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贸易立国”的新加坡,有一个比国家历史更长的部门——经济发展局。新加坡于1964年独立,而经发局于1961年成立,其设立初衷即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解决新加坡的就业、经济腾飞问题。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新加坡以金融业和旅游业见长,而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服务只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13%,制造业、零售和批发贸易、商业服务分别占比20%、17%、14%。
11月10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局长马宣仁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说,他期待本届APEC峰会上能出现更多关于自由贸易的共识,以应对金融风暴以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
年仅41岁的马宣仁告诉本报:一直定位自己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的新加坡,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定位。他们希望更深入地研究亚洲市场,挖掘亚洲的需求,同时又作为沟通东西的桥梁,把自己打造成“全球企业的家园”。
新定位:关注亚洲需求变化
《21世纪》:在今年一次公开场合中,你曾经表示,经发局将用12到18个月,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收集跨国企业及本地企业总裁的建议,拟定出为长期发展而将新加坡重新定位的方针。在当前这种世界格局下,新加坡最新的自我定位是什么?
马宣仁:经发局在1961年成立时,我们能吸引到的主要是来自欧美日等国为了寻求低成本的境外工业投资。这种投资趋势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
2000年之后,有两个主要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凸显,亚洲不再单是廉价的生产基地。这一点在去年经济危机体现更多。
第二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商业活动性质也变了。约十年前,亚洲在消费电子领域成为全球新的生产基地。更多的公司在亚洲外派的不仅是中层管理人员,而是高层管理人员。即便在生产制造方面,供应链管理、营销领域的重心也前移至亚洲。
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把经济发展策略定位于“打造全球企业的家园”。新加坡不仅应成为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部,而是可以做全球性决策的枢纽和基地。
过去五年,有很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在慢慢崛起,在走向国际化。新加坡可以作为枢纽和跳板。这里不仅是东南亚的中心,也可以是迈向中东或是北亚的中心。
《21世纪》:既然看到了这些趋势,新加坡推出了哪些针对的措施?
马宣仁:过去的12个月里,我们一直在了解中国企业对新加坡怎么看。
我们首先发现,新加坡不可能吸引到来自中国的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因为在生产制造领域新加坡不占优势。而在研发这一块,对于高端技术,中国企业能有90%自给自足,而另外10%需要向海外寻找。所以新加坡在基础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包装和客户需求研究等领域有些机会。
第二,新加坡拥有制度优势,不仅指新加坡与全球多个地区签署了双边或多边协定,新加坡也因健全的法律环境具备吸引力。
第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肯定需要聘请国际优秀人才。这些国际人才在新加坡更容易融入环境,所以有志国际化的企业不妨先把CEO们送来新加坡熟悉环境。把全球企业的CEO放在新加坡比放在中国更有优势。中国太大了,CEO们会更容易向内看,只想着中国。而一个待在新加坡的CEO会更有全球观念,因为新加坡太小了,你在这里只能向外看,看到整个世界。
产业调整:保持技术竞争力
《21世纪》:根据新加坡最新的国家定位,你会在产业方面做哪些调整?如何扬弃目前的核心产业?新加坡产业选择的路径是什么?
马宣仁:新加坡从来并非一成不变。但在变化中,我们要保持的是核心的技能和技术,以维持新加坡的竞争力。
以精密工程技术为例,最初它多运用于精密电子,逐渐地,我们把它扩展到硬盘驱动器,再扩展到半导体晶片的生产,再扩展到航空和宇航等产业里去。行业再变化,但我们的技术优势始终在更新和维持。
根据最新我们对于亚洲市场的研究,我们觉得在三个方面值得投入:一个是在城市解决方案领域,为了确保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可替代能源成为发展重心。第二,随着亚洲人口增多,保健和健康领域我们投入很多。第三是时尚和生活方式领域。
《21世纪》:与其它亚洲国家相比,新加坡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比较大。新加坡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变化?
马宣仁:新加坡是外向型经济,超过60%以上的GDP依赖出口。我们对外面环境更敏感,受影响很深重。
其实在十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时,我们就意识到新加坡的产业需要多元化,因此我们做出调整,在生物医药方面增加投入。
但这次经济危机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本以为我们的经济结构很多元化了,比如新加坡对中国出口增长很快。但后来发现,我们对中国出口的原件,在中国进行再加工后,仍然是销向欧盟市场,我们并没有在市场领域完成多元化。
因此,我们开始关注亚洲崛起和亚洲市场的成熟,希望能对亚洲的新市场和需求了解更多,完善结构。
《21世纪》: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如何适合新的变化?
马宣仁:我们在洁净能源领域投入很多。依赖于过去我们对于半导体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把这一技术优势又转化进太阳能产业这一块,试图形成这个产业的优势。
而为了打造“全球企业的家园”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我们也致力于把新加坡在生活时尚方面,打造成更有活力的国际城市。我们引进了F1,明年完成的综合娱乐城项目中也会引入赌场等休闲设施,使新加坡变得更有吸引力。
新加坡的制度竞争力还在于,新加坡人讲信誉,政治稳定,拥有发展的可靠性,这会给更多投资企业信心。
《21世纪》:新加坡对吸引FDI的策略有何变化,如何面对东盟其他国家的竞争?
马宣仁:对新加坡本身,来自亚洲的投资以商业性为主,来自欧美的投资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叫FAI。
至于东盟,各国在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跟来新加坡投资的对象又是不同的。
我们并不把其他东盟各国看做吸引投资的竞争者。我们没有对立,反而是合作模式。我们跟东盟是互补的关系,其实东盟国家的成功,对新加坡有好处,会帮我们吸引到更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