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与坊间热议的“富不过三代”是个老话题,单在上世纪末,针对某些富豪阔摆“黄金(205,-1.11,-0.54%)宴”以及其子弟骄奢淫逸的现象,人们就曾热议过富人一族难以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对此亦有人反对,香港首富李嘉诚说:在教育发达的今日,富不过三代之说是不成立的。李先生的话也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就是说还有5%以下可以富过三代。
总体而言,何故富人一族富不过三代几成定律?儿时听母亲讲的故事深受启发:一个富家子弟穷奢极欲,把父亲遗留的财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一天,他饿得头晕眼花,只好到相近的寺庙乞讨,和尚施舍他一把干饭团,他吃得津津有味。和尚说,这就是平日从你家沟渠里流出的饭粒积聚而成的。故事告诉人们,坐享其成甚或肆意挥霍是不少人的劣性,广州人说:“牛耕田,马食谷,老窦(老爹)揾钱仔享福。”似是天经地义之事。
家族企业盛极而衰,往往起于财富交接衍生豪门恩怨,而家族式管理缺乏科学的企业制度,导致无法长久维系。据说,雷允上六神丸的创始人临终前,把六神丸的配方分拆给众多的后代,儿子每人两味,儿媳每人一味,女儿不给。其意是让下一代同心使企业长盛不衰,用心可谓良苦,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可在不少的电视剧中,豪门之中彼此斗个你死我活的情节就看得多了。
教育也不是富不过三代的灵丹妙药。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人有句顺口溜:不三不四发了财。这些富豪或是钻了法律灰色地带之空子,或是官商勾结之果。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你儿子就算读了博士后,怕也难承接你的衣钵。总之,我在读过的中外历史书中,没看到过有“万岁”的家族企业。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此不少人早有高论,我只是拾人余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