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岁的杨肇基功成身退,辞去水井坊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62岁的陈兴康差不多把债还清了。
50岁的刘瑞旗在密谋借壳上市。
50岁的孙飘扬不断扩张他的医药版图。
46岁的张新开始把触角伸向了新能源。
他们是谁?他们都是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虽所属行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MBO新富。
今年,改革开放30年,国企改革15年。对于中国企业的MBO进程来说,正好10年。
回顾这10年,有变革的兴奋,亦有失败的挫伤。在名单上与杨肇基等人并列的,还有更多弄潮者。只是在潮起潮落中,MBO10年中也折损了多位企业名将。直至今天,关于财富创造与分配的命题,仍然在混沌中探索。
MBO,其实是个"舶来品",意为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只是一种普通且经常出现的并购手段。但在中国,MBO则成为"国退民进"的一条路径。这种带有改革与财富双重意义的手段,也许一开始就带上了矛盾的痕迹。
那一场大潮,最早可以追溯到四通集团,它最早由几位科技人员借钱创办,挂靠集体企业,企业壮大之后,创始人与管理层自己出资买回股权。
这种MBO模式,在90年代末具有普遍现象,尤其是苏南模式的一批企业,如大亚科技的陈兴康便是如此。他在1970年代末一手创办了大亚科技,中间主动带上"国有资本"红帽子,直到上市后5年他才开始收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股权,但是需要自己掏钱8700万元,如此大数目让他"举债"到今年年末才还清。
聪明者如张新,执行MBO之前,先设立了上海一家投资公司,以这家由高层组成的投资公司受让国有股转让,之后再次改制成立又一家投资公司,自己受让三分之一的股权,成为特变电工实际控制人。之后,他再通过上海投资公司受让新疆众和的股权,完成了一次双向MBO。
狡猾者如孙飘扬,MBO执行三年后才将自己"浮出水面",在大家淡忘MBO的时候,他迅速增大自己的股权比例一夜间宣布成为公司控制人,而据理财周报记者调查,恒瑞医药的另二大股东背后其实都是孙飘扬的同僚,是否存在代持值得怀疑,如果算上这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孙飘扬的身家已达上百亿,可谓MBO市值第一人。
从陈兴康的举债之路,多少还能发现杨肇基"见好就收"的特征。同样因为MBO,水井坊高层大量举债,债务压力之下,杨肇基通过引进外资战略合作伙伴,让出一部分股权,从而将自己MBO债成功解套。据记者调查,水井坊高层卖出一部分股权后直接套现5个多亿,61岁的杨肇基功成身退,辞去水井坊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当然,所有的MBO企业离不开上市这条路,如同样举债的刘瑞旗号称已还清债务,现在想的是借壳上市,之前有消息传出恒源详将借壳开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