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蒙牛10岁,杨文俊42岁。
没有人会否认杨是中国乳品业名副其实的少壮派领袖人物,更可贵的是蒙牛是在杨文俊的手底下成长起来的。
牛根生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之后,杨文俊领军下的蒙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以民营企业身份自居的蒙牛,这一年,迎来了国有大股东中粮集团。
此时,蒙牛位列“全球乳业公司排名报告”第19位,营业额34亿美元。走到这一步,它用了10年。
即使时至今日,蒙牛“跑出火箭速度”的发展模式在业界还一直备受争议,“毒奶粉事件”波及到的蒙牛更是在这样的非议中备受关注。
这都是大考验,但是立志成为中国乳品业领袖企业的蒙牛,它的领导人——杨文俊——平息这些事情之后,应对措施是继续快跑。
2009年这一年,蒙牛总裁杨文俊也领到了董事会的新任务:5年内进入世界乳业十强。
照原计划,蒙牛将用后10年来冲刺世界乳业十强,达到营业额81亿美元。但是,董事会交给杨文俊的新任务,将完成时限整整缩短了5年。
这意味着,杨文俊和蒙牛都必须跑得更快。
杨文俊和蒙牛的故事,始于他从伊利的出走。
1988年,杨文俊从内蒙古轻工学校毕业,分配到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冰淇淋车间。
那时候,冰淇淋的加工工艺很原始,一个模具里放32个冰淇淋,杨文俊的工作就是把冰淇淋从模具中拔出来。为了方便分离,每个冰淇淋里都插有一根竹签,因为竹签上满是毛茬儿,时间长了,他的手上都是被刺破的伤口,有时候伤口肿胀得连手指都合不拢。
就像很多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一样,杨文俊从企业基层摸爬滚打一步步向上,车间工人、带班班长、车间主任、生产部部长。
1996年,对杨文俊是一个转折点。时任伊利一把手的郑俊怀亲自提拔他,命其出任筹建液态奶项目的总负责人。当时他29岁。
就是在这期间,杨文俊认识了利乐公司,这是一间从瑞典漂洋过海而来生产液体食物纸包装的公司。就是这个小小的复合纸包装,在日后改变了中国人长期以来饮用鲜奶的习惯,也改变了伊利、蒙牛的命运,杨文俊的事业轨迹亦随之有了变化。
1997年7月,他筹建的伊利液态奶项目正式投产。伊利引进利乐公司的包装生产设备,第一次将无菌砖包装饮用奶奶)的概念带入中国市场。高温灭菌奶保存时间长,且无需低温保存,被俗称为常温奶。而当时,占据国内液态奶市场90%以上份额的,是保质期两到三天的巴氏灭菌奶。盘踞上海的光明和扎根北京的三元,是当时市场的领导者。
不过,杨文俊负责的伊利液态奶项目开始并不顺利。由于市场没打开,固定资产成本又太大,投产当年没有赢利。
1998年的第二季度,伊利的液态奶开始出现供不应求。但是,当年的年底,杨文俊却离开了伊利。
正当他犹豫是否要自建个品牌自立门户时,他原来在伊利的同事、正在筹办蒙牛的牛根生向他招手了。1999年初杨加入蒙牛,成为蒙牛最初的发起人之一,进而开始了他与牛根生长达十余年的搭档关系。
他打的第一仗,是在既没有奶源,也没有工厂的情况,如何生产出蒙牛牌的产品。OEM——这个在中国制造业较为普遍的方式,被拿到襁褓中的蒙牛,蒙牛白手起家自此上路。
1999年2月,杨文俊赶赴哈尔滨,洽谈接管一家液体奶公司。这家企业当时经营不善,缺乏管理人才。“对方有船划不动,蒙牛有桨没船划”,双方一拍即合,蒙牛液态奶顺利贴牌。
根据《蒙牛内幕》一书的记载,当时杨文俊带领的液态奶团队以不足300万元的投入,迅速盘活了需要投入3个多亿才能组织的产能。蒙牛成立的第一年,其液态奶就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那年,蒙牛全部的营业额是3730万,年轻的杨文俊在液态奶业的经营才能再次爆发出强悍的力量。
这一年,杨文俊32岁。
“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生产模式,迅速在早期蒙牛的冰淇淋、奶粉等业务领域推而广之。尽管日后这一发展模式备受诟病,但杨文俊这种开创式的经营模式确实让初创的蒙牛迅速立足。
2000年时,主导国内乳制品市场的,是各种价格偏高的利乐砖牛奶和长期占据市场优势的巴氏灭菌奶。蒙牛的胜出再次与杨文俊和利乐公司的熟络密切相关了。当时利乐公司新推出利乐枕包装,这种纸包装牛奶的保质期为45天,与利乐砖一样无需冷藏,但成本要低,保存时间又长于巴氏奶。杨文俊抓住了这个机会。
依赖常温奶业务的拓展,从2003年起,蒙牛的液态奶事业驶入快车道,连续多年把持全国液态奶销量第一。到2005年,蒙牛拿下成立以来首个年销售额过百亿的纪录时,有超过80%的份额来自杨文俊担纲总经理的液态奶事业部。直到今天,这一业务仍然是蒙牛最主要的营业额来源。利乐公司在2003年给蒙牛颁发了一个特别奖项,“利乐枕无菌包装使用量全球第一”。
为了快速攻城略地,蒙牛接连在国内液态奶市场挑起价格战。随着其他企业跟进,波及范围的扩大,从老产品到新产品,从单品到全线,国内液态奶的价格可谓是一落千丈,尤其是占主导的常温奶。
到2005年时,以价格战开疆拓土的势头,行至顶峰。有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是国内常温奶市场增长速度自1998年到2007年之间每年增速最慢的为14.7%,也是此前9年间市场增速首次下降到20%以下。
作为始作俑者之一,蒙牛的杨文俊更早地有了紧迫感。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液态奶市场的下一个点金石是什么?
2004年9月底,杨文俊像往常一样,叫自己团队的5名主要成员到家里吃饭,小聚的核心议题是,明年卖什么?怎么卖?讨论的结果锁定在乳饮料“酸酸乳”上。当时,伊利优酸乳的销量已在蒙牛之上。讨论的另一个结果是,酸酸乳作为时尚产品,需要一个合适的时尚载体。
为蒙牛代理央视广告的广而告之公司牵线搭桥,推荐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当时这个栏目业绩平平。在谈判桌上,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给杨文俊提出一个合作条件,只要不把湖南卫视改成蒙牛台,其他的都可以。
最终,蒙牛以1400万拿到《超级女声》2005年的冠名权。随着湖南卫视数百次播出,“蒙牛酸酸乳”迅速传播开去,2005年销售额达到25亿,要知道头一年才做了7个亿。
现在回头来看,“超级女声”事件是一次成功的产品营销。但是,当时杨文俊却冒着很大的风险。在此之前,地方电视台几乎还没有与企业深入合作“植入式营销”的成功案例,蒙牛这样的营销操作也是第一次。事后,牛根生曾对外透露,如果自己参与了最初的策划,事情很可能会流产。在接近杨文俊的人看来,杨一旦战略思路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并且全力以赴执行,不受干扰。
以杨文俊为核心的蒙牛液态奶团队,为日后蒙牛产品摸索出“娱乐营销”一条道。大概也就是在这时,杨文俊开始思考,乳制品企业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才会有竞争力。
第二年1月,在蒙牛全球招聘总裁的海选中,时任蒙牛集团副总裁、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的杨文俊胜出,接替牛根生担任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保留董事长一职。新帅带领下,蒙牛2007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成为当时中国乳业第一个迈入200亿阵营的企业。
但是,这种顺风顺水并没有持续太久。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行业地震。整个乳制品市场尚在恢复元气之时,2009年年初,被视为蒙牛金牛产品的特仑苏卷入“OMP风波”,特仑苏系列中添加的OMP物质,其安全性和功用被质疑。
这无疑是杨文俊就任总裁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特仑苏对蒙牛的重要,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杨文俊在公开场合喝的必定是特仑苏,而且逢人就推荐喝特仑苏。风波牺牲了一个单品,特仑苏系列中的OMP牛奶暂停生产。此后,蒙牛大量追加电视、平面广告以重塑特仑苏高端牛奶的形象。
2009年,杨文俊在蒙牛的第十个年头,变数与不平静也许在冥冥中已经注定。
这年7月,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股权,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对控股权十分看重的蒙牛团队做出这桩交易的真实目的,尚不得考证。有人认为是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的双重打击之下,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蒙牛管理层让出大股东位置。尽管牛根生和入主的中粮都予以否认。
作为蒙牛运营班子的第一负责人,杨文俊已经收到董事会提出的新任务:5年内进入世界乳业十强。这可能是他任上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行注资蒙牛时,签订了未来三年内每股盈利复合年增长50%的对赌协议,从而刺激了蒙牛在这期间“火箭速度”的狂飙突进。
不过,杨文俊显然没有时间感慨。他需要答好董事会的命题作文:今后蒙牛快跑的动力在哪里?这其实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外界看来,蒙牛从成立至今,一直倚重液态奶,尤其是常温奶。但是一手将蒙牛液态奶做大的杨文俊已经尝试改变。
包括2004年对酸酸乳重新定位为“时尚饮料”。当时,杨文俊曾这样反思酸酸乳运作的成功:谁规定消费者只能在餐桌上喝牛奶?牛奶为什么就不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牛奶饮料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时尚饮品,就像可口可乐一样被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喜爱和饮用?
2005年液态奶价格战打到极致时,蒙牛推出了高端液态奶“特仑苏”。而此后这一品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品系列。这也佐证了蒙牛高端奶思路的成功。虽然蒙牛没有公布过特仑苏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
蒙牛之所以做出这些变化,是因为包括杨文俊在内的乳业人已经看到这个市场嬗变: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乳业经历了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乳业的大发展已经完成,即使没有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行业年增长超20%的疯狂已经难以再现。
大家都在寻求更进一步细分市场。杨文俊用可口可乐、娃哈哈来类比这种变化:以包装水、饮料为主业的娃哈哈推出营养快线,成为乳饮料第一销售额产品;碳酸饮料之王可口可乐先是推出果汁饮料“美之源”,最近又推出乳饮料“果优乳”。
在他的构想中,牛奶的外延范围将不断扩大,从牛奶到时尚饮品,到果汁饮料等等,搭建一个适应不同人不同需求的牛奶矩阵,以功能细分和高品质来对抗行业价格战和激烈竞争。
杨文俊称之为,IM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