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潘文伟靠勤工助学开始大学生活,创业两年成百万富翁从勤工助学起步
他是2007年贵州省雷山县理科状元,从大山里出来的他靠申请勤工助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但谁也想不到,短短两年,一无所有的他已拥有财富百万。如果你对创业感兴趣,绝对不能错过他的故事——就读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大二学生潘文伟。
潘文伟创业的念头萌发于高中。当时,文伟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完全靠在供电局上班的父亲的工资来维持。尽管如此,父母省吃俭用也要让文伟接受最好的教育。对此,他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高考后,当其他人还沉湎在狂欢中时,潘文伟已经开始联合另外几位学习尖子开办暑期补课班,由此,他们赚到了几千块钱。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创业的甜头。
初入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申请了勤工助学。一开始,他在学工办协助老师做贷款工作。没过多久,老师将表现突出的他推荐给了学校勤工助学中介机构——雁行社。2007年10月,潘文伟因获得仲明助学金而接触了富商杨国强,从其身上感受到创业的关键之一在于“胆识”。不久,他大胆代理了两个院系的院服订做,在几个月内赚了一万多块钱。2008年上半年,他又与深圳的朋友合作,接下了一个与安全监控设备有关的项目,数月后竞标成功,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0万元。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接着,他一鼓作气,又接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2009年3月,看到国家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潘文伟决定投资50万,进军新媒体产业。他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应运而生。
创业历程:别人在游山玩水,我在珠三角逛工厂
曾有记者这么问过他:“你到目前似乎还没遇到什么挫折?”潘文伟认为,有无经历挫折其实并非关键,关键在于有无做好充分准备。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纵使遭遇挫折,只要保持心态平和,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并取得成功。在大一接下监控设备这一大项目时,他便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学会了不少关于项目竞标的商业技巧。这些技巧无疑为他拿下订单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潘文伟在大一时几乎走遍了珠三角——东莞、中山、佛山、深圳、惠州……当同龄人还在为旅游目的地发愁的时候,他已将目标锁定在“逛工厂”。
关于“逛工厂”,潘文伟还有一些小故事。“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做服装,一直想有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那段时间就常常往虎门跑。”大一暑假时,他还去了深圳龙岗的一家小制衣作坊打工。对于这段打工经历,他记忆犹新:“那家作坊是白天休息,下午接单,晚上开工,我在那做了5天,没拿工钱就离开了。”之所以打这段工,他潇洒地说:“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市场上服装的成本价格。”
通过走访工厂,他增加了对社会与市场的认识。潘文伟至今也没有放弃这种做法。“其实这没什么特别,我现在还常常在这些地方穿梭。”
创业感悟:“运气绝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
曾有人说,潘文伟的成功只不过是“运气好”。潘文伟笑了笑,反问道:“什么是运气呢?运气绝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
当被问及成功因素时,潘文伟强调,交际能力与人脉相当重要。一谈人脉,或许不少人都以为,有一定条件与环境才能扩展人脉。今天,潘文伟的故事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他赚第一桶金时的合作对象是通过QQ认识的,而他的不少商业竞标技巧是从家教对象的家长那里学来的。逛工厂、参加会议也是他拓展人脉的一些途径。这么看来,人脉能否扩展,关键是看有无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环境与条件。
此外,潘文伟认为自己大胆敢做,沉得住气,这些性格都有利于创业。具体说来,面对机遇与抉择时,大胆、敢做的性格有利于拿定主意;而在遭遇挑战与困难时,能否沉得住气则显得异常重要。
潘文伟还认为,“把握市场与政策对做企业最重要”。潘文伟喜欢研究国家政策。当今年温总理表示支持大学生创业时,他立即嗅出了商机,开始投资文化产业。
在潘文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张丹丹老师眼中,他敢想敢做、成熟稳重,是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人。而在作为同学兼合伙人的邹烽看来,潘文伟具有团队组织者的个人魅力,遇到重大事情时,能头脑清晰地作出判断。潘文伟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潘文伟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能独立处事。潘文伟的成功想必与其父的教导不无关系。
给同学的建议:“不要轻易放弃学业。”
针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急于离开学校以专心创业的想法,潘文伟不以为然,并一再强调:“除非天时、地利、人和,不要轻易放弃学业。”在潘文伟看来,接受大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里不仅能学知识,还能重建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自己一直坚持“把51%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把49%的精力放在创业上。”“珍惜在大学的生活吧,大学里的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
潘文伟还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社会与市场,却急着想创业。“这种浮躁的心态只能使他们知表面现象而不知本质。比如我问‘携程网为什么值几个亿?’,他们也许能说出个原因来,但却触及不到网站背后的实质情况。”怎样才算“了解社会”?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在潘文伟口中频频出现的“人脉”、“政策”等词或可作为破题点。读者不妨自加揣摩。
潘文伟相当重视团队在创业中的作用。因为,在他看来,“相比于一支拥有一流创意和三流执行力的团队,投资者肯定更加青睐一支一流执行力的团队,哪怕它一时只有三流的创意。”不过话说回来,潘文伟也觉得,并非每个人的性格都适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