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顺序代表着改革的逻辑,如果顺序颠倒,就意味着逻辑不清楚,即使政策得当,也会由于可行性差而无法取改革的最后成功。三中全会指出了国资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方向,但对于改革的顺序并没有明确,需要各个地方的国资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公布的上海国企改革方案引起诸多争议,有评论甚至认为上海发出的改革信号是强化了与民争利。面对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国资和国企问题,理清改革的顺序并不容易,这也是国务院国资委和很多地方国资委迟迟未出台改革方案的原因。
究竟怎样的改革推进顺序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呢?归根到底,国企的诸多问题都与“谁说了算”的问题有关,是行政命令、党组织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解决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所有制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那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否就应该是国企改革的首要任务呢?
其实,混合所有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目前,很多国有控股企业通过上市或股权多元化,引进外资、民资或其他国有股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结构,但其母公司(集团一级)多数还是国有独资。因此,集团董事会其实是国资委的权力延伸,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独立决策作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必然影响子公司,使子公司夹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此外,由于一些行业领域不允许民资进入,很多国企只是相互交叉持股,而这些国企也都在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实际上,混合所有制不应只是形式上的混合,而是一种与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的混合,是一种由市场来决定的混合。只要让国资和民资在市场上自由进出,公平竞争,混合所有制就会是一种市场选择下的常态。在公平、自由、有序的竞争环境下,经过物竞天择,混合所有制企业必将自然进化到由公司治理结构决定利益分配、由董事会来独立行使最高决策的状态。可以发现,那些市场竞争力强、较少受到行政干预的央企和国企,其股权结构已经基本上是混合多元的,而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有一套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切入口?](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28056926603.jpeg)
因此,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键不是混合本身,而是政府彻底退出市场,让国有企业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让市场力量成为主导。残酷的市场竞争、严苛的法律法规会迫使企业寻找“正确”的出路,在组织形式、制度安排和创新选择方面作出积极应对,包括建立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确立董事会的中心地位,聘任能发挥实质监督和决策参考作用的独立董事,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