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来源:《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
投机者和戏子能够成为短暂的“名人”,却因无力推动社会前进,而没有经久的影响力。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沈文荣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伟力并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人。没有什么特权与政策优惠可以倚仗,他硬是把一个靠45万元集资建设的镇办作坊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铁集团。2005年,沙钢集团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紧随宝钢、武钢、鞍钢之后,跻身于英国《金属通报》推出的全世界钢铁企业排名第22名。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29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在江苏省民营企业中名列第1位。国际著名的钢铁市场和企业调查分析机构WSD对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排序,沙钢名列第14位。沙钢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力量成长壮大的独特轨迹,也凝聚了掌门人沈文荣的魂魄与心血。
农民身份成全了他
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企业家一样,生活艰难是沈文荣的第一笔财富。沈文荣1946年出生。父亲去世得早,兄弟姐妹6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难熬。沈文荣初中毕业后,先辍学回家务农3年,于1965年考取中专,1968年中专毕业,沈进入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5年轧花厂集资45万元,新增设了轧钢车间并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沈文荣升任副厂长。1979年,小钢铁厂有点起色时,沈文荣曾经努力要改掉“农民”身份,让政府把这个厂改成“全民所有制”,厂里的农民也都可以“修成正果”,当上国家的工人。但沈文荣很失败,只好跟工人们说:“人家政府不要,还是当咱的农民吧!”
1979年努力没有办成的事,后来却成全了沈文荣。因为是农民,他作为创业者和所有者的身份才顺利得以确认,才有了改制时的丰收。2001年沙钢成功改制。市政府持股25%,沙钢职工持股30%,沙钢管理层共同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一人持股17.28%,其余自然人最高不到3%.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又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转让给沈文荣,沈的股份上升到29.98%,成为沙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沈文荣说:“名义上,我拥有29.98%的股权,但这些财富最终还是属于社会。”2005年底,沈文荣以42.6亿元的财富,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8名。
当然,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只是农民身份所成就沙钢与沈文荣的一件事,而且还只是从属性的。农民身份成就沈文荣和沙钢更为重要的两条是:因为是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来得更自然,这使他们得以保持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因为是农民,不懂工业,不懂钢铁,因而也没有成见,这使他们善于否定自己,始终盯着最好的东西。
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一段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历史。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跻身大公司后,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就难以做到了。这是大公司声名显赫之副产品。
沙钢2005年钢铁产量1046多万吨,职工总数也就是9500多人,人均1100吨钢。国内钢厂一般人均600~800吨钢。当然这种粗线条的比较没有绝对价值,因为产品的附加值不一样,需要的人工当然也就不同。但这个比值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在与大公司的比较中,沙钢依然是一个人当两个人使。而且,沙钢的工资福利待遇,要明显低于同等条件的公司。企业精神在这里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沙钢同时期兴建的小钢厂在江苏有上千个,当年钞票赚得比沙钢多多了,吃喝风、旅游风、攀比奖金福利风以及利益分化战此起彼伏,现在却90%以上倒闭了。沙钢能够持续造福乡里,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举足轻重。
沈文荣向往大公司的规模,却不愿意丢弃小公司的好处。他现在坚持不要秘书,不翻新简易写字楼,依然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分在厂门口迎候员工,并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一是一,二是二,这种小公司当面锣对面鼓的情形,在大公司沙钢集团依然故我。
一个大公司要保持小公司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传统,只能从当家人那里开始。已经是福布斯亿万富豪的沈文荣,终年是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吃饱,依然居住在沙钢总部传达室旁边的公寓房内。家里的一切事务统统都由金融系统全国模范人物的妻子陈红华包了,他自己则从早到晚以厂为家。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照例买了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倪评价沈文荣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但鲜为人知的是,近几年,沙钢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近亿元。
或许年轻时电影《创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文荣一直把艰苦奋斗放到生死攸关的高度上去认识: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他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吃光用光’属于自然经济的落后的东西。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注定了我们是必须要拼命去抢时间创大业的一代人,我们想逃都逃不脱!临阵脱逃,也可以,但我们会被子孙后代骂!”
一种不被后人骂的历史观,一种强者精神,统摄着沈文荣,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境界。许多人为一张嘴活着,而他却为创造历史活着。
保持敢为人先的六大决策
在一定的度数里,无成见地去感知和行事,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雷石东等商业领袖成功的不二法则。因为是农民,沈文荣也越发具有这样的领袖秉性。他没有成见,对钢铁和技术永远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永远不被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陶醉,他深知天外有天。一种能够随时归零的心态,促使他不断否定自己以寻找更好的东西。因为是农民办的企业,也养育了沈文荣的独断专行。在承担责任的地方,推诿与莫衷一是,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沈文荣的果断与一往无前的气势,形成沙钢一种很重要的场,使得沙钢与推诿扯皮绝缘,而与一以贯之结盟。沈文荣厉害的,是他能够立于潮头,把握未来。特别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决定,成就了沙钢的几次重要转型。
第一个重大决定:将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
1984年刚接任厂长时,周边乡镇的小轧钢厂有30多家,沙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沈文荣感受到了危机。他接任厂长后不久,捕捉到国内房地产业兴起的商机,做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他们还按市场需求,向多系列、多品种发展,总共开发出9大系列、35个品种规格的窗料。沙钢像一头猛虎冲进了大江南北窗钢市场,一举在国内市场占了60%的份额。就凭这一种产品,沙钢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超越一定时空,任何战略决策都是盲目的。一旦错过时机,决策就会发生从正确到错误的质变。沈文荣对此心有灵犀。行业老大的位置,没有让沈文荣陶醉,登高望远却惊出他一身冷汗:随着铝合金和塑钢窗的兴起,窗框钢将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没有新技术的沙钢将很快被淘汰。几次赴国外考察和学习,使他看到了企业现有设备与国际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沈文荣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彻底地改变工厂对钢窗的依赖。
第二个重大决定: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1988年底,沈文荣了解到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了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便多次与对方接触,意图购买。
这套国内第一条“超高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高科技先进水平,国内大钢厂也无人敢碰。公司内部多愿意居安认命,冶金行业众多权威也都摇头反对。因为引进失败沙钢就要破产。沈文荣专赴国外考察摸清底细。他的强力意志,既不为内部安逸的呼声所动,也不为外部权威意见所左右。他身为农民,太知道沙钢缺什么和有什么了。他把他的引进冠之以“开放型的自力更生”。他的逻辑不可动摇:表面看是引进设备,实质上,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观念才是发展大计;先“拿来”,再完完全全变通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条,成了沈文荣后续一系列重大引进和改革主要依据。
旁观者不在他的位置上,无法了解他对生存危机的焦虑。引进所需要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当时即使将沙钢存在银行的全部发展资金投进去,还有35%的资金缺口。那位港商同意承担这个数额的股份。于是,这项当时国内第一的项目立即上马。沙钢人采取一盯一,甚至二盯一的笨方法,牢牢盯住外国工程师是怎样安装这条流水线的。
1992年,“永新”安装调试成功,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所引发的大发展机遇,仅用两年“永新”投资就全部收回。沈文荣并不满足于收回投资,他更看重技术创新。比兹顿这条生产线设计年产量为25万吨,沙钢通过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改造这条生产线。在原有炉体上加载了国际新技术,新设备。消耗不断下降,指标不断上升。炉壳上加载了喷氧栓,缩短炼钢时间。后来这条生产线产量能达到60万吨。当时冶金部周传典副部长视察沙钢后激动得逢人就讲:“沙钢能成功引进并自己掌握这套设备,不愧是我国冶金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样板,你们要搞通什么是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沈文荣这位地道农家出生的汉子却有着商人天生的精明。“永新”为沙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位港商想将这个项目全部买下来,而沈文荣却棋高一着,通过谈判,反而将港商手上35%的股份全部回购。“永新”财源滚滚而来的同时,红红火火多年的9条窗钢生产线,却在铝合金窗的兴起中,一条又一条地从沙钢人眼中消失了。做企业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盖莫例外。
第三个重大决定:揽天下技术搭建“亚洲第一炉”润忠
“永新”的成功,没有让沈文荣陶醉。他站在“永新”的平台上,旋即他看到了“永新”技术的没落,同时也领略了炫目的世界一流:德国的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瑞士的新型连铸机、美国摩根的自动化轧机以及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他从宝钢的发展中体会到,只有引进第一流的设备,才能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做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与创世界第一流的经济效益。
在“开放型自力更生”理念指导下,借用“永新”的资金积累,沈文荣下决心搞一个独一无二的“大拼盘”:把德国最好的电炉、美国最好的轧机、瑞士最先进的连铸机、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全部拿来,立足于更高的技术层面,再搞一次中国冶金史上的创新!这着实又引起圈内外一连串的拍案惊奇和无数个问号!但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舆情没法阻挡沈文荣。
1994年,“90吨电炉-高线短流程生产线”由北钢设计院设计出来,每平方米造价2500元,总投资要22亿元。沈文荣算算觉得不对头,要求修改方案,结果投资额缩到13亿元左右,厂房造价改为每平方米1580元。他还是不满意,就找江苏设计院设计,要他们按照沙钢的方法设计方案,利用从前苏联以废钢价格买回的槽钢、角钢,只要保证安全可靠、美观大方就行。结果厂房造价每平方米只有780元,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又节省了4300万元。他亲自带队去德国,数十万吨的设备运回国后,他干脆吃住在工地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设备调试请人又需要支付18万美元劳务费时,沈文荣心疼了。他拍板自己干。安装“永新”时的紧盯策略发挥了效果,最后沙钢自己的土专家3天4夜不合眼,反复调试终于自己调试好了设备。最终,沙钢建成“润忠”这个项目仅花了9.8个亿。
这条用最快速度组建而成的全球一流的线材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7万吨,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其年产量还超过国外同类设备20%,每吨钢的电耗也降到同类设备最低。惹得同行业老大哥也根据市场需求谦虚地派员来学习,引进了一条规模相同的流水线。
第四个重大决定:用全球视野打造战略供应链
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巨头,是沈文荣长久以来的理想。他清楚,要做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
1996年年初,90万吨电炉项目刚刚出钢,连铸、连轧还在调试中,沙钢集团又有了惊人举措: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合资兴办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三个项目。当时项目总投资达2.4亿美元。此时,浦项与沙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在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累计达到9.7亿美元,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扩建,成为国内最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千里追踪”的轶事。为使项目早日获得批准,沈文荣先后7次进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路250多公里追到矿上,向部长作了汇报,不久,浦项合资项目获得了批准。
沙钢的合作伙伴可不仅仅浦项一家。沙钢的板坯生产是和韩国东国制钢(主要生产造船板)合作的,这也是从战略上考虑的,因为他们的管理手段和生产工艺都十分先进。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不断改进,沙钢的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别人的板坯出口价格是300美元,沙钢要卖到350美元。
2005年9月初,沙钢集团与韩国SK商事签署了热卷板项目增资1800万美元意向书,这使该项目的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美元。还与东部制钢、新日铁、伊滕商会等日韩大公司积极联络和洽谈,共落实了3个新项目,达成5项投资意向,新增了7家大客户。
中国铁矿不多,优质铁矿更少,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却资源丰富,上游资源的战略意义没有逃脱沈文荣的双眼。从2003年开始,沈文荣多次飞往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洽谈。终于,2004年上半年有了结果。沙钢成功参股澳大利亚必拓必和公司10%的股份,作为固定回报,该公司每年供应沙钢300万至350万吨优质铁矿粉。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矿石供应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也与沈文荣就资源和有关技术问题正式达成合作意向,每年将向沙钢供应上百万吨的高品质铁矿粉。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
第五个重大决定:站在巨人肩上搞技术创新
沈文荣的学历只是中专,学的又不是冶金专业。但是,30年来,他对所有与沙钢发展无关的事都不感兴趣。他对“钢铁”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在国内外同行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办公室、家里,堆满了全球有关冶金的书籍杂志。一谈到钢铁技术他就像吃了兴奋剂,一谈到风花雪月他就打瞌睡。一次他去法国旅游,在埃菲尔铁塔下打起呼噜震怒了法国导游:他还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像这样对铁塔不仰慕的人。他哪里知道,沙钢的技术坐标就是在这个“钢痴”的主持下确立的。
在巨人的肩上搞创新,这是“钢痴”沈文荣内心的小九九。他提出“技术改造高起点,不搞循序渐进”的一步到位新观念,打破了“小改小革年年搞,年年有进步,年年要改造”的传统模式。
名义上是引进先进装备,实际上是引进智力加强自主研发。2001年,沙钢与东南大学合作1860兆帕级小钢坯连铸连轧产业化研究。世界各大钢铁企业大多数用大钢坯生产高碳钢,成本很高,如果能用小钢坯生产,则可节约大量成本。这项研究涉及钢材的碳偏析,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只有宝钢能做到。这项难题最后被东南大学从理论上攻克了,沙钢组织技术力量将理论成果成功地产业化。2001年,沙钢用小钢坯生产出1万吨高碳钢,2003年达到了24万吨,2004年达到40万吨,产量几乎每年都翻番。2003年,占领了国内50%的市场。仅仅这一个产品3年就获得了10个亿的利润。
张晓兵博士是沙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冶金专家。他1982年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去企业工作,后又回校读研究生,留校当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徐匡迪院士的博士生。1996年到澳大利亚学习,后又被加拿大邀请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钢铁冶金控制过程。以后又留下做研究员,专攻“易切削钢”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并受指派去瑞士从事技术顾问工作。2002年12月他应聘去了上海一家钢厂,并成为不锈钢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期间,他搞了三个科研项目,申请了五项技术专利。2004年7月,受沈文荣的“诱惑”,张博士举家迁至张家港,担任了沙钢集团炼钢总工程师的职务。
2005年,张博士带领科研技术人员针对市场及用户需求,对新产品帘线钢的工艺、技术、质量进行全面攻关。帘线钢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前国内的帘线钢生产企业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日本报价一般是每吨1400美元,沙钢的价格仅为每吨5000元人民币。沙钢走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短流程工艺路线,即废钢-电炉-精炼炉-小方坯-轧制。工艺短,成本低,难度大,容易产生碳偏析等毛病,但是产品竞争力非常强。全球最大帘线钢生产企业是比利时的贝卡尔特,沙钢基本解决了工艺难题后,现在每月供贝卡尔特在中国境内的生产企业帘线钢3000吨左右,逐步替代了进口。
沙钢的技术改造和科研革命一天都没停止过。沙钢目前正在汽车零配件专用优质特钢项目和大盘卷生产线项目上寻求突破,以进一步提升沙钢的竞争力。沈文荣明白,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进不了世界一流。
第六个重大决定: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2]多特蒙德钢铁厂,投资改造成650万吨板卷项目
沈文荣从来就不屑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知道谁占领了板材这个高端,谁就能执钢铁之牛耳。2001年初,沙钢就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成立由沙钢控股的宏发公司,准备上板材项目,全世界搜寻一流的全套生产线。不久,获悉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霍施钢铁公司共有四家工厂,设备原值达20亿欧元。这四座工厂从烧结到出型材实际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这套流水线有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也有90年代比较先进的设备,设计产能是300万吨。沈文荣边看边盘算,把这套设备搬到沙钢去,再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将翻番。在中国,迄今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因而存在取代昂贵进口汽车用钢的潜在市场。大众汽车在上海有一家大型工厂,离沙钢不远———沈文荣的憧憬很简单。沃尔夫斯堡(Wolfsburg)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多特蒙德精湛技术生产的钢材,只是将整个制造流程移到长江三角洲展开。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便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消息在德国引起轰动。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也纷纷质疑购买废铁的风险,而沈文荣却胸有成竹———他将继续投资对买来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全部加起来,总投资达220亿元,大约是一座相当水平新厂成本的60%.
沈文荣对中国钢铁的未来心中有数:美国实现现代化总共用了90亿吨钢,一个小日本也消耗掉60亿吨,整个中国现在也只不过用了20亿吨钢,未来市场不可小视。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要好房子、好汽车、好家电,要更多铁路,要更多桥梁隧道,要更好的市政环境,而这些都需要钢板钢带,沙钢没有什么可胆怯的!况且,以超前意识抢抓机遇,一环紧扣一环地利用好资金链,从来就是沙钢发展扩张的光荣传统!按沈文荣的说法,2001年全球钢价处于低谷,是购买资产的绝好时机。德国人没有预见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的需求会不同寻常地飞涨,把全球钢价推到很高的水平,使得全球许多大钢厂闲置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利用,否则沙钢可能捡不到便宜。
当然,蒂森克虏伯公司停产并出售多特蒙德钢铁厂,一方面是当地城市发展与申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从其逐步向服务及技术支持方面转移的全球战略。目前,蒂森克虏伯公司正在进行着其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向终端市场中国、北美等地转移制造业,而本土则向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转型。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跟阿赛洛竞购加拿大最大钢铁公司之一的多法斯科公司已经几个回合,由于米塔尔收购阿赛洛已成定局,狄森集团胜出的可能性大增。
沈文荣把这笔买卖看成沙钢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决战。仅到德国去搞拆卸工程的劳务签证就达1000多张。千余人日夜奋战,拆一件标号一件,同时将编号传送到国内集团工程指挥部计算机上。几十万吨的设备海运到沙钢万吨级码头时,千余人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轮番上阵搞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方案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闻讯赶来了。这位老资格的科学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沙钢后,一种触电的感觉袭遍全身。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两三年时间就一鼓作气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武钢董事长邓琪麟也惊讶道:“老沈,你是怎么搞到1000万吨上去的?我那个1000万吨能力是几代祖宗用了几十年时间才传到我手上的,你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100万吨一直冲到1000万吨,我除了佩服就是奇怪。”
国内媒体多聚焦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和衣着时尚的大佬,而国外媒体则关注这个创造了奇迹的中国汉子。这个震撼了“制造帝国”德国的人,震撼了欧洲大陆和钢铁世界的人,一直是西方媒体的主角,因为他是中国力量的缩影。
根植于地缘人本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模式
一般的理解是,苏商多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沙钢却对苏商模式作了全新的诠释,“离土不离乡”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有些人把全球视野看得很崇高,提出“从月球上看地球。”但是那样高度是有了,却什么也看不清,不见得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沈文荣则站在大地上看钢铁,从人本出发抓资源配置,始终能够抓住钢铁的脉搏。
沈文荣深知自己,也知世人。什么东西让自己放心,能够满足我们对完美的好奇心,就一定是能够打动世人的东西。他认准了性价比。沈文荣确信,钢铁业市场的高端在中国,这个钢铁生产与消费大国客户的需求在很快地更新中,只要你号准了最终需求的脉搏,就可以高举品牌与技术的大旗,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据此,沈文荣硬是塑造了“工厂不离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一个地方贫困还是富饶,关键看有没有龙头品牌企业。如果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这也正是沙钢沈文荣的秘密。同样是引进外资,有任期利益的政府官员所主导的路径与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所主导的路径,有着本质的差异。没有核心技术,沙钢能够通过引进合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没有品牌,沙钢能够倾注全部心血与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没有人才,沙钢能够从人本出发引进人才。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得沈文荣砥砺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地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越是本地的,越是全球的。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当然只有那些灵活、外向、能充分利用其敏感性和理解能力的企业家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只有积累对每个微观宇宙的观察,才能最终形成对全世界的洞察力。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洞察本地的微观“宇宙”,就能见微知著。或许,这也是沙钢模式的意义所在。
时下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带来的贫困,多有诟病。地方政府为了在本届任期内“有所作为”,缺乏培育民间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耐心,纷纷倾全力打造“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从而导致在全球工业化分工中,只能通过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政策的投入,在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和组装环节的角色。人均GDP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造成富饶的“贫困”。如果多一点儿像沙钢这样的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
有待破解的难题
先前,方圆500公里的市场半径,就已经让沈文荣陶醉了;现今,跻身世界一流的沙钢,不得不以全球视野来打造自己的战略供应链。沈文荣通过引进设备顺利模仿了技术、模仿了商业模式,可是却遭遇了制度建设滞后的攻坚战。作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个人拥有29.98%的股份,其管理团队掌控着87.7%的股权,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弊端。一言九鼎的沈文荣拥有沙钢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种体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迅速做大,但却无法经营管理一个全球布局的钢铁帝国。
从沈文荣的秉性和意志力上去判断,显然他不会局限于10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构建自己的帝国,他会像宝钢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构自己的帝国版图。沙钢去年出口的钢材已达8亿美元的收入,而且现在正与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外公司进行接触,探讨战略合作的可能。入股沙钢成为时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韩国的浦项可谓捷足先登,但是开口50%的股权,沈文荣的沙钢实在难以接受。据沈文荣透露,沙钢的股权不一定转让给老外,也可能转让给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老大宝钢与沙钢在地缘与人缘上都有着不错的基础,只是“钢痴”沈文荣绝对不可能放弃控股权,而老大宝钢也不甘心投资给别人玩。
当然,沈文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如果沙钢加盟了宝钢,沈文荣可能马上面临退休的压力。对这个“钢痴”来说,没有比把他从钢铁线上排挤出去更残酷的事了。他的魂魄在钢铁。这是任何想入股沙钢的公司不能不考虑的基本点。
可以预见的是,沙钢也可能向一个上市的公众公司转化,容忍不乏国际国内的钢铁巨头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而沙钢的运行依然在强人沈文荣的绝对控制之下。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有沈文荣这样一个“钢痴”掌舵沙钢,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如果没有钢铁不知该怎么生活下去的沈文荣,只崇敬围绕着钢铁的创造、简化、生成和想象力。他谨慎地、不动声色地并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着他的商业帝国,因为他是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