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永乐时,他是国美的跟随者;组建“中永通泰”时,他是国美的挑战者;被国美并购时,他是国美的臣服者;过去七个月在国美最危急的时刻,他是国美的拯救者。
他就是陈晓。过去七个月,他亲力打造的国美战略转型及融资方案,相信不仅对未来的国美,而且对中国家电连锁业、乃至中国商业的未来都将是一个典型案例。
6月24日,国美电器在香港复牌的第二日,陈晓在北京鹏润大厦国美电器总部18层的总裁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半年多没在媒体露面的陈晓增加了不少白发,对此,陈晓半开玩笑地表示,“白头发意味着有更多的经验教训,也是有价值的。一个人在逆境之中,他会想更多的东西。”
陈晓坦言,过去七个月是自己人生经历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这批人之前没有经历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国美来说,这种危机是双重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陈晓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份经验应该去教书或者通过什么途径传授出去,让所有人都有这种意识的储备。
在过去七个月中,陈晓的工作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美开始战略转型,二是将贝恩资本带进了国美。这两个成果蕴含着陈晓24年商业从业经验的总结,对消费市场的全面判断,更从全球零售业发展的高度对国内连锁业进行了重新规划。当下业界倾向于将现在的国美比成“新国美”,这也暗示了业界期望重生之后的国美能开辟一个新的格局——那也是陈晓希望打造的一种可持续的成长模式。
提高单店效益是此次国美战略转型的重心——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连锁网络,但单店效益却不是最高的——这也是国美屡屡被竞争对手诟病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晓的变革直指要害。在经历了大规模的跑马圈地之后,国美、大中、永乐的店面在某些区域难免会出现重合,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状况。因此,两年前国美并购大中后,《中国经营报》记者曾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接下来国美亟须展示的是“关店的艺术”。
对此评论,国美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甚至表示“国美还会继续开店”,而在这次战略转型中,陈晓明确提出了店面整合的思路“扩大有效店,关闭无效店”,对优质店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重建零供关系方面,陈晓提出了“和谐共赢”的新理念。从字面上看,“和谐共赢”与黄光裕时代提出的“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理念差别不大,但在执行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美经过“跑马圈地”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由于整体销售网络够大、够深,国美的一些管理层、包括分部甚至会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更多资源,甚至一度形成了国内连锁业的潜规则。陈晓想做的就是抛弃这种潜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资源获取的本质是‘要来的’还是别人自愿给你的?如果是‘要来的’,能够长久吗?假如别人发自内在地说我必须和国美合作,我要支持国美,通过跟国美的合作我要得到我的利益,实现和谐共赢,这种资源才会源源不断,你的地位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陈晓说。
在成为国美合作伙伴的竞争中,贝恩资本战胜了美国的两家私人股本竞争对手——KKR和华平,之所以最终选择贝恩,陈晓坦言看中的是贝恩在商业方面的经验。在过去25年中所投资过的300多家公司里,将近三分之一企业是和零售有关的行业,这里面包括在中国市场收益颇丰的玩具反斗城和汉堡王等。贝恩资本董事长竺稼也公开表示,将帮助国美进行战略转型,包括门店怎么扩展、如何加强库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陈晓似乎已经意识到内部变革的难度,希望通过外力来强化与推动这种转型。
陈晓的商业履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战略的判断上也曾经出现过失误。
2000年前后,当国美、苏宁开始在全国跑马圈地时,陈晓在上海细心地经营着永乐,在业界较早地上马了ERP项目,推行精细化管理。他当时认为,连锁开店存在风险,属于粗放式经营。但国美、苏宁正是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迅速壮大,并为上市融资做好了准备。
2002年前后,错过了跑马圈地的永乐开始面临融资的难题。而随着国美、苏宁的壮大,零供关系开始倾斜,同时也挤压了永乐的生存空间。权衡之下,陈晓联盟其他几家地区域性家电卖场成立“中永通泰”,希望通过互相持股的方式完成全国的扩张。作为国美的挑战者,陈晓赢得了诸多供应商的信赖,更先后兼并广州东泽、灿坤等内地门店,在2005年10月14日,率永乐在香港成功上市。然而不到一年,由于与战略投资者摩根斯坦利对赌协议失败,永乐于2006年7月被国美电器收购,陈晓出任国美电器总裁。
但也许正是这一番经历,陈晓对国内家电连锁业的未来有着更清晰的把握。在过去七个月中,陈晓将自己的商业理想注入了国美,并在国美的平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谈及他心目中的国美,陈晓用了四个字:“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