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邓中翰,成为2009年末新当选的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谈起当选的感受,他说,少年时,院士是他心目中的饱学之士,“今天,成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高兴之余,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1999年回国创业算起,今年恰好是他回国的第十个年头。他创办的中星微集团,经过10年的发展,也已成为高科技领域的一颗“星”。
在外人看来,他的成功可谓一帆风顺。问起他,取得今天的成功靠什么,他说,是赶上了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大好时代。其次,就在于怀着执著的信念。他说自己是一个爱“问自己”的人,问自己想要什么,想好了就去做,不后悔。
少年时的邓中翰喜欢遥望星空,那无垠的太空,常常引发他的无限遐想。大学阶段,他选择了学习地球物理,那是他的爱好,假如不是出国深造,他也许会在这一领域探索下去。
来到美国伯克利大学深造,让他的眼界变得开阔。在伯克利大学求学阶段,他完成了三门学科的学习,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生。回国前,他曾任国际商业机械公司(IBM)高级研究员。
1999年前后,我国芯片产业正处在一个亟待取得突破的历史阶段,“无芯”之痛正在困扰着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国家下决心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
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的著名爱国华人田长霖勉励邓中翰回国创业,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并将他推荐给了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随后,周光召将邓中翰介绍给了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一席长谈,让他强烈感受到祖国求才若渴的殷殷之情,这一切,为邓中翰的回国之路奠定了基础。
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天安门观礼台上,邓中翰作为受国家邀请的海外留学人员,目睹彩车穿过广场。看到威武的阅兵仪式,他激动不已,他问自己,我能为我的祖国做点什么?当天,他就带领他的创业团队,登上长城,坚定地宣布他要回国创业。
仅仅两周后,中星微电子公司就诞生了。“那时候,参加完庆典活动,激动不已,回国的念头强烈到不可遏制,现在想起那份激动,依然十分怀念”。邓中翰的叙述里饱含着深情。
“中国芯”啊,何时能跳动起来?邓中翰和他的创业团队就奔着这个目标来了。中星微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设计、研发和产业化。2001年3月,邓中翰主持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应用于PC摄像,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然而,当他们第一次向索尼公司推销“星光一号”芯片时,却被拒绝了,索尼公司一名主管说:
“我们才是这项技术的鼻祖”。
一次失败的推销,没让邓中翰气馁,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决心:“我一定会再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底,中星微的PC图像输入芯片终于应用于索尼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此后,“星光中国芯”数字多媒体芯片又大规模应用于苹果、三星、惠普、戴尔、联想等国际品牌,大规模实现产业化,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开创了互联网可视通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
邓中翰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获得者。
面对荣誉,邓中翰十分清醒。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邓中翰冷静分析大势,我们现在还只能称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而非“强国”。我们的集成电路绝大部分仍需进口,核心技术部分依然是我们的短板。“创新不单纯是科学研究,企业的自主创新还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对社会对人类的文明进程有推动作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一手紧抓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一手紧抓核心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为自己企业制定的发展方向清晰而富有抱负:把国际领先的技术大规模应用,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文明进步,感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力量。
任何一个强国,除了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外交力量外,一定还包括强大的创新实力。而那些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IBM、微软、NEC、索尼等等,就是这种实力的具体体现。“不创新,没有领先于天下的创新成果,没有推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公司和品牌,就无法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第二次参加国庆庆典的邓中翰站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彩车上,耳畔回响着党中央确定的“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宏伟目标时,他说,他已经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找到了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