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里最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在2008这个特殊的一年里,他们都各自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中国财经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广昌十大牛人之最理性
如果要找一个民企多元化的成功案例,复星是其中一个;如果要再找一个企业如何“过冬”的完美范本,恐怕还是非复星莫属。
2008年年底,中国企业界发生了最戏剧性的一幕,郭广昌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在新浪与分众达成换股协议后不久,复星国际公告称早已购入分众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着后来再次增持分众股份,复星国际因此又成了新浪的最大股东。
学哲学出身的郭广昌是一个拥有很强哲学思辩能力的企业家。他是这样定位复星的: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资本,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产业。他的目标是把复星打造成“中国的GE”和“内地版的和黄”。
事实证明,复星的多元化道路是成功的,至少在目前为止是成功的。
出身贫寒之家的郭广昌即使在成为数百亿资产的掌舵者之后,仍然清晰记得母亲最初的教诲: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他说,“不公平赢得的东西我绝对不要。江湖上有句话说的很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如果相信市场经济的原则,就要相信这一点。”
郭广昌说,“我们的内心始终会被两个‘恶魔’占据。一个叫贪婪,因为机会太多;另一个叫恐惧,因为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任。平衡,已经不是一个商业技巧的问题,完全在于你的内心是什么价值观。”
在诱惑多的时候避免贪婪,在选择少的时候克服恐惧,这不正是郭广昌这个财富哲人给我们上的一堂哲学课吗?
任正非十大牛人之最低调
2008年,华为20岁,任正非64岁。这一年,华为依然雷声不断;任正非却继续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元的CDMA大单引发了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尔卡特朗讯、北电和中兴通讯的报价在140亿-70亿元之间,华为却报出了不到7亿元的超低价。华为的“白菜价”毫无疑问又一次引起大家的非议,认为它是场竞标中的搅局者。
然而,任正非也许非常信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句话,他对外界的评论一概具有足够强的免疫力。他经常这样教导员工:“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
面对行业冬天,任正非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这并不是任正非第一次警告冬天来临。早在2001年,他就提出了“过冬”的口号。也许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华为总比别人早一步做好过冬准备,从而最后安然过冬。
业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外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越过两道山,一是价格,二是华为。任正非作为华为的精神领袖,无疑是应该引以为豪的,他时常被人称作土狼,或者硬汉,抑或是战略家。只有万科董事长王石把它比喻成一只沙漠上孤独的狐狸。
马云十大牛人之最自信
因为早早预见到寒冬,2008年初,马云带领他的阿里巴巴团队强势进军拥有中国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东省。其精心准备的“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助力广东外贸企业升级转型”策论,得以顺利面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并获得广东全力支持。短短一年间,马云的阿里巴巴迅速敲开广东政企合作双赢的大门,而广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旋风也引领马云持续红遍广东。
以上不过是马云2008年最值得称道的两件事。要把过去这一年马云干过的活全都说清楚可不容易。他名下企业品牌太多,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雅虎、阿里妈妈、阿里软件……总之,与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在网络上做生意有关的,他基本都干了。不仅干了,还不容别人插手。如今的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代名词。而这,很牛,也真的很可怕!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追随沃尔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模式已经显示出弊端,中国制造商一旦订单减少,纷纷倒闭。“未来中小企业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通过淘宝销售,通过B2B完成采购跟其他的配套服务,这个全新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最大的图。”
袁隆平十大牛人之最阳光
2008年对袁隆平院士而言必定是不平淡的一年,有关网络上争论不休的买车一事,把袁隆平推上了舆论巅峰,向来低调的他着实“火”了一把。
2008年的7月19日,袁隆平院士一身便装,带着一家子在长沙看车展,院士还招呼家人坐上一台国产轿车试试手感,后来又被奔驰一款敞篷车吸引。报道中说,袁院士是一位汽车发烧友,“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而其实当天,袁老一家人看上的只是一款普通的国产两厢车。袁龙平家里的六七辆车其实都是分属他的子女所有,他本人只有一辆十几万元的赛欧。
与网上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院士买车,网民们这次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支持,并力挺袁隆平买车。有网友称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更有甚者说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由此派生出网络又一个流行词“仇富不仇袁隆平”。
2008年10月16日,在袁隆平买车事情发生之后,某大型门户网站做过这样一次调查:标题就叫《我们尊重“富人”袁隆平》,在网友参与的调查“谁是你心中的阳光富豪”,袁隆平排第一,得票数遥遥领先于其他著名企业家,比例达到了将近96%。
刘永行十大牛人之最敏锐
“有人说我很保守,但也有人说我很激进。其实,我就是希望我的企业能一直健康地活着。”刘永行有着自己的生存哲学,“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我们是先行先试者,但是,我们只走半步。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下,探出半步,试试虚实。这其中拿捏很难,稍不留神,一步迈出,就掉进了陷阱。”
不过,如今刘永行常常为人所提起的,已经不是其饲料产业,而是“轰声隆隆”的重工产业。刘永行保持了他的一贯谨慎,谨守着半步哲学。“不管是饲料业还是铝业,在筹建初期就要想到行业最困难的时候,预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渡过。在行业好的时候,你要比人家更好;大家不赢利的时候你要赢利;大家亏损的时候你不亏损,大家亏损很严重的时候,你不亏损或者亏损很少,而且能够很快渡过。必须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才能动手去做。”
被称为刘永行此生最大的一次冒险——投资铝业等能源领域的决策,如今已经成为了香饽饽。就在2008年10月14日,由CAYLON(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牵头的近20家中外资银行齐聚三门峡铝业公司,这里面既有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东京三菱日联银行等跨国银行巨头,也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这些本土银行,还有德商、南洋、大兴等大家不熟悉的银行。这些金融巨头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争取东方希望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在这个经济寒冬中,能够拿到一个健康优良的资本项目更显不易,而刘永行就是他们信任的担保。
刘永行恪守着自己的半步哲学,对于一位商场厮杀多年的老将来说,他对国家政策的领悟力和对长期政策走向的判断,已经确保他过了一关又一关,掘金一桶又一桶。
李书福:十大牛人之最顽强
“汽车狂人”李书福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带名片,只要报上他的名字,对方基本上是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那个中国汽车界的牛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全球经济实体,中国汽车行业也难逃此劫。人们不禁再次把困惑和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吉利、投向了李书福。因为正是这个人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20多年来被牢牢把控在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手中的格局,也是他一句“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狂言,揭开了中国汽车从精英消费转向大众消费的序幕。 翻翻李书福之前的履历,没有什么能和汽车沾上边:靠120元在街头巷尾给人拍照起家,接着开出了自己的照相馆;1984年,进入了冰箱领域,把产值逐步做到了几千万元;1989年,转产高档装潢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面板;1994年,进入摩托车行业,并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 直到1997年,在摩托车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李书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看来都是异想天开的决定:他要造汽车。2003年9月28日,吉利果真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跑车——美人豹,其100%是自主设计与制造。随后吉利美人豹落户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成果,永久馆藏品和展示品。 再看今朝,李书福率领的吉利,凭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作为“民企造车第一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从心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便宜车”梦想起步,到要造全世界最环保、最节能、最安全的好车。再到把汽车卖到国外,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李书福演绎的正是一出改革开放的传奇。 2008年9月,李书福有番言论:“冬天到了,不是说大家都冬眠了待着不动了。这个冬天,我们反而觉得很忙,可以做很多事情。”此番言论,被称为“冬泳论” 严冬至、寒风虐,在全球汽车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吉利却以“冬泳”拉开了抗击经济危机的序幕。凭借智慧与实力,在多数汽车企业销售下滑的形势,李书福却别有一番“牛”的风景—— 10月止,吉利实现了销售比同步增长了17%,这无疑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教材; 12月,吉利鼎鼎有名的自由舰终端销量突破万台,在当前经济危机全球车市寒冬,经济型车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自由舰逆势走强进入万辆俱乐部; 利用许多地方政府想发展汽车工业的急迫心理,以低廉的价格在兰州、济南、湘潭、宁波等地圈下大片土地,然后建起整车基地,把吉利的触角伸向全国; 谋划了吉利创业以来最重要的战略大转型,吉利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其利润也悄然增长。 李书福带领着吉利在“寒冬”中大展拳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战绩风生水起,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岁月无痕,李书福称,一直以来,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李书福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他的执着和坚韧,正是凭着“不低头不认输”、“力量在风中回荡”的信念,他把吉利从小做大,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逐渐从草根嬗变为枝繁叶茂的大树。马蔚华:十大牛人之最稳健
“当华尔街正在裁员的时候,我们在招聘员工;当许多金融机构在这里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诞生。” 作为银行家,马蔚华的2008年风光无限。 “中资银行走出去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海外直接开设分行,二是进行并购。”马蔚华曾如此表示。而在2008年,马蔚华收购香港永隆银行,设立招行纽约分行,交出了两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2008年5月30日,马蔚华执掌的招行正式与永隆银行控股股东伍氏家族签署买卖协议,议定以每股156.5港元的价格有条件收购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这是招行历史上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购,也是国内迄今最大、香港近7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并购案例。 长期以来,在港网点不足是招行在港进一步发展业务的‘瓶颈’,马蔚华一直在寻找时机扩张。而永隆银行在香港的35家分支机构对马蔚华来说显得很诱人。虽然在第一轮报价中,招商银行因出价低而被淘汰,但第二轮却以比第一轮低的出价战胜对手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澳新银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马蔚华和永隆银行面对面的沟通。 收购了永隆银行后,马蔚华以香港为桥头堡,进军国际市场,把分行开到了美国纽约。2008年10月8日,正当华尔街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几大金融巨头轰然倒地之时,马蔚华筹备了4年的招行纽约分行正式在曼哈顿开业了,显得特别抢眼。 招行纽约分行的申办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从2005年7月正式启动工作起,马蔚华和华尔街和美国政府打了四五年交道,他以耐心与从容赢得了那些有偏见的美国人的理解和认同,被奥巴马任命为新财长的盖特纳甚至成了他的私人朋友,称他为“和巴菲特一样重要的人”。 在马蔚华的努力下,招行得到了自1991年美国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17年来向中资银行颁发的第一张银行牌照,纽约州银行厅更首次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外国银行颁发银行牌照。 “当华尔街正在裁员的时候,我们在招聘员工;当许多金融机构在这里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诞生。”马蔚华亲赴纽约主持揭牌仪式,致辞中掩不住他的骄傲。 1999年走马上任招商银行行长前,马蔚华是一位高级金融官员。在进入招行后,马蔚华的管理方式和报务手段通过这家全国首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再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冲击。如今,马蔚华已被公认为中国最富创新意识的银行家。在他的带领下,招商银行多年来在国内金融界创造了数十个第一,经营业绩在国内同行中位居前茅。 在2008年末,马蔚华连续第二年入选了在全球经济和金融界享有盛誉的《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2008年亚洲最佳CEO”七人名单,被投资者评选为亚洲银行业领袖,为他的2008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作为掌门人,马蔚华导演了招商银行近年来“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的三出大戏。即使在全球金融业一片寒潮时,马蔚华也毫不犹豫,果断出击,逆市出海。 把招行从中国带入世界,这是马蔚华一直以来的心愿,而在2008年,他成功了。王 石:十大牛人之最异端 王石率真、倔强、特立独行,但他又像一个磁场,那种吸附力让你无法抗拒。 连王石自己也承认,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房产业直上云霄的高速发展中领衔降价、在地震时陷入“捐款门”、因股票狂跌不止引发的“辞职门”……或者可以这么说,王石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公众的视野,即便是脱离舞台去“登山”,他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 一年多前,王石抛出“楼市拐点是秃子头上的虱子”的言论,宣布“卖拐时代”的来临。过去的2008年楼市状况的确成就了王石的先见之明。因为如此,他被人称为2008年最有远见的人物。 纵观中国商业史,以一人之力来引爆一个与民生相关产业的剧烈调整浪潮,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王石做到了。由于万科的“提前撤退”,其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在楼市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万科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0%。伴随着王石的回应和推动,“拐点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风靡全国,继而成为2008年楼市的主旋律。 然而,作为万科的掌舵人,王石的个性却一度使企业陷入了沼泽的危险。 “58226;12大地震”发生后,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万科捐200万是适当的”和“员工捐款以10元为限”的观点。这顿时触及了公众的主流价值底线,并引起了舆论的强烈谴责。王石也因而被人戴上了“王十”的帽子。 这时候,万通公司董事长冯仑终于忍不住了,他站出来为王石辩护说,地震发生后,王石和他刚好在一起,王石立即和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一些非盈利组织联系,一共联系了7、8家,决定发起“牵住孩子的手”的公益活动,“我们讨论和打电话联系,他忙到夜里3点多钟。” 冯仑还介绍,王石今年初就已经和他相约夏天到哈佛大学专门研习如何利用商业力量和管理办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已经联系好到美国一些基金会学习。“他做公益是一贯的,由于博客中个别言辞的问题,遭到这么多非议,这真的不公平。” 其实在“捐款门”事件发生前,就早有人不断地质疑王石,何不把登山的费用用来办希望小学?王石的回答是:我有我的正常消费需要。至少在当时,这样的回答带来的并不是人们的无限反感,而是信任。 “捐款门”事件中,不少股东以“王石在,我们就在”的坚定追随表示了对王石及万科的支持。这令王石大为感动:“如果因为我的个人言论,导致万科走势弱于大势,弱于行业,我会立刻辞职。” 但,这个时候王石是不会辞职的。王石的性格中有两大特征决定他不会辞职:一是从不妥协;二是逆向思维。当所有的舆论都希望他辞职的时候,他偏不辞职。了解王石的人都知道,在万科的成长历程中,王石是最善于从逆境中脱颖而出的人。他像所有从基层起来的成功企业家一样,意志坚定。 “人生就像舞台,你总有谢幕的时候,我已经在这个社会该折腾的时候都折腾了,该影响的时候都影响了。我希望离开的时候,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的、丝毫的波澜。”这是王石的心愿。不过,谢幕对王石而言,似乎还有些太早。 在奥运火炬接力中,没有比王石的出现更能引起欢呼,一浪高过一浪的“王石,我爱你”、“万科,永远支持你”,场面堪比娱乐明星,背负骂名的万科和王石,就算是满腹委屈,此时亦是欣慰至极。王石就像一个磁场,那种吸附力让你无法抗拒。 率真、倔强、特立独行,这就是王石。张瑞敏:十大牛人之最完美 海尔走到今天,很难说清最大优点是什么。 但至少有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张瑞敏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 在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海尔集团各事业部中,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强势业务不但超额完成了销售指标,而且市场份额还明显提升。张瑞敏也荣获“品牌中国30年30人”、“中国鲁商功勋人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所有的传奇都要从1984年35岁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的一项规定开始——不许随地大小便。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另一件事情是,一年后张厂长怒砸本厂冰箱:一位朋友从他的厂里勉强买走了一台冰箱。朋友走后,经检查,张瑞敏发现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即便是次品依然有大量的需求,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 760台这样的冰箱。” 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很多这样的故事直接揭示了张瑞敏的思路——把管理做好。 事实上,海尔走到今天,很难说清最大优点是什么。但至少有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张瑞敏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开创了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到2008年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做了16个案例,涉及海尔的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用一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张瑞敏对自己管理思想的自信: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就像是张瑞敏的管理理论一样多:“休克鱼疗法”、“斜坡理论”、“五星级服务”…… 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张瑞敏的理论依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企业家通常是靠先走越南、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起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式发展道路。张瑞敏却直接把目光盯住美国市场。 他说:“非要争论在美国设厂好不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单凭争论本身永远不会出结果,不如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一个结果。就像德鲁克说的,管理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你的逻辑对,我的结果对了,你的逻辑就没有意义。” 在央视的经济人物典礼上,他说:“我有一个愿望,如果我遇到韦尔奇,我会向他请教。” 可当韦尔奇真来中国和企业家交流时,他却又缺席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张瑞敏回答:“就是听贝克汉姆讲三天三夜,也解决不了中国足球上不去的难题。” 1978年10月,邓小平赴日本访问,参观松下电器展览室时,讲解员把一盘烧麦用微波炉加热后,请邓小平观看。谁都没有想到,邓拿起一个烧麦看了一下放到嘴里,令人们大吃一惊。他边吃边说:味道不错,微波炉很好。 随后他说了那句影响中国企业家的话:“你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要比人家管理得更好。” 张瑞敏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也能做好管理。马明哲:十大牛人之最坚毅
2008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马明哲依然挺立,他甚至把这看成是“发展中的挫折和磨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对于马明哲来说,2008年是口水满天飞的一年。 从年初的6616万元年薪到1600亿融资再到投资富通,马明哲的名字在2008年所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中,应该是曝光率最高的了。但即使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马明哲也依然挺立,甚至把这看成是“发展中的挫折和磨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008年3月,中国平安发布的2007年度财报显示,马明哲2007年年薪税前高达6616万元。这是A股上市公司高管最高薪酬纪录,引起一片哗然。然后,争议袭来、批评不断、“鄙视”频频……但马明哲似乎在自身与外界的争议之间打造了一个结界,任时间飞逝,任是非不断,他安然静坐。 “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面对责问,他甚至显得很泰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这一份自信。 马明哲当然有资格自信和淡定。因为正是有了他,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平安。 1988年创立中国平安时,马明哲33岁,如今平安20岁了,马明哲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把他一生中最黄金的20年,全情投入到打造平安这一件事情中,不但成就了平安中国第一家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地位,而且为平安注入了足够多的创新活力。 其实对于钱的多少,马明哲并不是那么的在乎。转过身,他就把钱捐给了他在宋庆龄基金会名下设立的“明园慈善基金”。首期他已经捐赠了2000万元,并计划在5年内通过追加投入,使基金达到1亿元,用以资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和儿童。 2000万元,在“最牛高薪掌门人”的威名下,这真的不能算多,但这却已经是马明哲年薪的1/3,而且这个基金全部资金的来源就是马明哲的个人薪酬、奖金与虚拟期权。 更难得的不是马明哲把1/3的薪金捐作慈善,而是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气魄与信心。 在金融海啸面前,马明哲与平安也并“不平安”。2008年年初“不合时宜”的巨额融资成了A股市场连续暴跌的动因,对富通的投资案也一直被人诟病,现在还没有最终定论。 但马明哲的雄心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受到影响。他依然狂热地投入工作,和旗下的每一家子公司一把手们探讨很具挑战性的5年战略规划。他认为个人教训每天都有,因为每样工作经过时间的考验,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要懂得从好的东西中取其所长,更上台阶。要从不好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向前看。” 一直以来,马明哲都在践行着要把中国平安打造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集团和“千亿市值,万亿梦想”的豪言。因此,即使在2008年中国股市受世界整体下滑趋势影响连连暴跌,一众国外老牌金融机构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之时,马明哲也没有放弃海外投资,反而膨胀了进一步扩大海外并购扩张版图的雄心,于是平安成了中国第一家国外投资保险商。 海外扩张可以发挥扩大规模、分散风险的作用。马明哲的路子并没有错。只是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最终折戟。反思之后,马明哲立刻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狠抓保险主业,同时将资产投资的目标由国外转向国内市场。 经过努力,2008年的圣诞节后,平安的股价在压力重重下有了回升走势,这说明经过富通事件的“摧残”后,平安的股价已有了吸引力。 2009年上班的第一天,马明哲在致平安员工的信中表示,任何在改革中甘当开路先锋、创新发展的企业,都要克服大量不可预见的困难,承受不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发展中的挫折和磨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即使在2008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波,但仍满怀信心,向前看,马明哲的这份气魄令人称道。附:中国十大“最牛”商界人物
郭广昌:十大牛人之最理性
任正非:十大牛人之最低调 马 云:十大牛人之最自信 袁隆平:十大牛人之最阳光 刘永行:十大牛人之最敏锐 李书福:十大牛人之最顽强 马蔚华:十大牛人之最稳健 王 石:十大牛人之最异端 张瑞敏:十大牛人之最完美 马明哲:十大牛人之最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