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年的“北漂”一族,张国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日后能成为一个带着一帮兄弟拍戏的老板。而现在,他已经是影视界大名鼎鼎的老板了。
中国周刊记者张卓北京报道
这是北二环雍和宫桥边一处公寓,张国立身陷檀木椅,落地窗,光线柔美。从15层远望,依稀可见雍和宫的轮廓。
“我怎么坐都不像那些老板。”张国立跟《中国周刊》的摄影记者打趣说。之前,他让助理帮忙找一条红围巾,说戴上喜气,又觉得不够,回屋换了一身中式外套。
坐在跟前,这张笑眯眯的面孔是我们熟悉的:演员张国立,纪晓岚张国立,《金婚》张国立。而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起电视剧营销时,那是一张我们不熟悉的面孔:老板张国立,投资人张国立。
最早开公司的明星
圈里人对张国立最多的评价是:精明,能干。这大概源于他娶了一个四川老婆:邓婕。夫妻两人1990年代初期闯荡北京,从演员到制片人再到投资人。如今,一家名叫“国立常升”的文化公司就是他们打拼15年来最大的收获。
公司名字颇为有趣:“国立”是张国立的名,“常升”是研习佛法后,师傅给他起的法号。
在影视圈里,“国立”是质量保证,打上“国立出品”的电视剧一定不会赔钱;“常升”带着张国立的自省。在演艺圈二十多年,他负面新闻最少,但依旧会为谣言烦心。佛法的师傅告诉他:“在最困难时,你一定特别想骂人,那你就骂上一句‘阿弥陀佛’吧!”
“坐在我这个位置上,可以承受掌声、鲜花,为什么不可以承受一盆污水呢?”张国立豁然开朗。
翻开张国立的“发家史”,没有奇迹可言。
上个世纪70年代,17岁的张国立的从艺起点是文工团报幕员,后来,他唱过样板戏,做过铁路工人,跑过龙套,拍过电影。1988年,在拍摄电视剧《死水微澜》时,他和邓婕相恋,1989年,两人结婚。此时,已通过《红楼梦》里“王熙凤”一角声名大噪的邓婕执意前往北京发展。张国立很犹豫,当时他的组织关系在四川省人艺,照朋友的话说:在四川省内很有名气了。
但为了邓婕,张国立1992年来京做起“北漂”。
刚到北京,张国立每天背着个绿挎包,骑辆破自行车,四处找角色。每到一家影视单位,他都会停下来问:“你们需要演员吗?群众演员也行,我可是演过戏的。”那时,没手机,也没BB机,他和邓婕租住的房子更没电话,有什么用工信息,朋友就辗转把电话打到张国立居住的楼下商店里,大声喊他。
“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唐国强这样的演员,我这张脸不受欢迎。”张国立跟《中国周刊》记者回忆,“我就想,干什么都行啊,有一口叼一口吧。”
无戏可演的日子里,张国立跟米家山导演学导戏,从副导演学起,最后干到联合导演。1993年,北影厂让张国立执导电影《闯入者》。严格意义上,《闯入者》才是张国立的处女作。
1994年,当《宰相刘罗锅》的乾隆一角找到张国立时,他还很犹豫,因为他正准备转行当导演。后来的故事就是公众所熟悉的,《宰相刘罗锅》的火爆让演员张国立声名大噪。“我演了快二十年戏,算一个老演员了,怎么拍了一个皇帝,就火了?”张国立感到纳闷。
《宰相刘罗锅》在台湾和香港的热播,让张国立敏锐地嗅出古装剧的“钱景”:“你想啊,华人逢年过节,回家探亲,都要从大陆带走一些DVD,古装剧是他们最爱带的,因为有民族情感。”
1995年,张国立成立了国立导演工作室,作为国内最早由演员成立的工作室,国立工作室成立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戏。
“我是为了拍广告、MTV。”张国立直言不讳,那时,音乐录影刚在大陆火起来,张国立陆续为一些歌手朋友拍过MTV,口碑不错。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和那英的《雾里看花》就出自他手。“拍MTV,纯是为了生计,我得养家啊!”张国立说。
娱乐独立撰稿人伊夫所写的《独走江湖》一书中,曾有一篇关于张国立的回忆:“回家后,我整理名片时,才发现张国立的名片上居然与一个颇有名的公司有关系,似乎是什么经理和总监一类。那时,演员还较少有下海办公司的,我感觉张国立有超前意识,人很精明。”
第一桶金
一位圈内人告诉记者:“在演艺圈,张国立性格随和,人缘好,很多想在这个圈里成事的人都把他视为通向成功目标的金钥匙;张国立现在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好人缘。”
1996年,刚进军影视圈的广东商人邓建国也盯上了古装剧这块肥肉,为了拉上张国立,脑筋活络的邓建国把制片人的位置让给他。当时,演艺圈的制片人实行的是承包制。制片人承包电视剧,投资方会规定一个数额,核准后,交给制片人。超过这个数额,制片人自己垫,如果有结余,就是制片人的钱。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苛刻的合作方式,但即便这样,张国立对新角色兴趣盎然。
作为当年唯一打入香港黄金档的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让投资方广州巨星影业公司赚了大钱,但张国立却一分钱没赚到。由于第一次做制片人,《康熙微服私访记》超过预算3%。“人家说这景好,我就搭,说那个景好,我也搭。没控制好。”张国立说,最后,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片酬搭进去填缺。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2、3、4中,张国立又当上导演,开启了影视圈演员又导又演又制片的先河。显然,张国立正努力靠拢经营者的角色。在跟“影视大鳄”邓建国的合作中,张国立学到了一些例如“贴片广告”、“市场宣传”等营销手段。
随着《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的火爆,张国立运作影视项目的经验日渐丰富。
2000年,在由邓建国投资的《京城大状师》开机仪式上,很多记者注意到,邓婕替换张国立成了该剧的制片人。有记者直言不讳地问张国立:“这种夫妻店的形式,是否是近亲繁殖?”
张国立面带笑意:“我是导演,又是演员,面临资金和片酬等许多问题,邓婕是我老婆,片酬可以低点,她工作又很有条理,是一个好制作人。”
老板张国立
2005年,“国立导演工作室”升级为“国立常升影视公司”,张国立完成公司转型。
早在2004年,冯小刚拍完《手机》后,与华谊兄弟的第一次合约期满。他想自己开公司,于是联手张国立成立了一家名叫太合民众的公司,注入资金500万,双方各持50%的股份,张国立任总经理,冯小刚做导演。当时,二人雄心勃勃,整个公司布局也已设计好:冯小刚每年拍两部电影,张国立每年拍三部电视剧。
“后来,小刚又被华谊兄弟给挖去了,把我给甩了。”张国立打趣说,“但我已经有了做公司的野心。”
在成立国立常升公司前,张国立在电视剧市场已玩得如鱼得水。除第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自己赔了钱,其余几部戏,像《我这一辈子》、《铁齿钢牙纪晓岚》系列、《五月槐花香》等,都让他荷包满满。彼时,中国电视剧内制片人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制片人不但管戏,还可以自己拉投资,管后期营销,角色更“独立”。
张国立的第一桶金,即来自《铁齿钢牙纪晓岚》系列。在这部电视剧里,张国立第一次带少许投资进入,并在后期介入销售。
他跟记者解释:“拍《康熙》时,我不管销售,只管制作。最后发现,怎么投资方和演员都赚钱了,我没赚?于是,我想明白了,我必须更深地介入这事,包括投资和营销。”
那是一个电视剧疯狂赚钱的时代,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的“黄金铁三角”席卷全国。“当时地方有线台,卫视还没有合并。我们每个台都可以卖,这叫全国普发。”张国立说,“有线台卖一轮,无线台再卖一轮;重播第二轮时,还能卖一次,那时,电视剧市场比现在好赚钱。”
这时,已经与华谊签约的冯小刚又找到张国立,劝他加入华谊。这段往事在影视圈里是公开的秘密,张国立和华谊兄弟谈了一年半,当年,华谊也在摸索,王中军、王中磊在电影领域小有成绩,想借张国立,在电视剧行业有所突破,冯小刚甚至表态,同意华谊给张国立更多的股份。张国立坦言:“我和他们还谈到了给我的具体股份,确实比小刚高。”
最终,张国立还是放弃华谊。他告诉记者:“当年的华谊给我的制作压力太大了,我怕受不了。”
2009年底,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王中军哥俩就立刻给张国立打电话,上来就说:“我们给你算,如果你在,今天会多少钱。”张国立哈哈大笑说:“的确,那时候进去了,我应该是拿得最多的明星。”
熟悉张国立个性的人都了解,和华谊之所以没有谈判成功,源于张国立稳妥的个性,有时,这种稳妥可以说是一种谨小慎微。“对于我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从不敢贸然接下;但如果我接了,就必定是百分之百完成。”张国立自我评价说。
2008年,张国立把触角伸向电影投资领域。他看准青年导演宁浩“讲故事”的潜力,投资了他的第二部电影《疯狂的赛车》。这部低成本电影,为国立常升带来了上亿元的票房收入。
2009年,张国立选择继续投资拍摄宁浩的新作《无人区》;这一年,张国立出演《建国大业》的角色,与其他演员不同,他是带着1500万元投资进入剧组的。这意味着,《建国大业》其中10%的投资来源于国立常升公司。
张国立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自己出演《建国大业》是“零片酬”演员,其背后实则是牺牲了小利,赢了大利。
实际上,在涉足影视市场十年间,张国立多次“零片酬”拍戏。片酬对他来说,已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现在,他接拍的每一部戏,都要顾及公司的整体经营。现在,如果圈内一些演员想带投资进剧组,总是先找张国立咨询。“我会教他们怎么操作。”张国立告诉《中国周刊》的记者。
背靠两棵大树
进入2010年,张国立又有了新身份——在北二环的办公室里,一块醒目的牌匾挂在中央:上影寰亚集团,总经理便是张国立。
2009年6月,国立常升和上影集团、香港寰亚综艺集团共同成立了上影寰亚集团公司。这家新公司的三大股东,上影集团是国有企业,寰亚综艺集团是香港企业,国立常升则是民营企业,三种不同性质的公司联手,被媒体形容为“一艘影视航母正欲起航”。
在新公司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国立谈话的“老板味”很浓:“国立常升具备创作资源与制作实力,寰亚电影具有海外拓展的能力,而上影集团则具备管理经验和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将这三种资本、三种风格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的强项,为华语影视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
如果单从商业角度分析,背靠中影、寰亚两座大山,张国立这一步走得很稳,他清楚地意识到,国立常升的发展,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注入。“现在,很明显的感觉,我不差钱了。如果一个项目,其他两个老板都通过了,定下投资额,很快会批下来。”张国立说。
对张国立个人而言,合作的背后又蕴含另一层意义:张国立希望在电影上有所作为。“我做电视剧这么多年,公司运转很顺利,一部电视剧,能赚多少,收视率是多少,我心里都有数。但在电影上,我不希望屡战屡败。我在尝试通过电影市场检验我的判断力,学着怎么去当一个投资人,怎么有钱赚。”
经历了2010年超级惨烈的贺岁大战后,张国立对电影市场的判断更加谨慎。他前几天刚和上影总裁任仲伦和香港寰亚老板林建岳聊过,三人达成共识:不要一味去冲大片。
“我觉得,我应该做自己擅长的故事,我对现在投资过亿的电影很谨慎。中国电影应该回到电影本真,用故事打动人。电影不能让人笑完了,出去就骂。”张国立说,“影视圈有一种风气,一窝蜂迎合市场,好像不迎合市场,你会被市场抛弃,我时常会觉得落伍了,但我是甘心落伍。”
最明显的例子是,去年流行的谍战戏,国立常升没有涉及。苦情戏也很少接,皆因张国立不太喜欢。
最近,张国立手里拿着的剧本是邹静之编剧的《我爱桃花》、《操场》和贾樟柯的《在清朝》。“都是投资不大的戏,以讲故事为主。”他说。
国立常升的最新规划是“两条腿走路”。张国立解释:“原来是电视台拍的多点,以这部分内容为公司赢利点,现在电影要跟上来。
在电视剧市场上,国立常升一年至少出品四部电视剧。张国立分析说:“现在,电视剧市场格局已定,一个公司做电视剧,必须以量取胜。开拍前,你首先保证戏卖得出去;开拍时,你心里要估量,用这个阵容,这个成本,能卖多少钱,在电视剧市场属于一类货还是二类货;开拍后,我得盯着拍戏,又演戏;拍完了,我还得忙乎剪片子,卖给电视台。等收视率出来,我才踏实。”
在电视圈浸染20年,张国立对电视剧的经营已经很有心得:卖给电视台的价格不能要得太高,但也不要赔本;要价太高,必然承担更多责任风险。他跟记者举例:国立常升去年拍了四部电视剧,《中国往事》和《相伴》略低;《铁齿钢牙纪晓岚》和《大生活》收视率很高,这符合他的一贯战略。
“我一年之内,如果有四个戏,有两个收视率好,有两个弱,电视台都会很宽容;如果四部都不好,明年会很难做;如果四部都好,明年更难做。”张国立说,“现在,我给公司制定的目标是一年能拍200至300集电视剧。”随即,他很快自我矫正,“不,应该是200集电视剧;300集我太费劲,无法保证水准。”
在电影市场,国立常升还处于摸索阶段。“电影不一样,它像一场赌博,赌一个亿、两个亿,后期还有票房、分成,对我更复杂,压力也更大。”
对上市没有心理预期
和张国立有过多年交情的娱乐策划人谭飞告诉记者:“和很多影视演员年纪轻轻就成立公司不同,张国立靠的是一路走来的阅历和人脉。“他最早当导演,又当演员,后来做制片,再加上他很厚道,勤奋,精明,从事影视经营,是积累到一定资历,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