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美女,大学生,跨国公司亚洲区副总裁,年薪不低于50万,拥有近百项发明,舞林高手……履历如此丰富如此眩目,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位在校大学生,一切似乎刚刚开始,一切却已然功成名就;各方都忙着给她总结经验,或者指摘瑕疵,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个事实,她只有21岁,一切皆有可能。
“我不是一个花瓶运营官”
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北京高速扩张的CBD中普通的一个,落地窗外是车水马龙的东三环主干道。靠墙的是一个小书架,大多是经管类图书杂志,还有一本包着陈旧书皮快被翻烂的《计算机C语言学习》,一本《余华短篇小说》,一本最新的诺奖文学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另一面墙边则摆放着三张办公桌。这里就是美国Topcoder(托普科德)公司亚洲分公司的北京办事处。
21岁的吴莹莹,去年年末媒体蜂拥报道的“北师大在校女生获聘美国名企副总裁”的主角,就在此办公。
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吴莹莹刚从实验室回到宿舍,寝室的座机响了。“嘿,吴莹莹,我们是美国Topcoder公司,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公司,愿意吗?”原来,吴莹莹十几年参加竞赛的背景,吸引了Topcoder的注意,他们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决定主动联系这位大三学生,请她来负责中国区的工作。
“我愿意。”吴莹莹现在回想起来,说自己回答得“出奇地平静”,也“出奇地不假思索”,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9月26日,刚刚升入大四的吴莹莹被聘为Topcoder亚洲运营副总。
Topcoder,并非此前媒体大肆渲染的“美国名企”。这是一家成立仅6年的小公司,主营软件开发和计算机人才评估。其主要运作方式,是承接或自主开发一些软件,并把这些大型软件拆分成小型的模块,在世界各地——主要是高校环境内——进行竞赛,让最年轻的计算机人才为这些模块而竞争,最终公司能得到最好的设计模块并出售获利,而大学生也得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佼佼者还能获取巨额奖金;同时,庞大的参赛人口还能让整个IT人才市场得到一个相对精准的人才评估。
吴莹莹的主要工作,就是运作在中国的竞赛。每组织一个竞赛,她需要和校方、学生组织一起成立组委会,并担任负责人。她需要开很多会,去落实赛场、评审和报名事宜,还要为几百个参赛选手的肚子负责,“买披萨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高校人口庞大,在美国只有20多个人参加的比赛,放到北京,动辄就是几百人参加。为了延续美国总部的习惯,为参赛者预订披萨作为午餐,她必须预订几十个必胜客的披萨,但后来披萨店发现没有那么多面粉,选手吃不饱肚子,让她急得上火,“问题永远会出得比事实的发展更多。”
她有时候会有点烦躁,特别是在连续工作20个小时后。“每天都是这样,连疲倦的感觉也是一样。”4月3日凌晨刚从上海张罗完一个比赛,回到家立刻上网向美国总部汇报工作,大洋彼岸正是上午,她一旦开始和同事交流工作便收不住手。媒体报道有这种说法,“吴莹莹的脑电波和常人不一样,有两条线比一般人长很多,因此她才能睡很少却能工作很长时间”,其实,这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吴莹莹对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只不过尚未得到其他专业人士的证实。
不过,吴莹莹“连轴转”的工作精力,确实已经让Topcoder美国总部非常满意,公司公共关系部主任吉姆·麦克柯恩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对吴赞不绝口,“她在为Topcoder开拓中国市场的工作中展示了非凡的精力。莹不惧怕繁重的工作,她很勤奋,也许比普通人更努力。当然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莹还有非常好的判断力,并且知道怎样工作才能保证质量。”
用“80后”的语言说,吴莹莹的“小宇宙”非常强大,要想激怒她并不容易。今年1月,吴莹莹作为嘉宾参加央视2套“商务时间”的大学生就业模拟招聘节目,那时媒体质疑其资历的余波还未平息,到场的其他嘉宾都是年龄至少在她两倍以上的资深企业界人士,几个大男人轮番挑战这个黄毛丫头,“以我这么多年的从商经验,我敢说你们公司招聘你,就是为了炒作自己的名声……”
她看着他们,报以微笑,并未解释。现在她依然轻描淡写,“其实他们都不太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们公司平均年龄25岁都不到,很年轻。”她说早就习惯了这种场面,大量的比赛经验,让她足以表现出宠辱不惊的气度。此前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夺冠,面对的就是挑剔苛刻的评委。“这是我作为一个副总裁应该承受的,反面的声音代表这个人在关注你。我不会以反驳的姿态去解释,首先关键的是做好本职工作,”吴说,“当有一天Topcoder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时候,大家会慢慢知道,它没有聘用一个像花瓶一样的运营官,让事实和时间来说明吧。”
现在吴莹莹每天加班,中国和美国的工作时间加在一起十几个小时。她风风火火地赶路,练就了一身在出租车上化妆的本领,公文包里装着报道偶像希拉里·克林顿的杂志。
用竞赛披荆斩棘
在职业将要起步阶段,即获得这样一个金领机会,这和吴莹莹十几年的“竞赛背景”密不可分。
2000年夏季的一天,四川《华西都市报》头版登出一个大眼睛女生满脸焦虑的特写照片,旁边一行大字——“我能闯过中考关吗?”
其实这个14岁的初三女生多数时候并不焦虑,她经常都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很自得地搞发明——一种名叫Open的字典检索方法,听任化学老师在讲台上咆哮:“吴莹莹,听讲!”
吴莹莹当年的班主任赖老师回忆,这个成绩中游的小孩“对中考完全不扎劲(成都方言,意为在意)”,照此下去,她高中是否能顺利留在这所省重点中学都是个问题。他赶紧到小孩家里访问,发现家长和自己的担心如出一辙。大人们苦口婆心地做了很多工作,可惜这个小孩像是一棵“油盐不进的豆芽菜”,对“好好准备考试”的教诲,她都“选择性失聪”。
就在大家都在为吴莹莹担心的时候,她的“Open字典”的发明成功了,还夺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中学校长大笔一挥,“特招!”于是小孩顺利升上了省重点高中。
当年让她顺利跨过中考关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竞赛,只是她“竞赛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10岁时,吴莹莹和父母到朋友家去,第一次看到了电脑,显示器尚是一台电视机。小女孩“就像被电击中一般”,坐在那里从下午玩到晚上,她还记得当自己在荧幕上打出“妈妈我也要一台计算机”的时候,老妈热泪盈眶的样子。不久后,家人朋友一起使劲,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从此陷入热恋不能自拔。
“我小学的时候非常非常地飞黄腾达,参加的竞赛都是一等奖,从来没拿过其他的。”回想起当年,她两眼发亮。
小学三年级时,吴莹莹参加了学生时代的第一个竞赛,由成都市青羊区教委组织的计算机LOGO语言竞赛,要求选手用LOGO语言画出一幅有大海、太阳和海鸥的图画。“大海由实线构成,太阳由虚线构成……”从这个比赛的一等奖开始,吴莹莹全面进入“职业竞赛者状态”,年轻的她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宿命,我就是选择比赛作为我人生的道路。”
竞赛是吴莹莹“一路披荆斩棘的那把斧子”,但这把斧子在高中的时候变钝了。她喜欢的是语文、英语、生物,最终却因为迷恋计算机而选择了理科,成绩中等,离“冒尖儿”差了一截,但这却并不影响她在课堂上和老师面红耳赤地辩论。她常常想请假去做实验,居然有老师答应了,“只要你英语能保持好成绩,我允许你请假去做实验。”吴莹莹至今都很感激当年“放自己一马”的英语老师贾老师。
把一座座奖杯踩在脚下,高三时只要再能拿下最后一个竞赛——数学奥林匹克选拔赛,就能进入当时心目中的最高目标——清华大学。但这个梦想在最后时刻突然因为招生名额的问题而告吹。大家眼中的另类天才少女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当时知道自己考不上了,只有指望提前录取了。在竞赛里打拼了这么多年,再回到高考那个轨道上,去做卷子,感觉不一样的。”
那一个月她没少哭,她开始努力挤高考独木桥,“那段时间,她似乎突然开始冲刺高考了,而且成绩上升得很快。”中学时代的同学小Z回忆说。最终吴莹莹被提前录取进师范类的北师大。
“大学的时候,从成绩上来讲,是竞赛生涯最失落的阶段,但也是最投入最奋斗的一段时光。那时候为做一道题,从早上8点起床做到半夜,中途就随便吃点面包什么的,非要借着那股劲把它弄出来不可。实验室的人一个一个走光了,我一个人在大楼里面,现在都还能记得人们关门的声音在楼梯里的回响。”大三时,吴莹莹和同学组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夺冠,再一次声名鹊起。
吴莹莹说自己并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这也是她崇拜同事、从杭州大学研究生退学后到Topcoder担任亚洲技术总监的吴嘉之的原因。
她说竞赛打磨出自己的韧性和坚定,而受益于这种成长方式的精英远不止自己。“高中和我一起搞竞赛的那些人,他们现在都是在各个大学、公司里最顶尖、最拔尖的人。竞赛似乎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毕竟我一直在这个领域里。”从一个参与竞赛的选手成功转型为操作竞赛的运营官,吴莹莹现在的愿望就是当好职业经理人。
在他们眼中吴莹莹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眼光和评价,通常没有精力、更没有欲望去解释,这种特立独行,让她在学生时代一直被视为“格格不入”。同学小Z说,“大家那时候就觉得她怪怪的,无论是说话时的表情、待人接物的方式,都跟人不一样。上课的时候可以和老师辩论到面红耳赤,老师让她坐下她也不听。”
中学时的班主任赖老师一度非常担心吴莹莹的性格,怕她的不合群到了大学里会给发展带来阻碍,但现在吴莹莹在职场上的良好势头让他终于放下了心。不过他依然认为,在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环境下,作为老师,比较负责的方法,还是更多地追求学生的“共性”,而非“独特性”。“吴莹莹的成功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包容性更大了,但我们是否就该一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判断学生的“独特性”?这种‘怪’是一种和才华结合在一起的怪才——比如吴莹莹,还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如果放任他们,可以说是一种冒险。有些‘怪’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年纪尚小,所以很难判断。”
在谈到吴莹莹成功的个案时,赖老师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的,最多就是知道要把书念好。而吴莹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兴趣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并且舍得在上面下足够的功夫。我们现在的中考和高考,是无法把学生所拥有的特殊才能考察出来的,他们只需要书读得好,能考试就行了。而吴莹莹到了大学这个比较容易发挥特殊才能的舞台,多年的想法也就开始逐一实现。”
在大学这个更成熟的平台,吴莹莹的做人方式开始得到尊重和认同。吴莹莹的好友游芳说,“我们认为的牛人分两种,一就是拿到好的offer,二就是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对莹莹来说,国早就出过了,而她出来就拿到这么高的职位,也是能力强。我们寝室的同学并不觉得她有什么不一样或者特别“强”,因为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