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荣:转型升级就是创牌子?这是一个误区



 04年底金融危机开始向外向型纺织企业蔓延,贴牌加工企业遭受重创,但是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宁波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服装代加工企业的典型代表,其2008年销售增长32%、利润增长70%、税收增长53%,丝毫没有受到危机影响。今年一季度在全国纺织业两位数下滑的态势下,申洲国际的销售、利润和税收收入均保持30%左右的增速。其为耐克等国际运动衣品牌的订单生产已经排至明年秋冬季,企业满负荷运转,2009年全世界最大的印染工厂要投产,还将招收员工4000多名。

  宁波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荣认为,一直以来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转型,其实有很多误区,很多企业以为转型升级就是创牌子,但是国内几百万家企业,不可能都去创品牌,专业的生产制造仍然是生产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即使不创品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升级,企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提高。

  纺织服装制造优势仍在中国

  宁波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纺织制造企业,80%的产品出口海外,90%的外销产品为国际品牌贴牌生产,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最主要的制造商之一。

  马建荣说,从事服装业二十年,就在2008年的头几个月,他和他的整个班子第一次产生了动摇和迷茫,甚至一度以为企业要完蛋了,在中国搞纺织业没有希望。“因为宁波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已经具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纺织业是落后产能、淘汰产业,人多、污染也多。”马建荣说,2008年上半年,劳动力吃紧、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取消、银根缩紧,种种倒逼机制下,加上政府的导向,他甚至开始考虑把企业卖掉,去收购造船厂或者造五星级宾馆。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马建荣带队去了河南、四川等省十五六个县城实地考察劳动力供应,又去了东南亚新兴制造业国家了解竞争对手的投资环境。马建荣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纺织业的制造优势二十年内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赶上。他的根据是,中西部落后地区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这些人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的生产,带动家乡进入工业化社会;而孟加拉、斯里兰卡等新兴的产业转移目的地,虽然工人月工资只要40美元,能源廉价,棉纱价格甚至低于中国的棉花价格,但是政府的腐败永远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工人效率是中国人的一半,产业链不成套,无法生产中高档服装成衣。“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主动放弃这种优势,去让给这些东南亚国家,那太可惜了。”

  马建荣认为,经过金融危机的检验,服装企业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但是国内同行中只要一直专注主业的,基本上都能生存下去,有20%的企业产业升级没有停步的,还过得非常滋润。目前为止出现问题的纺织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前两年眼红房地产、股市和期市来钱快,去赚快钱,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的。

  马建荣认为,纺织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申洲本身来说,二十年之内会发展到十万人左右的大型纺织企业,从国内领先跻身为世界领先。“对于我们国家整个纺织企业来说,机会也是巨大的:第一,国内市场,国内品牌雨后春笋般起来,可以带动国内一大批中小OEM企业;第二,明年美国经济复苏,单子会爆炸性地上升。现在由于经销商不敢库存,服装库存急剧减少,明年肯定要补仓;第三,这几年正是纺织企业搞技改的大好时机,去年这个时候欧洲染色机和现在比价格至少少了1/3,还不包括欧元贬值部分。”

  大半利润投入技改投入高、收益也高

  由于日元贬值,申洲集团到了1997年,账面利润虽然有3000万元,但是资产盈亏相抵还负债8000万元。在最困难的时候,马建荣顶住董事会的压力,坚决不分红,所有的利润都用来搞技改。当年花几千万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针织大圆机,来代替国内台车,又从上海引进几个重要的染色和织布的专家,技术改造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销售和利润都以30%的速度增长。从那时起,申洲国际尝到了技术改造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以前所有利润的90%都投入技改,企业在香港上市之前每年也是60%至70%的利润不能分红用于技改,2005年上市以后,已经是一个年利润四亿元的大型企业,每年仍然50%的利润用于技改,仅最近五年用于引进设备、技术改造的投入就高达20多亿元。

  每年将企业绝大部分沉淀下来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企业也顶着巨大的风险,有几次挣扎在生死边缘。1998年马建荣投入280万美元,几乎一年的利润购置了意大利生产的拉毛机。机器引进后,由于客户对申洲国际生产这种新型面料信心不足,没有人下订单,机器两年空置,巨额资金变成一堆废铁,企业面临倒闭。但是经过两年的市场开拓,这种新型拉毛面料成为公司最大的主打产品,客户一个订单就是一千万件,订单来不及生产,2000年公司不得不花20万美元从意大利紧急空运38吨的设备到宁波。至今这种产品还占公司年销售的20%左右。

  据了解,目前申洲国际从事与科研相关的人员有上千人,公司建成一流的面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每年面料新产品开发能力达1000个以上;公司已经建成国际上装备与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针织、染整、印绣花和成衣生产基地,所有工艺及设备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5亿元的利润一大半是这样“抠”出来的

  马建荣算了一本节能降耗、压缩管理成本的细账:企业2008年5个亿的利润,一大半是从工业化精耕细作中“抠”出来的效益。

  蒸气价格去年从每吨118元窜到260元,企业一年要多花8000万元,通过工艺改进,节约30%的蒸气,仅这一项一年就省下了2000多万元。

  企业投入5亿元进行节能设备的技术改良,引进低能耗、节能型染色设备,染色工厂的用水量是普通印染企业的1/4,企业每天生产200吨布,一天省下的水费就有近20万元,一年至少节省5000万元。由于耗水量减少,染色化工原料和助剂一年还能省下3000万元。

  由于设备先进,企业有条件搞标准化生产,例如染色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电脑分色仪进行,染色准确率99.9%,而一般的印染企业准确率连70%都不到,光靠次品率的降低,一年省下的钱也将近6000万元,而且还大大地加快了交货速度,提高了制衣的生产效率。

 马建荣:转型升级就是创牌子?这是一个误区

  手工剪裁过程中的面料损耗一直困扰服装企业。2007年企业引进意大利和美国的自动裁床,从制图到裁剪一体化电脑操作,用料省了15%以上。每天给企业省下15吨布,以一吨布平均成本三万元计算,一年至少节省一个亿。

  纺织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管理向集约化管理改造,也有很大潜力可挖。例如申洲引进了国际上汽车制造中广泛应用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生产部门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工序,像生产汽车一样把流程精密制定,四万人在流水线上就不会出现有忙有闲的局面,不会出现工序脱节,不会有人浪费时间。

  对纺织工业用信息化加以改造,电脑普及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从设计、用料、织布到缝制工厂,每个工人都有一个显示器,每做一件衣服,挂钩上都有芯片,马上反应到电脑里,没有一个信息生产部门收不到的。采用条形码管理代替人工堆货以后,物流中心的差错率从以前的3%至4%一下子降到了零,一天可以少浪费7吨布,一年节省下来5000万元。

  马建荣说,除了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形成同行难敌的价格优势以外,现代化管理还大大加快了交货速度。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交货期就是灵魂。传统的服装企业靠电话、传真等手段联络布置生产,一般交货期120天,但是申洲集团从客户下单开始,营业部门当天运转到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消化到生产部门,第三天晚上马上组织原料和技术分析,一周后就进入织布,一周后染色,最短30天,最长45天,他们完成的订单就可以在当地商场上柜。交货期的缩短,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国际服装品牌商来说,意味着资金周转率加快了一倍,为客户赢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7734.html

更多阅读

道教法术传奇:二郎神、孙悟空是一个师傅

道教法术传奇:二郎神、孙悟空是一个师傅看过《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二郎神、孙悟空令人羡慕。武功高强、法术闻名、72变惊天动地。实际上,都靠他们的好师傅。名师出高徒。二郎神、孙悟空都是一个师傅,他们的师傅是,道教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增长方式怎么转,产业结构怎么调,坐而论道的人很多,真正能够实现成功转型升级的还没有出现。河北许多城市工业结构就极端不合理,转型升级喊

马思聪:我为什么逃离中国?

马思聪:我为什么逃离中国?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  ‘文化大革命

赖建诚:稳定匹配理论对单一市场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本被赞誉的经济学似乎不能为金融危机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的方法。人们惊呼道:“经济学出现危机了!”是这样吗?  社会对经济学过度期盼  时代周报:在你的《经济史的趣味》一书

园区嬗变:转型升级岔路口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是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要驱动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出现,则主要是为创新营造环境,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又跨

声明:《马建荣:转型升级就是创牌子?这是一个误区》为网友温情花欲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