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应该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主体,而要成为这个主体,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为此,我们以上海地区的大学生为例,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法律素养的涵义

  现在国内学者对于法律素养的概念界定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法律素养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意识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表现出来的。

  对于法律素养的涵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和理解:第一,法律知识。这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第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对提高法律素养起关键作用。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第三,法律能力。它是法律素养的最终体现和衡量法律素养高低的标准,是以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为构成的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况,法律素养是知法、信法、亲法、用法、护法的统一。

  二、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

  为了对上海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探求上海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培养途径,本文对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做了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状况及特点如下:

  (一)掌握法律知识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大学生学习完《法律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但是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上面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根本法和基本法律的学习掌握从总体上来说不太理想。他们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薄弱,法律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对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仍是模棱两可。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都较为浮躁,许多大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的法律知识则采取“学亦可,不学亦可”的态度。上述调查还反映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倾向于看法律案例、听老师讲法律故事,缺乏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不能将法律知识真正消化,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一旦遇到涉法事件,便不知所措。

  (二)法律心理状况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直观的、自发的反映。法律心理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又影响着公民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实践活动。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更为成熟,绝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的不足,不能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对法律素养的提高更为期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综合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法治环境更有好的期待,而且也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法律素养对将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律情感状况
 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法律情感是公民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体验,是公民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行为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只有55.7%的学生认为胜诉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有理有据,有9.1%的学生认为需要与法官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还有19.8的学生认为有社会“背景”才能胜诉。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司法状况亟需改善,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四)法律信仰状况

  法律信仰的建立,就是当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帮助时,得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保护,或从社会他人中感受到这一点,而由此产生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中常常听到的“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有73.8%的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大学生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在明显提高。

  (五)法律能力状况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法律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当遇到涉法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能看出大学生是否真正信仰法律和是否有能力运用法律。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能力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目前大学生的这些法律素养的状况,显然是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

  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平等对话;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将重点放在我国主要基本法方面,精心“裁减”提炼教材内容,突出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精神,把握培养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主要任务。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素质。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系统讲授法律知识并从理念的高度把握法律精神。

  (二)通过法律基础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课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下列内容是应着重强调的:法律至上意识。让大学生们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在大学生中形成崇法、守法、护法的信念应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 公民意识。让大学生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守法意识。首先,要守法,遵守一切有效的法律,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此外,依法办事也是守法意识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必须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法律保护意识。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社会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外部保障

  加强新闻媒体对法制教育的宣传,让学生感受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主动涉猎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加大政府部门的工作力度,增加普法教育宣传、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法律的权威。比如,去法院旁听案件是对学生进行诉讼法教育的好方法。营造有利于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权力腐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用铁的事实来劝导大学生追崇法治文明。

  (四)大学生本身是其法律素养提升的主要载体

  法律知识的积累。课堂学习是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把课堂学习、平时所闻、亲身感受结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现代手段,把握基本法律常识,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走出校门,多参加司法实践。司法实践有很多种,包括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服务、到监狱参观等等。在参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提高用法的能力。

  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理智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健康的心理,抛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作用

  以BBS论坛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BS论坛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运用,为大学生构建了主动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由于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了内心的信念,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因势利导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即时通讯技术是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QQ、MSN、飞信、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具有传播便捷性、自主性、及时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渠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青睐。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因势利导地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综上,本文认为,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应通过从校内到校外,从自身到社会等多方面、立体式进行因势利导、塑造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使大学生法律素养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529.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l摘要:身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最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能否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有利的发挥。能否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愿望。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正

关于大学生手机市场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市场背景

一、 调查目的:了解在大学生中手机的使用情况近年来,随着手机在校园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为了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情况,掌握手机在大学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我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以及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温总理最关注的三大就业群体——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并把大学生就业难放在首位。早在2009年1月7日,温总理就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仍有1

声明:《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为网友无姓之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