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平衡下的盈利博弈
《21世纪》:作为从业20多年的保险公司掌舵人,你对保险公司经营必定感触良多,之前听说信诚内部奉行“矩阵平衡法”,希望能与我们分享。
陈嘉虎:保险公司的经营,好比矩阵的四个角,分别代表规模、盈利、内涵价值和首年亏损,互为制约影响。你可以冲规模,就是增量,但是放量增长时候,会影响到你的利润。因为通常用来冲保费规模的产品,利润指标相对比较低,盈利受影响。此外,盈利还受到内涵价值(EmbeddedValue)制约。通常EV高的产品,首年亏损又比较高,又会反过来继续影响当年盈利。
有个小故事可以分享一下。给客户让利最大的产品,是不是受客户欢迎的畅销产品呢?当年马来西亚有一家公司就曾尝试过。这家公司推出一个产品,给到营销员佣金8%(行业惯例30%),其余让利给消费者,结果该款产品的销售完全失败。
《21世纪》:在中国保险市场博弈中,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策略上面有何不同?
陈嘉虎:稳定性的经营,它最主要是一个公司经营的哲学。而经营哲学,每个公司都有很大区别。比如说今天部分公司主要打规模战,因此选择了做大规模的市场策略(产品和渠道)。一般来说,这种思路的结果是偏向于短线行为,业务受经济环境影响的波动容易比较大。
就信诚而言,借助外方股东160多年的寿险经验,我们确立了稳健的业务发展策略。在产品开发方面,我们最看重的一个指标——产品的内涵价值,EV包含了公司现有业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未来能带给公司股东的现金收益的现值,因此它体现了公司现有业务的经济价值。
《21世纪》:目前在中国你们怎么考虑矩阵关系?
陈嘉虎:信诚在中国还属于中小保险公司。仅在外资合资寿险公司当中,我们保费收入排在前五之列。因此,规模发展也是信诚重要的使命。
但是,在发展规模的时候,我们也要平衡内涵价值发展。在经营到第六七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探讨利润周期;我们的股东也鼓励(并不是强制),希望我们能够尽快达成这样的一个指标。
从今年开始,我们全面关注矩阵发展,也因此看到了以前未能重视的一些做法。我们很骄傲的说,信诚已经开始掌握矩阵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更加有效、健康地实现平衡。在个人从业经历中,实际上2009年也是我成长最多的一年。
《21世纪》:矩阵平衡术中,信诚对于利润如何看待?
陈嘉虎:矩阵发展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因为它会决定公司利润目标。
利润又分为两大块,一个是投资利润,一个是经营利润。很多公司表面看起来是盈利,但是你要透彻观察,它的利润是来自投资利润,还是经营利润?
我认为比较健康的保险公司的利润应该更多来自经营,要是公司的投资盈利而掩盖了经营亏算的话,未必健康。如果投资也有利润,经营也有利润了,那当然是最好的。
《21世纪》:成立近十年,信诚人寿尚未盈利,股东对公司的盈利的态度如何?
陈嘉虎:今年是信诚第九年经营,当然董事会也希望我们能够达到7到9年的利润周期,我们也非常努力去争取。应该说,信诚今年也把打平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很多人说一家保险公司的利润周期应该是在七到九年之间。不过,我倒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七到九年的利润周期,应该是适合于海外的模式。海外的模式,就是说新成立保险公司能够在成立之日起自由开设网点经营,如此情况下,七到九年的利润周期我觉得是合理的。
但是在国内,特别是外资合资寿险来说,情况非常不同的。首先,我们不能够在一次性或集中几年内在全国铺设网点,因此固定成本支出无法在新公司设立前几年计提;现实的情况是每一年都必须开设新点,相应每一年就有新支出,很自然的就会把利润周期拉长。
信诚是属于合资寿险中开网点比较多的,每年都开两家分公司、几家营销服务部。每一年都有很多新的投入。如果说,我经营了三年四年之后,我就不开新点了,我认为我们可能早就盈利了。
金融危机成为“调结构”契机
《21世纪》:金融危机,不少地区保费收入都在下滑,但是保诚集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市场增长比较快,但是亚洲销售的比重是降低的。
陈嘉虎:与其它公司相比,保诚在亚洲业务的下滑比例,应该低得多。原因在于保诚集团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是一个有机组合,个别市场因特殊原因严重下滑,多数市场依然呈现稳健增长,有效平滑了整体业绩。具体来看,保诚集团亚洲业务下滑的主因是源于两个重要市场的特殊情况,即香港和新加坡。
新加坡方面主要是2008年政策性因素发生大变化。以前,大多数新加坡居民直接使用中央公积金账户(CPF)中的账户进行投资,所以很多人购买投连、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养老金。2008年,新加坡出台新规,对CPF各帐户的最小现金留存值作了强制规定,同时提高了帐户的保证利息,大大地影响了新加坡居民投资和购买保险的意愿,导致整个市场出现大幅下滑。
此外,香港是保诚亚洲保费收入的重镇,银保渠道贡献了当地市场一半业绩。而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对香港整个银保销售业务冲击很大。
不过,保诚亚洲凭借多元化的经营组合而冲减了这两个市场损失。比如说马来西亚保诚,2008年至今业务依然大幅度上扬。在当前市场下,保诚集团着力于稳健,发展内涵价值。从去年开始,整个亚洲保诚重点发展健康意外险,致力于发展业务的内涵价值。信诚也是如此。
所以,金融风暴才能检验一家公司的本质,至少在寒冬的时候,假如你有未雨绸缪的做法,假如你懂得怎样在寒冬里面获取你的粮食的话,你就能够更有效的改革这个行业。
《21世纪》:刚才提到,香港市场、新加坡市场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马来西亚市场、中国市场,保费却是在增长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对保险造成了两级的影响,总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有何影响?
陈嘉虎:金融风暴的爆发原因是跟保险基础业务无关。
比如,AIG的亏损主要来自金融衍生产品部门。纯粹从保险角度来说,它是没有影响的。金融风暴对整个保险的影响,是无形的影响比实际的影响更大。
以中国为例。以前,大家觉得洋货会比较好;现在觉得国货也不错,这是心理的转移。当然,我认为更确切的是,洋货、国货各有各的好处。
现时来说,金融风暴至少教会消费者理性分析,促使大家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审慎地购买保险。
《21世纪》:当前,国内合资保险有中资化的一个潮流。从业绩上看,中资的保费增长和外资出现了一个较大差别,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嘉虎:从宏观的趋势来说,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中国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老实说让很多国家目瞪口呆,还有奥运会,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
你所说的情况,我认为只是一种现象。一些公司可能是觉得合资公司在国内发展难,碰巧遇到好的机会,因此选择一种转型。
我不认为外资现在比中资发展慢,单纯的业绩数字、保费收入有点片面。为什么这样说?这就像考试的情况。今天别人总分数是500,我的总分数只有300,表面看起来我不如人家,对吧?但是,别人考了五个科目,我只考了三个科目。如果看平均单科成绩,我不比别人差。
举一个例子,在外资里面,信诚网点算是比较多的,在全国目前我们有31个城市有网点(含批筹)。一般每年,我们最多开设两个分公司,四个营销服务部门。可是,一家最小的中资公司,它一年可能开几百家营销服务部。如果你们做统计的话,一家中小型的中资公司所有的网点加起来,可能比所有28家外资的点还更多。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使用内涵价值做指标,我觉得外资增长肯定是进步得比较快。更公平的方法,应该是参照大家的起步原点来做比较基准。
《21世纪》:你觉得信诚管理层和中外资股东之间的协调怎么样?
陈嘉虎:我们和股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默契的。一方面,外方股东自身经营寿险,所以理解和支持信诚的做法,保诚的产品经验和销售模式等帮助我们在业务上保持领先。另一方面,我们的中资股东懂得本土化经营策略,中信集团在中国拥有众多业务,所以它也在渠道资源上大力支持信诚。比如说我们的银行保险,中信银行目前是我们最大的银保合作渠道,占了接近40%的比例。
后危机时期的经营方略
《21世纪》:在营销方面,近期似乎在试图培养一些高端的销售人员,信诚有何具体规划?
陈嘉虎: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个契机,客观上促进信诚为了今后的健康发展而进行主动调整。这种调整也与市场和监管层的方向是一致的。
在过去,保险公司为了增员,投入了大量的展业金。结果导致很多新人为了展业金而来,抱着保险过客的想法。这对行业发展非常有害。
信诚的观点是,保险是一个很慎重的长期产品,一个不投入、不认真、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是否会坚持做保险的营销员和客户经理,凭什么去给别人做保障规划,凭什么去说服人家买一份十年、二十年的保险承诺?
信诚要从根本上培养真正热爱保险事业、愿意长期发展的专业营销员。
去年6月份开始,信诚对营销员渠道进行全盘大整顿,对营销员的续保率、活动率、必修课程培训等全面考核。之前,我们营销员队伍有1.5万左右,通过考核,迄今我们清理了接近1.3万人左右,其间通过不断增员合格新人,营销员队伍目前稳定在1.4万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推动了新基本法的实施,资源向有志于长期从事保险工作的营销员倾斜,从而大幅提升了优秀营销员的留存率。
此外,我们也更加重视开展营销员的专业培训。除了基础和日常的职业培训外,我们也加大了对高端销售人员的培养,预期在三年时间内至少培养出3000个寿险规划师,1000个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
我的目标是把信诚塑造成一个真正保险的公司。我本人对此非常非常执著。不仅是因为我是CEO,我本身也从保险里面得到很大的收益。
《21世纪》:具体而言,信诚在渠道上面有哪些调整?
陈嘉虎:这两年我们主动做了很大的调整。从单一的以营销代理渠道为主,到2007年底开始发展营销员、银保双渠道,同时配合团险、电销等多元营销,也就是除了“两条腿”之外,还要发展“两只手”。
从业务结构来说,信诚理想的业务比例是:营销渠道50%左右,银保30%左右,其他20%左右。
《21世纪》:对于日益蓬勃的保险中介,信诚人寿如何看待和开展与之合作?
陈嘉虎:中介挺有趣,有它的好处,我们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寻求合适契机开展合作。在海外,中介经纪公司不是靠推荐高佣金产品赚费用,而是通过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方案获得佣金。相应的,对销售顾问专业度要求更高,必须有能力了解整个市场,然后为客户推荐一个最适合的产品。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与拥有这种经营理念的保险中介公司进行合作。
《21世纪》:后危机时代,对于之前金融机构对业绩的无限追逐你怎么看待?
陈嘉虎:同业普遍反映,业务指标年年涨。拿上市保险公司来说,季报、半年报、年报定期披露,对业绩的压力很大。股东们要看你的利润、营业总收入、现金流,还要看环比增长、同比增长,如果数字不好看,怎么办?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评论文章发出来,严重点会引起股价大幅波动。所以,很多管理者被迫短线思考,被迫放弃对未来有益的长期投入规划,重点思考当前会计年度的损益。
我在这里想提倡一个概念,就是大家都要确立合理的期望值。股东们可能说,今天你要给我10%的回报的话,我明年就要求15%,你真的要干出15%的话,我要求你20%,当股东采取这种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身为管理层怎么办,只能剑走偏锋。所以,我们需要帮助股东们建立合理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