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燕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之策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

  文/本刊记者袁宏明

  今年2月4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对《规划》进行了完善,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进行了认真审核,4月2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

  《规划》对今后3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应对措施,以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促进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令纺织行业人士备受鼓舞的是,《规划》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近日,《中国投资》就《规划》涉及的重点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贺燕丽副司长。

  纺织不是夕阳行业

  《中国投资》:纺织行业一度被很多人认为是夕阳行业。国家为何将纺织列入调整振兴的重点产业?应如何正确认识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贺燕丽: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产业规模看,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纺织工业产销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2000-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2007年,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530万吨,约占世界的40%。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品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满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从出口贸易看,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首位。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8.7%,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顺差总额占58.9%。

  从产业结构看,纺织工业已跳出传统工业的圈子,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纤维消耗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调整至2007年的52:33:15,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产业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天、航空、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从装备水平看,约1/3左右的纺织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纺织装备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比重分别达到51.4%、47.5%和41.1%;部分高新技术纤维实现产业化,T300水平的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芳纶1313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从拉动就业看,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达1100万人,占全国工业的14%。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约从纺织产业获得2500亿元的现金收入,可提高1000多万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出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基本上都由纺织业消化,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规划》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中国投资》: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纺织产业遇到了哪些亟待解决的自身矛盾?

  贺燕丽: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首先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多年来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投入强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4,阻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仅仅是靠量的扩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纺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

  其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我国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用纺织品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发达国家,多元化市场格局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废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印染废水,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强化,纺织企业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第四,产能规模扩张过快。

  近年来,纺织工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2007年底,纺纱能力比2000年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16.6%;化纤能力增长2.5倍,年均增长21.6%。在偏重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目前纺纱能力超过1亿锭以上,化纤行业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而差别化纤维品种少,还需进口;一批效率低、工艺落后的间歇式小聚酯、常规涤纶装置和污染严重的粘胶设备仍时开时停,尚未淘汰;占印染能力近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设备仍在运行。

  向纺织强国转变

  《中国投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什么?确定了哪些重点工作?

  贺燕丽:2009-2011年这3年间,纺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落后产能逐步退出,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8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稳定国内外市场。

  重点包括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大境外投资和营销力度,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放在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提高自主装备水平及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三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贺燕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之策

  重点加强棉、毛、麻、丝、针织等传统纺纱织造行业、印染行业和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

  四是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

  五是优化区域布局。

  积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

  六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及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以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

  八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

  这8项重点工作是针对纺织行业当前及今后发展中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行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并有效减小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投资》:为实现调整和振兴目标,《规划》提出了哪些具体政策措施?

  贺燕丽:《规划》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在已经落实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任务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既有应对当前需求萎缩、企业亏损增加、资金短缺等突出困难的“应急性”政策措施,也有着眼长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长期性”政策措施。

  一是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三是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五是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六是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七是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八是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九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十是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稳定国际市场

  《中国投资》: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多大?我国纺织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压力加大。今年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2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78%,是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有很大潜力,但一时难以消化出口市场产能的转移压力,要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必须保证出口市场份额的稳定。

  因此,《规划》把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规划》提出: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规划》从两方面明确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开拓多元化市场,以化解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压力。

  去年8-11月,国家已两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今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退税率也从11%提高到16%,在半年多时间内4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足见国家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按照2008年出口额来计算,出口退税提高1个点,将为纺织产业带来100亿元左右的效益,这对提振出口企业信心,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维护我国出口市场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继续加大提高纺织产业出口退税率,也是《规划》中一项普惠制的措施。

  应该看到,多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到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0%以上。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更容易引起贸易磨擦。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纺织品出口不断增长,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继续加大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应对贸易保护和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选择。

  《中国投资》:如何支持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

  贺燕丽:《规划》提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我国纺织工业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国际比较优势,但是多年来产能的快速发展,也造成资源短缺、产能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出现,国内数量型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当前国际市场萎缩的形势下,虽然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也蕴藏着机遇,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正失去或退出一部分市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会。

  如果能及时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发挥我国纺织工业多年积累的优势,在国外投资设厂,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可借此缓解贸易争端压力,解决原料长期供应不足的矛盾。

  而且,通过在国外收购或建立物流中心、销售中心,实施自主品牌走出去战略,可使我国纺织产业借机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从单纯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从生产效益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同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投资》:当前外部需求放缓,纺织工业亟需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规划》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力措施?

  贺燕丽:针对国内市场,《规划》提出,要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

  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本身就决定了内需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长远发展看,立足内需,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衣着文化需求,将是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以服装业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年平均衣着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农村还不到200元,仅相当于城镇的1/5;就纤维消费量来看,发达国家的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在30公斤左右,而我国平均为17公斤,农村消费量更少。当前,农村市场正处于消费环境加快改善、需求结构快速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得机遇。

  《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涵盖过滤用、医卫用、土工布及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等几十个领域,其开发应用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纺织产业的30%左右,而我国只有15%,高端产品还需要进口,因此这一产业市场潜力很大。

  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顺应了市场要求。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重点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地震灾区重建工作,这些领域都会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

  所以说,未来3年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良好时机。《规划》明确了今后3年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强调通过3年的引导和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在全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5%提高到19%。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配套工业应用需要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持中小企业

  《中国投资》:纺织行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规划》如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贺燕丽:的确,纺织工业是小企业较多的产业之一,行业平均利润率低,对外依存度较高,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纺织又是解决民生问题明显的产业,中小纺织企业的稳定对于拉动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结合起来,发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利率高等问题,《规划》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将到期贷款适当展期。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等融资债券。《规划》还要求中央和地方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等。这项工作由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牵头,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针对中小企业负担重的问题,《规划》提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具体措施。如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可根据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要适当向纺织企业倾斜,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等。

  《规划》还提出,国家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纺织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支持力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纺织产业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自主创新

  《中国投资》: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方面,《规划》有哪些亮点?

  贺燕丽:《规划》指出,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新型纺织装备自主化,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

  纺织工业多年来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其市场化程度高,长期以来国家对纺织工业的投资不多。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对纺织产业冲击尤为严重,光靠企业自身调整难度很大,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多年积累下来的竞争优势将有可能逐步丧失。

  因此,《规划》明确了纺织产业技术进步重点,特别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以便在市场恢复后我国纺织工业能以更高层次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是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是纺织大国,但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技术纤维技术和装备尚未实现产业化,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多方面限制,影响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筑、基础设施、环保等领域技术升级;同时作为应对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物质纤维也是刚刚起步。近两年,国家发改委对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进行了重点支持,目前这些项目正在建设和陆续投产。下一步的重点将是支持高新技术纤维质量性能的提升、加快下游复合材料产业化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

  纺织工业实现做大做强,装备国产化是基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关键装备以及无梭织机、针织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装备、高性能经编织机等传统纺织机械仍需要进口。因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国产化,应是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这也是3年调整振兴期间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优化产业布局

  《中国投资》:纺织产业布局下一步如何优化调整?《规划》思路是怎样的?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积极推动和引导纺织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而且对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效益提升、解决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投资》:《规划》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对新疆等重点产棉区是否意味着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贺燕丽:的确,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但当地棉纺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棉花优势。2004年以来,浙江雅戈尔集团、巨鹰集团、山东鲁泰集团、海龙集团、江苏华芳集团、香港溢达集团都纷纷在新疆投资设厂,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这对新疆今后的纺织工业发展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角度看,新疆近年来大力发展边地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去年在东部出口贸易增幅不断回落的形势下,新疆保持了大幅增长。因此,加大棉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将可改变东部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因素。

  《中国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下一步将怎样推进?

  贺燕丽: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是优化纺织产业区域布局任务中的另一项重点。之所以如此重视茧丝绸这一产业,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茧丝绸资源供应和贸易大国,茧丝绸产业也是农工商紧密联系的产业。“十五”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部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先后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蚕桑投入,补贴桑蚕基地建设和冰雪、地震灾区恢复生产。“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财政得收入、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工程。

  “东桑西移”是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并要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5074.html

更多阅读

伍淑仪:品牌拓展背后的人才应对之策

     2013年4月12日,由酒店业第一招聘品牌——最佳东方发起并主办的“最佳东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酒店餐饮业最具吸引力雇主颁奖盛典”在杭州西溪宾馆盛大启幕。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伍淑仪女士出席会议并以“品牌

吴松泉:自主品牌做大做强面临五大挑战

□ 吴松泉  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数量上的全球第一和中国重要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汽车强国。笔者认为,比照德国、日本、美国等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由大变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以下五大问题。

张莉:纺织工业面临四方面严峻形势

在10月28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半年已初见成效,纺织工业投资扭转负增长、内需增长以及产业转移加快成为最大亮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1~9月

中国纺织网 杜钰洲:风云60载漫漫时尚路 中国纺织由大变强

60年国庆,60岁的新中国纺织业。 回首60年的沧海桑田,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的领头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显得意气风发。 他将中国纺织工业的60年历史分为“两个30年”―― 第一个30年:建成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第一个30年是从1949年

声明:《贺燕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之策》为网友趴在窗边数星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