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山沟里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宝鸡、西安两地的四大生产基地;销售收入十年间从1亿元猛增到60多亿元。在跟法士特有过接触的外国企业看来,法士特这种不靠政府划拨、自力更生的蜕变简直不可思议。
作为一家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国企,法士特走出了一条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创新之路。近日,在法士特担任15年“一把手”的李大开,接受了包括CBN在内的各媒体采访。
李大开坦言,法士特成功改革的经验也许并不适合其他企业。“法士特在改革之初没有以任何一个搞得好的企业作为范本,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职工的承受能力问题,有企业历史问题,有地区情况的不同等。一厂一策,不能照搬照抄。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职工的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记者:在法士特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跟湘火炬合资,也曾经有过跟美国伊顿公司合资的短暂经历,能否介绍一下跟伊顿合资的收获?
李大开:2003年,我们跟伊顿公司建立合资厂,美方占股55%,我们仅占45%,但由于经营不善,不适应中国国情,每年亏损几千万元,合资三年后关闭了。现在这个合资厂完全收归法士特集团公司,我们把当年从他那里引进的3个产品发展成现在几十个系列数百个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不仅在国内赢得很大市场,而且在国外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合资公司虽然关闭了,但是与伊顿的合作还在继续,并且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最主要的是,我们每年还给伊顿提供大量的OEM齿轮产品。
记者:法士特在重型汽车零部件行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李大开:在机械变速器上,确实做到了产量世界第一,并且在质量性能上做到了和国外先进企业一样,甚至超过他们。我们有很多的产品他们没有,比如三中间轴变速器及全同步器12挡、16挡变速器等。所以,在机械变速器上,我们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更加先进的AMT自动变速器、汽车混合动力方面,我们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这一点。只有看到了差距才能更快地发展。而且,我们正在加速追赶。今年年底,法士特将推出自动变速器。现在,已经着手汽车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的技术研发。
记者:重型车产业格局不断变化,作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李大开:近年来,国内外重型汽车的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沃尔沃兼并日本尼桑柴油车公司、川汽和依维柯合作、福田与奔驰合作、中国重汽[26.67 -1.08%]与曼的合作等,过去有、今后必然还会有。
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失败的例子也不少。要能够适应世界发展大局、适应中国的发展大局,才能成功。
法士特要想在变动下生存和发展,只有使自己不断进步,使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成本、价格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来自技术、性能方面,不仅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还要能超出用户期望。这样,才能在大格局变化中取得成功。
记者:金融危机,企业是否受影响?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今年销售的目标多少?
李大开:金融危机中,卡车行业尤其是重型卡车受影响极其明显,法士特也不例外。从去年十月以来企业进入低谷,去年上半年月均5万台,到了下半年下滑十分明显。今年元月份才1万台,到了2月份恢复到3万台,3月份就超过了6万台,达到法士特最火爆的时期。
逆势上扬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以及7.37万亿元信贷创新高,重型汽车行业尤其受益。二是,新产品发挥作用,年初推出小8挡、小小8挡产品,刚好迎合了用户对节油的需求。在油价没上涨之前,我们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用新产品占有了一块本来不属于我们的市场。
今年收入目标是同比增长超过13%,达到72亿元,销量超过50万台。值得欣喜的是,最近高附加值产品增速很快,12、16挡变速器可以替代市场上国外进口产品,7、8月份产销量均超过1万台。
记者:近期是否在考虑增加国际合作?
李大开:对于兼并国外企业,我们不是没有考虑,不愿意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盲目扩大。不少跨国集团向我们推荐企业,我们也考察了一些,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决定收购哪家企业。不过我们在观察,真正有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我们会考虑。
记者:中国重型变速器企业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地位?
李大开:目前,世界重型变速器领域有两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一家是德国采埃孚公司,去年产量30多万台;二是美国伊顿公司,去年产量20多万台。我们公司去年产量46.75万台,就产量来说我们是第一,就质量来说,与国外企业还有差距。
我国齿轮行业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离齿轮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第一,产业竞争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设计平台落后,特别是自动变速器、高精度高强度齿轮、高强度轴承及气密件等关键技术尚不能完全掌握。第二,齿轮加工企业集群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第三,齿轮制造技术差异化较大,工序能力不稳定。第四,解决现代管理和人才培养问题,仍是行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另外,企业投入资金短缺及企业间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突出。
记者:对于企业下一步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哪方面支持?
李大开:希望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另外,希望国家对于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支持,包括引进国外人才、设备等方面增加鼓励政策,减免进口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