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参股烟台啤酒之后,青岛啤酒在山东地区再次出手,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与以往不同,青啤此次以2.5亿元取得对方的品牌、销售网络以及停止啤酒生产的“市场权”等无形资产,并利用自己2008年投产的40万吨产能的济南生产厂生产啤酒供应当地市场。
《华夏时报》:青啤这次并购与以往不同,购买的是无形资产?
金志国:虽然是无形资产,但品牌是有价的。为什么说有价?因为趵突泉有12万吨的市场,济南当地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还是有感情的。
过去,青啤为了占领济南市场,消耗的竞争成本是较大的。整合之后一体化运营,竞争成本会直线下降,这是我们投资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见的无形资产的原因。
那么这种投资划不划算?在我的理念当中,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不如无形资产更值钱。随着青啤这几年的整合进程,以及现在全球经济大背景,这种理念给我们的感觉越来越深。
《华夏时报》:你为什么觉得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不如无形资产值钱?
金志国:中国制造为什么在全球价值链上分享的利益最小?因为中国企业家太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了,太善于去购买资产、运作资产,太愿意当制造家,选择的战略都是重资产战略。
这一轮经济危机给我们真正上了一课。不是因为现有分配机制出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找的位置不对,给自己定的就是价值链的最低端,就是简单地制造。
现在看来,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资产才是价值最大的资产。上游的研发,下游的渠道、品牌,这些环节的价值空间最大。这就决定了青啤的投资方向有一个调整,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用无形资产来整合有形资产。结果就是济南这个项目,我们购入无形资产,等于购入了企业灵魂和现金血液,购买的是对方退出竞争,一个相对垄断达到80%-90%的市场就出现了。
《华夏时报》:青啤是当地国资委管企业,青啤的商业运作有没有什么不能突破的界限?
金志国:我觉得国资委里也都是一群优秀的人,如果国资委对你监管严了,禁锢多了,你不应该去怨它,而应该反思自己。当一切不透明时,别人总是害怕。在黑影里有一个棉花球,你会感觉恐惧:这么大的一个家伙!当你在阳光下,它就是一堆棉花。
青啤这种公开、透明,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公司,国资委是用信任、制度和开放去管理,所以在我们的一些项目上,国资委是很支持的。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并购?
金志国:并购浪潮这些年来一直不断,但对并购后的整合重视不够,因此风险非常大,最后牺牲了资源,分散了竞争力,在做大自己的过程中,也是自己最虚弱的过程,最后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青啤的并购强调资产组合、市场整合、文化融合三个阶段,文化融合就是成为一家人,这时并购才最终完成。“和”字才是青啤以后再发展、扩张、一体化的核心东西。
《华夏时报》:你曾经说过“真正国际化的公司都是股权高度分散的”,能再解释一下吗?
金志国:青啤现在的股权更加多元化,股权进一步分散,有国有股份、民资、外资等。我们的愿景是做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公司大都有一个特征,规模非常巨大,股权高度分散。股权高度分散不是人家愿意这么做的,高度分散的过程,是集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服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