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周树禄出生于1976年,站在一群同学中有点突兀,似乎不像个大学生,倒像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而作为创业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周树禄也有着跟其他人大相径庭的经历。
16岁辍学,32岁参加高考
周树禄32岁才参加高考。之前有10年,他用在了第一次创业。
16岁时,周树禄辍学了。在老家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许多人觉得读书不如打工挣钱,他也认为不需要知识也能挣到钱,于是尝试了很多职业,淘金、挖煤、做小生意……19岁时,周树禄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承包了村里110亩耕地种玉米,靠着规模效益,1年净挣1万多元,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万元户,盖起了新瓦房,买了摩托车。他又把钱全投进去养猪。1998到2000年,行情不佳,周树禄辛苦挣的钱泡汤不算,还欠了4万多元债务。
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周树禄听到了高考放宽年龄限制的消息,他想到了回学校学习,重新出发。2002年,周树禄重新开始念初二,与侄子和外甥在同一个班上课。5年中,他完整地学习了中学课程,参加了中考、高考,并以超过重点线的成绩考进了浙师大工商学院。
为养活自己,他开始再次创业
之前,周树禄靠半工半读,把债给还了,来到浙师大时,他身上只有全家凑给他的1万元钱。来金华之前,他查过资料,知道金华的物价在浙江算比较低的,可是,各种生活成本,仍是他心中的一块石头。
“得想办法挣点钱。”周树禄说,他每天帮食堂涮碗,管饭之外,一个月还能挣200元钱;周末,他和同学到街上找各种兼职,帮人发传单、卖各种小东西;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参茸行,看了价钱吓了一跳。“我在老家种了16年的人参,从来没想过它在浙江会卖这么贵”。
周树禄开始寻找收购价和零售价之间产生鸿沟的原因。“农业不只是种植,如果延伸到加工、包装领域,就能获得高附加值。”
周树禄趁回老家的时候,用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了1000多元的人参。新学期开学后,他背着一袋人参,在浙师大附近的菜场、居民区推销,没想到,大家都不相信他,有人甚至认为他拿萝卜来冒充人参。后来,他通过做老师、同学的生意,打开了销路,每学期能挣一两千元。
提档“起航”
12月,浙师大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周树禄与两个同学合股的“南北仙草养生馆”也入选了,得到了一个店铺。对于他的卖人参事业来说,相当于鸟枪换炮。
周树禄感到,这一次创业,与上一次创业太不一样了。种地只要勤快就行,做生意除了勤快,还得有口才,会揣摩顾客心理,并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虽然是个体户,他也开始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管理。
“对于别的同学来说,创业是一种经历,即使失败也是财富;而我,投入了所有的积蓄,不成功是一种‘灾难’。”周树禄说,自己已经35岁,急需挣点钱,也希望能把自己这几年学到的市场营销知识投入使用。可是,“从别人口袋里拿钱不容易,要让顾客感受到实惠才行。”
周树禄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争取明年毕业前能把助学贷款给还了,他说,信誉很重要,也可以把有限的资金节省下来给别的同学用。对于未来,他虽然忐忑,却也有很多想法。“保健品行业是朝阳产业,浙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希望这里有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