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新贸易理论”,并开创了经济地理。早在1991年他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就预测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克鲁格曼曾经因为准确地预见了亚洲金融危机而名闻天下,对于这一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他于2006年2月13日在他广受欢迎的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就有过预见性的分析:“从进口与出口规模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美国人花费的比他们挣的要多57%。”
克鲁格曼同时也是充满热情的演讲者和高产作家,先后出版过20多本专业著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兜售繁荣》、《流行的国际主义》等。今年5月,《经理人》杂志记者在上海对这位大师进行了采访。
《经理人》:您怎么看待此次经济危机的走势?
克鲁格曼:目前的经济形势比我几个月之前看到的要令人安慰得多,很多指标显示衰退已有所缓解,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跌已经结束。总体来说,政府没有重犯上世纪30年代政府所犯的错误,没有降低开支、增加税收,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都下调利率、确保信贷流动性,采取积极措施维持需求。现在看来,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会重现。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任何经济恢复的迹象。
所有货币当局都使用利率杠杆来恢复经济,但是,美联储直接控制下的短期利率,实际已经下降到了零,百分之零点零几,就相当于零了,不能再进一步降息了。这在美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就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利用利率来调节常规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美联储利率杠杆已经用尽了。
美联储官员采用常规的方法可能使危机终止,但不能刺激经济恢复。我担心全球经济会经历日本失去的十年那样的长期萧条。日本最终依靠大量出口摆脱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但是这次情况更糟,全球的需求都在萎缩,我们只能出口到别的星球上去了。
《经理人》:那您认为全球经济何时能恢复?
克鲁格曼:整个世界看起来会有点像日本失落的十年,但希望不要延续十年那么久的时间,如果我们运气好,可能不到十年就能恢复,当然也很可能经济颓势会延续更长的时间。我觉得我们很有可能碰到“L”型底,很长时间没有办法复苏。
《经理人》:经济恢复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克鲁格曼:正如我刚才所说,靠出口已经无法推动经济恢复,只能靠投资和扩大内需。事实上,缺少投资是美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中国,政府说要扩大内需,这是对的,但这不是一个季度就能显现成效的,而是两三年,并且要一直持续下去。我认为对环境问题的要求和限制可能成为经济恢复的驱动力。清洁能源的使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环保材料的推广等等,这些都需要投资。当然,我们无法预测这个投资有多大,能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恢复。
长远来看,环境政策将主宰一切政策,环境问题将成为世界上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明年还看不到这种趋势,但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特别是伴随着气候的变化,环境问题将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
有些观点认为,中国能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占世界GDP没有那么大,中国还不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没有办法创造足够的机会让整个世界经济恢复。
《经理人》: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很大,您是国际贸易领域专家,您如何看待中国外贸的前景?
克鲁格曼:我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内生性的经济危机,只有出口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贸受阻。
美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但是将来美国人不可能借这么多钱来消费了,美国人开始存钱了,储蓄率从0攀升到4%,我觉得会继续攀升到8%,美国的消费需求会放缓。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由贸易有利于所有人,贸易盈余国其实是在帮助其他的国家,因为它向别国提供廉价的产品。但是,在目前这个失业率节节攀升的世界里,刚才所说的再也不成为道理,贸易盈余国似乎成为了麻烦制造者,而不是给别人带来好处。如果你有很大的贸易盈余,其他国家会非常生气。这是中国面临的第一位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来中国的贸易盈余肯定会带来很大的贸易紧张,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
《经理人》:中国出口国外的绝大部分产品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此,中国的专家和媒体呼吁中国制造业赶紧产业升级。您如何看待?
克鲁格曼:中国目前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国,根据美国劳动力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的工人收入水平只有美国制造业工人的4%。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让中国向价值链上端爬,从事更加高精尖的制造业?答案是肯定的,韩国就是一个例子。1975年韩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美国工人水平的5%,但现在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0%。韩国原来在世界贸易里的角色和中国一样,但现在它和日本、西欧甚至美国都可以平起平坐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展过程,如果你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复杂,肯定会往价值链的上端走。
我认为要让市场自己来做决定。中国已经能够出口一些精密的高端产品了,相对于中国的工资结构,这是非常让人吃惊的。但最复杂、最精密的产品一般还是来自日本和韩国。我认为中国肯定会走到价值链的顶端,但发展步伐太快肯定不合适。这需要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需要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支持,速度太快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