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应当制约他们身上所带的骄纵与优越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在杭州闹市飙车的“富二代”胡斌,再次把“富二代”的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只是,这一次关于“富二代”的探讨与财富无关,而与素养和品质紧密相连。
在此之前,舆论关于“富二代”的探讨大都集中在他们能否承担起家族的财富传承任务,能否书写“从富到贵”的商业文化变迁。但是,透过杭州飙车案,胡斌却向公众展示了他缺乏对规则、道义尊崇的一面。我们虽然不能断定他就是“富二代”的代表,个例的极端丑恶也不足以代表富家子弟的全部,然而,这一事件却提醒我们:在探讨“富二代”的远大使命之前,首先要正视他们的素养和品质问题。
当然,也有人认为“富二代”的素养和品质不成问题,作家王刚就说,“富二代”不需要任何人去告诉他们何谓修养,他们家有钱,他们的父辈自然朝某一个方面去打造孩子,“越有钱越文明”即“富二代”成长的潜在路径。那么,在人们对“富二代”普遍担忧的情况下,“越有钱越文明”的成长路径,能否打破我们传统价值观里“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魔咒呢?
对比国外“富二代”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富二代”其实是成长在“穷人教育富人”的环境中的,他们的父辈虽然早就在物质上摆脱了贫穷,却没能摆脱“穷人思维”。而在“穷人思维”的主导下,“富二代”表面上接受的文化是较高层次的,但这却无法阻止他们“精神的贫穷”。而精神贫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富二代”责任感缺失。
放在国家层面上来考量富有和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越富有越文明的逻辑可以成立,但放在一代人的成长上却未必成立。即便单纯从财富传承的角度来衡量,也不能让人乐观——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差不多:所有家族企业中,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三代以上。专家还指出,具体到中国,情况更糟,三代可能要改为两代。
“富二代”该如何突破这一魔咒,从杭州飙车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仅仅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富二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应当制约他们身上所带的骄纵与优越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即便没机会践行“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古训,至少也应懂得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平天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