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了大半个世纪的“六叔”邵逸夫,自今年1月1日起,卸任了香港无线电视台T V B行政主席职务,交由79岁的“六婶”方逸华正式执掌这个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
人生如戏
有人说,邵逸夫的人生比T V B的年度大戏还要精彩。
在育有5男3女的邵氏家族中,邵逸夫排行第六,人称“六叔”。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开始带着其余四兄弟闯入电影业。邵家几兄弟各有优势,老大邵醉翁做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他们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深受欢迎,旗开得胜。之后,不断有新影片推出。1937年后,日本的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直至被迫关门。
抗战胜利后,邵逸夫决定重振邵氏家业。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倾力打造了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的邵氏影城。
邵逸夫极具商业头脑,他最早在中国推行电影明星制,在获得了巨大商业利润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1965年,邵逸夫又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电视王国,他合资创办了“无线电视”(T V B )。从最早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到新近的《花好月圆》《宫心计》等,T V B的电视剧近乎垄断了香港电视市场,且在海外华人地区也颇具影响力。
邵老的影响力早已不仅限于娱乐圈,他更多是作为热忱慷慨的慈善家,赢得世人的敬意。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是邵逸夫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并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他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却是可圈可点的。1973年,邵逸夫成立了邵氏基金会;自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02年,他捐资创立了“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项常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其实,只需走进内地大学校园,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在“逸夫楼”里读书的岁月。
TVB的尴尬
102岁的邵逸夫对于他一手创建的娱乐王国来说,更多的是作为精神支柱,是稳定股东们的“定海神针”。如今的T V B正陷入尴尬的境地。粗糙的制作,缺乏创意的剧本,赤裸裸的植入广告等等使得公司的盈利日益减少,并一点点地沙化着王国的根基。
2009年T V B同时播出的台庆剧《宫心计》与《富贵门》都引来了争议。虽然《宫心计》创下超高收视纪录,但情节的抄袭、剧情的简陋等问题让众多T V B的老剧迷较为失望,更有人评论称T V B剧集“30年无进步”。《富贵门》更为夸张,大量的广告品牌植入讨好了广告客户,但让观众非常反感,几乎沦为了广告片。对T V B来说的确是赢得了收入,但其长期积累的优良口碑尽失。T V B曾经的打造的艺人都相当具有实力,每届的培训都会闪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可现如今的无线舞台上,闪光的人越来越少了,T V B的小生、花旦已是青黄不接。
除此之外,在香港电视音乐方面T V B的垄断地位也逐渐被削弱。近年来,香港音像联盟就与T V B在分红方式方面一直争执不下。矛盾使得由T V B负责制作,元旦凌晨在香港尖沙咀举行的新年烟火倒计时,只邀请到英皇旗下的古巨基,其他唱片公司的歌手纷纷缺席,一度风光的T V B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前路迷茫
有报道称,其实近年来邵逸夫已很少参与T V B的日常业务,多是由其妻子方逸华来打理。此次的正式退休不过是将妻子正式推到了“幕前”。
想来,硕大的一个“无线”却是一直由两位年龄加起来近200岁的老人来掌控,T V B的前途不免惹人担忧。
香港媒体此前报道说,邵氏家族内部关系现在十分微妙。有人说,邵逸夫与子女关系疏离,且他的子女对接掌娱乐王国没有兴趣;也有人认为,邵逸夫子女不过是表面上风平浪静,是不是背地里勾心斗角就说不准了,毕竟见财不贪的人很少,更何况面对原本就属于他们的财产。
一边是家族内部可能的纷争,一边是T V B业务上的退步等导致的盈利能力每况愈下,都给未来的T V B发展蒙上了阴影。有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8年期间,T V B的营业额从41.76亿港元增至44.7亿港元,每年增长率仅为1 .35%。盈利方面更是不进而退,2008年赚了10.55亿港元,比起前三年平均每年赚11亿港元左右减少了一些。2009年上半年,T V B的半年营业额仅为17.54亿港元,较2008年同期减少一成半。尽管公司也大刀阔斧改革、裁员节流,压缩成本约1.1亿港元,但其上半年纯利润仍大跌三成以上,由2008年上半年的5 .02亿港元,跌至3 .3亿港元。
不可否认,如今T V B的金字招牌已开始逐渐褪色,娱乐王国前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