不幸去世,年仅40多岁。因为染病时间很长,天天用中草药治疗,把本来就很有限的一点钱都花光了,死后只草草地埋在青衣岛上。

  父亲去世以后,霍英东一家生活更加困难了。那时,他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一个5岁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身上。

  母亲是一位顽强、刻苦、勤奋的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她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这驳运生意就是与外海的货轮接洽,代它们把货物用小舢舨运到岸上来。当时接运的主要货物是煤炭。霍家自己没有驳船,从轮船货主那儿把生意接下来,然后分给舢舨客驳运,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因为霍英东父亲在世时人缘很好,母亲又豁达得体,多数的货主和舢舨客都颇为同情这一家孤儿寡母,日子倒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霍英东的母亲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识墨。大约在霍英东6岁那年,便由别人背着去拜师启蒙。接着在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那是免费的,他家住在船上,随处漂泊,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放学后连船也不易寻找。到第三班时,转入敦梅小学。这间小学是要收费的,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但仅招收30人。学生要作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还是考上了,而且在录取的名字中,第一个便是他。后来,他又转读皇仁书院。书院的学制是倒过来从第八班开始的,相当于初中一年级。那时,书院的第八班,共招三个班,每班30人,但大多数是经过老师、家长及各种关系介绍入学的,真正通过考试录取的不足10人。应考时也要求作一篇文章,霍英东也是第一个被录取了。

  霍英东在校读书很是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读书十分专心,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觉脸红。”在皇仁书院,零英东算是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之外,他还广泛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等。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因为皇仁书院学费很高。为了省下一点钱,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便是踢球,大概因为他当时身体比较瘦弱,想炼出一副强健的体格。不过,他不敢踢得太久,总是匆匆地踢三几十分钟便急着跑回家,因为要回去帮助妈妈记帐和送发票。他后来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出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

  霍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班,算来这已是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

  日军占领香港时,霍英东母亲和人合伙购置的“兴和”小火轮给日军征用了,生活没着落,他也失学了。和当时许多人一样,初时靠摆卖家里的衣服杂物度日。不久,生活又迫着他到轮船上去做火夫。轮船是烧煤的,他做铲煤工,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那时他才18岁。

  霍英东干得非常吃力,回到家里全身骨架像散了似的,倒下床就呼呼入睡了。只干了9个月,在老板裁员时给解雇了。

  不久,霍英东花了10元日本旧军票,托人介绍到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霍英东虽然当过火夫,但还是干不了这种要求极严的重活。接着又有人叫他转到风炮铆钉处,霍英东抡起那吧吧直叫的风炮,震得双手一直打抖。于是,又吹了。

  1942年夏天,日本军队扩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在机场里做事的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工钱是每天七毫半,因粮食奇缺,每人每天配给六两米,扣去二毫,实得五毫半。机场在九龙,早上七点半上班,要提早两个小时出门。傍晚放工,走路回家又得花两小时,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

  那时,他很想学一门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就不用这样天天做苦力了,但是学什么呢?有一次,他提着50加仑重的汽油桶,因为力气不足,压伤了指头。有一个好心的主管见他身体瘦弱,劝他不如干别的工作,霍英东便趁机提出学开汽车,主管竟然答应了。

  霍英东真是喜出望外,心想学到技术可以返内地开汽车,离开沦陷的香港了。但那时的人很保守,不愿教。学师的照例要先干一两年杂务,然后才学技艺。他因此只能在旁留心看师傅如何操作,这叫做“偷师”。每当师傅察觉到,便立刻借故支开他,叫他拆电池。当时轿车很少,日本人出入也只是坐货车,晚上停放在机场上。一天,下午5时多了,车已停好,霍英东洗车时,看见有辆车的车匙仍留在那里。他便爬上去,把火打着试开汽车。但刚巧停车时车轮歪斜着,汽车启动撞到另一部车上。日本人知道了,把他毒打一顿,这份工也丢了。

  不久,霍英东进了太古糖厂,在化验室工作。他做惯粗工,笨手笨脚的,常常把玻璃器皿打碎。想多学点技术,常常弄出点事。一次,和另一学师仔用硫酸学制氢气,并用火点燃,氢气将空气中的氧气混合,轰隆一声巨响炸开了,他满脸玻璃碎片。糖厂的人以为是炸弹爆炸,结果又被厂方辞退了。

  日本占领香港时,全港实行米粮配给,他又到仓库去干磅米工作,叫做“打哩”,就在西环货仓处上班。初时以为秤大米不难,干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他在这边过磅,仓库在那边验收,还要赶火车运往新界。一批苦力扛着米包排长龙,等着过磅,要称准180斤一包,多了不行,少一些仓库又不肯收,手脚稍为慢些,排队等候的苦力就紧催,这份差事也难干下去。

  1942年,母亲倾其所有,连金链也卖掉了,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其实本意名为“有和”,但登记办证时写得太潦草,误写为“有如”,也就将错就错。

  这家杂货店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洗漱刚毕,顾客便陆续蜂拥而来。有时一下子来十多人,都要招呼妥当,站在路边兜揽住,免得顾客跑到别档去。一个顾客往往要买几样以至十多样,什么蒜头、豆豉、咸菜、咸鱼等等。他拿着秤,手势要快、要靓,不然,顾客便不满意,说给少了。在机场干活虽然吃力,但不必动脑,在杂货店里却整天要料理这样那样。就是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得站着吃,随时准备招呼顾客。

  到了晚上10时,伙计纷纷放工逛街,霍英东还得留在店里煮酱料、添甜醋,调制酱油。日军占领时期,样样都缺,都得自己制作。深夜12时了,还要封盖好一切杂物。店内老鼠横行,什么都咬,蚝豉、发菜……样样都要收拾好,才能离店。一年365日,天天如此,一个小时也偷闲不得。

  在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段生活,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炼,他从中获得经营管理的良好训练,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

  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但杂货店的工作毕竟是太繁杂、太劳累了。1945年战争结束,万物更新,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运输业自然急需发展。霍英东和他母亲都看准了这个时机,毅然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决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那时摆在霍英东面前的,有两条出路:一是平平稳稳的路,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他曾申请到太古洋行,当个文员,已被复信接纳,月薪300港元,这在当时还过得去。文员生涯,“朝九晚五”养妻育儿,只要不出大差错,论资升职,可保生活安定。另一条是坎坷的路:暂时帮母亲搞运输,再寻求别的机遇。这虽前途叵测,但他不甘平淡,终于选择了后者。

  帮母亲做驳运生意,霍英东管帐,没有工资,但一家人的生活费用母亲全包起。家庭环境仍很艰难,但总算比过去好一些了。要强好胜的霍英东自然不以此满足。他认为,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当时的香港只有一种生意好做,就是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他非常注意宪报上关于战后物资拍卖的消息,及时标购那些只需小修的小艇、廉价的舢板、海军的机器等,然后迅速转卖出去。由于他缺乏资金,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海军机器,并且以18000元中标。他兴高采烈回家请母亲凑钱交款。想不到母亲断然拒绝。霍英东借贷无门,眼看到手的一笔大买卖落空了。人急智生,霍英东找到一位工厂老板,商量租借其仓库存放机器,老板看了机器,同意租仓;霍英东看老板对机器很欣赏,提出可以卖给老板,老板开口愿出4万元,霍英东求之不得,迅速成交。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净赚22000元。这是他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赚的一笔大数。回忆这段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这确是很好的机遇,如果那时我有足够的资金,就可多赚几大笔了。

  东沙岛冒险

  1948年,霍英东25岁,正是人生中富有浪漫色彩的岁月。有一天,他听人说: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那是制造胃药的原料,何贤在澳门有间公司收购,每磅1美元。霍英东听了,很想试一试。但未出过远海,又缺乏航海知识,母亲也极力反对,他却下定决心,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他以刚投标购进的机帆船入股,折价3万元,加上其他人投资,筹得10万元。他在香港长洲招了渔民80人,给了些安家费,连同船员,共90余人出发。

  那时东沙岛属广东省管辖,出海执照须由广东省建设厅签发。由于未办好出海手续,船到三门关,被海关扣留。船上的工具舢板、锚、救生艇等,海关说是货物,都要扣留。90多人困在船上,滞留了10天,带去的咸肉,咸鱼都吃光了。后来转去汕尾,途中又遇上风浪。所招渔民,多是海陆丰人,汕尾是他们的老家,许多人不告而别,纷纷散走。霍英东只得在汕尾重新招一批人。经过一番周折,才终于启航出海。

  他们终于到达了东沙岛。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能够顺利到达东沙,这对霍英东来说当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他们登上的不是什么“金山”。而是“地狱”。

  打捞海人草,不像在陆地割草那么轻松。这种海藻生长在三、四米深的海底珊瑚丛中,他们缺少必要的潜水工具,只自制了潜水眼镜,在水底能看见海人草,每个人吸上一口气潜下去,没采到多少海藻就急着浮上水面,靠着船舷喘气了。有时那些珊瑚芒刺,又尖又硬,一不小心就会被割破,还得随时防备鲨鱼的攻击呢!这样浮上潜下的,翻腾扑登了一天,一个人也采不了半筐海人草。

  当地天气酷热,太阳从早上5点钟就露出海面了,白天气温高达40℃以上,岛上没遮没挡,火辣辣的阳光烤得人的皮肤发疼。海滩被阳光晒得银白一片,眼睛也难以睁开。每人只有戴着黑色眼镜才能活动。在海上采捞海人草时,连竹帽也不能戴,整天任由烈日暴晒。每人只穿着一条三角裤,不出几天,就晒脱了皮。

  有一次,霍英东他们从海上运海人草回来,突然狂风大作,波翻浪涌,船被打坏了,掌舵的也不敢驾驶,霍英东只好自己把舵,任由风浪漂泊。从白天到黑夜,风没有停止,船也不知道漂到了何方。大家非常焦急。忽然看见远方电筒亮了一下,霍英东知道那里就是东沙岛,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他和船员把正船舵,向着小岛驶去。这时风浪已经减弱,他们才脱离了险境。原来那灯光是一位伙计拿着手电筒到海边察看停泊着的小船被狂风刮走了没有。霍英东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那一闪的救人之光,我们早就沉到海里喂鲨鱼了。”

  岛上食用也非常困难,来时带的咸鱼、咸菜不多,原以为可以钓鱼,以鱼作肴,但海上全是大鱼,不到两天,钓丝全给咬断了。每天只吃白饭,饭量特别大。但带去的粮食也不多,十多天以后,就处于半饥饿状态。捱上一个月,许多人脸浮脚肿。

  “白天鹅”带领酒店业

  1979年1月,霍英东开始与广东省政府接触,他提议要在广州盖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他投资1350万美元,由白天鹅宾馆向银行贷款3631万美元,合作期为15年。这是建国后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兴建和顺利开业及其后来取得的成果带动了内地酒店业走向现代化,也开拓了日后酒店业的发展方向。

  开发南沙建洛溪大桥

  霍英东曾说他的构想就是要在珠江三角洲找一个能够面向国际、面向大海的地方,“南沙是我的一个梦想”。上世纪80年代末,霍英东在番禺进行庞大投资,共同开发南沙以东21平方公里土地,工程包括兴建港口、高尔夫球场和旅游区等,涉及金额逾100亿港元.

  1989至2000年,霍英东做了三件事:一件是搞交通,包括洛溪大桥、沙湾大桥、港前大道、进港大道。他成立了16个公司运作包括南沙会展中心、南沙科学馆、等项目,总共投资24亿元左右。2000至2005年,投入第二期工程共7个项目,包括南沙资讯科技园、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港码头等。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起建现代化海滨新城,一个不要有任何污染的环境清静、产品体现高科技的地方,现仍在规划中。

  倡建“红三角”+南沙经济圈

  霍英东倡建了“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公里土地。按照霍英东的设想,“红三角”地区将与广州南沙共建华南经济圈规划,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

  打造内地海滨新城

  霍英东投资捐赠内地已超过50亿元。而在众多内地投资中,以南沙的投入资金最为庞大,10年总计26亿元人民币,霍英东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据香港媒体报道,过去数十年来,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

  资料显示,霍英东开发南沙可分三个阶段。霍英东筹措,在开发南沙的第一阶段主要将当地的交通,修桥、筑路、建轮渡,包括洛溪大桥、沙湾大桥、港前大道、进港大道建立起来,使广州进南沙不用过渡。其次,在绿化和美化南沙方面,霍英东决定修建蒲洲国际花园、天后宫、蒲洲海堤。而在建设建筑物上,霍英东成立16个公司进行运作,项目包括友荣船厂、新技船厂、东发货运码头、南沙客运港、高尔夫球场、蒲洲高新技术开发园、南沙会展中心、南沙科学馆、姑苏园。霍英东在开发南沙的第一阶段上,总投资已经达到约24亿元。

  新客运港码头主要是由旧客运港改建而成,投资约7000万元。而4幢大厦分别是现在的珠三角世贸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霍英东集团大厦、南沙大厦,总投资约6亿元。

  狂热的体育迷

  霍英东是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创办人及股东之一。

  从1984年至2002年,霍英东将澳门娱乐有限公司所得30多亿元利润全部用于内地及港澳捐献和建设,自己还另外补了十几亿元做霍英东基金会费用。

  而这也打破了当时香港历年一次最大笔捐款的纪录。

  除此之外,霍英东在捐赠方面的资金总数已逾40亿港元。其中的1/5是直接捐赠与体育项目。

  自1984年10月他捐赠1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至今20多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包括在内地和港澳各地建设了20多个现代水平的各种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和设施,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中国流行的羽毛球运动与中国象棋进入国际体坛和设立各种奖金,奖励在比赛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人才等。

  从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之后,“霍英东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内地奥运选手和香港选手。夺得金牌的选手获得一枚重1公斤的纯金金牌及8万美元奖金;亚军获得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万美元奖金,季军获得0.25公斤重的金牌和2万美元奖金。

  对此,霍老曾做过解释:“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霍老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达400多亿元人民币,拨予体育仅10多亿。当然,相对于13亿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

  捐款上百亿的慈善家

 日本真实巨人 商业巨人霍英东的真实发家史

  在很多人心目中,霍老是国家领导人、是香港的富豪,在更多人的眼中,霍老是全港捐献最多的慈善家。过去数十年来,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从广州白天鹅酒店到洛溪大桥,从暨南大学到体育基金……

  2002年4月,霍老退出“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并把所持约值60亿至70亿元的股份全数捐赠与他在澳门成立的基金会,用于建设澳门。那次捐股,不但成为港澳地区的一时佳话,更打破香港历年来一次性最大笔捐款的纪录。而在众多内地投资中,南沙10年总计26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使得南沙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一时竟回答不出来,并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以霍老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与文化艺术、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

  一生经历

  1923年霍英东生于香港,祖籍为广东番禺。7岁丧父的霍英东从小就有一股特别的韧劲,“我出生时贫穷,但是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贫穷!”此言将霍英东霸气与坚韧的传奇一生表达得淋漓尽致……

  霍英东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改名霍官泰,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随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霍英东早年做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1955年后,霍英东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有荣有限公司等,经营地产、航运、旅馆、石油等业务,涉猎范围越来越广阔。

  1961年与叶汉、叶得利、何鸿燊等竞得澳门博彩专利权,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为最大股东。1965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1979年被聘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

  1981年霍英东历任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货船业总商会首席名誉会长、孙中山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际足球协会执委、国际足联理事、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等职。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1994年8月任亚洲足球联合会财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1995年12月被推选为第六届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还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港澳)。

  2006年10月28日

  霍英东在北京病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9012.html

更多阅读

霍英东传奇一生:百亿富豪卖杂货起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他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

恋父情结的表现 霍英东的“红色情结”

如何让粤北、湘南、赣南组成的“红三角”共同富裕起来,成为霍英东晚年的一大梦想。    30日下午2点,广东韶关学院的会议室里一片肃静,参加缅怀霍英东先生座谈会的人,内心却难以平静。这所学院的二级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正是

月有盈亏我的仁慈亦然 为富亦仁的霍英东

从一个辍学学生、渡轮加煤工、杂货店的小老板到横跨地产、建筑、航运、旅馆、博彩、酒楼、百货、石油等业务的商业巨子,再到孙中山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际足联理事、全国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一生充满传奇。众人皆说霍英东“

霍英东:“帮过我的人个个都发达”

霍英东自谓“没有负过任何人”,出街从不带保镖——    作家冷夏在其所著《霍英东全传》中,记录了她与霍英东的几段有趣对话:    自我评价人生超过100分    很多时候,他转谈一些与我的发问毫不相关的内容,让人无所适从。有

声明:《日本真实巨人 商业巨人霍英东的真实发家史》为网友我心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