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密集宣布四笔针对能源、矿产企业的海外投资,引起全球瞩目。甚至有评论称,其投资风格急剧转变,由金融产品组合转向针对大宗商品生产商的直接投资。
但是,10月28日,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2009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上表示,中投资产再平衡的投资策略一直没有改变,同时大宗商品也一直是中投的投资重点。在全球中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情况下,中投倾向于将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目前还准备投资基础设施领域。
同时,鉴于金融市场逐步趋稳,实体经济下滑的速度趋缓,中投在今年二季度放弃了2008年年中以来“现金为王”的策略,通过分散投资时点和资产类型,在控制总体风险的基础上,加快了投资进度。楼继伟称,目前中投境外投资资金的一半已投资出去,总体保持浮盈状态。
转身大宗商品背后
就在楼继伟此番演讲的两天前,中投刚宣布其全资子公司福布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30年期高级有抵押可转债方式,向加拿大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亿美元。南戈壁是一家在加拿大创业板上市的煤炭开采及勘探公司,其主要资产位于蒙古。
而今年7月至今,中投主动公布的投资还有三笔,投资对象均为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分别是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Nobel Oil Group)、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克资源公司(Teck Resources)。
楼继伟表示,大宗商品及其生产商一直是中投的投资重点。中国经济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中投可借此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
既然是一贯的战略,为何又在今年7月到10月间密集交易?楼解释说,投资这些项目普遍在半年多前就开始运作,当时大宗商品价格被低估。此轮金融危机开始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是最为明显的泡沫资产,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而随着资产价格的破裂,这一价值开始显现。
另一个现实的考虑在于,中投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期愈加强烈,因此将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作为对冲通胀的工具。
不过,楼继伟否认了中投投资大宗商品是为了配合中国的能源战略。“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拉回’多少吨石油,而是中投投资的石油企业股票是不是更值钱了。”他说,中投的战略是商业性的,追求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投资回报。
投资策略未变
有观点认为,中投7月以来宣布的投资项目,与此前主要进行金融产品组合投资形成鲜明对比。但楼继伟认为,这是市场的误读,实际上,中投大量金融产品组合投资情况并未公布,比例明显超出直接投资。
楼继伟说,中投自2007年9月成立,就制定了以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为主,少量进行直接投资的投资策略。中投境外投资资金约为1100亿美元,规模较大,公开市场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强,通过金融产品投资,资金配置效率最高。投资金融产品,在机会来临时可以迅速配置资金,一旦形势变化也可及时作出再平衡,同时通过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于多个国家行业和企业,有效分散风险。今年所做的一些直接投资,大都通过半年以上的运作,不过投资金额极其有限。
这种安排也是基于投资经验和能力不足的现实考量。楼继伟表示,进行金融产品组合投资,可以把资金委托给具有良好投资业绩的管理人,而直接投资则只能亲力亲为。当然,随着中投投资经验的增加,会逐渐增加自营的比重。
即便是直接投资,中投也坚持其财务投资者的身份,争取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不寻求控制权。需要时也派出股东,但目的是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而不干预目标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
中投比例调仓法
中投2008年年报披露,其境外投资的全球组合回报率为-2.1%,但楼继伟表示,中投奉行的资产再平衡投资策略不会改变。
楼继伟称,作为长期投资者,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同于对冲基金,中投奉行的策略是,通过买入和卖出所持有的资产,在市场变化过程中实现资产配置再平衡。即在股票市场价格上涨较多,股票市值占总的投资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开始减持股票,买入固定收益产品,相反的,在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就积极买入,以保持股票的持仓比例。
“这和短期投资者追涨杀跌相反,我们是跌了才买,越跌越买,涨到一定比例就抛,不要等,这是一个纪律。”楼继伟说,这样做有利于维持资产组合平衡,自行控制投资的风险,也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稳定市场的作用。
但楼继伟坦言,这样的投资策略可能面对较大的舆论压力,因此他呼吁公众理解中投的策略,“这样的做法可能面临损失,但是回升也可能是最快的。”
尽管对其资产再平衡投资策略非常自信,这为前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仍谦逊地表示需要更纵深地了解国际市场。让楼继伟骄傲的是,中投已经在全球招募了200多位员工,这些员工很多是在金融危机中从华尔街抄底的投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