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回事件”几乎彻底将丰田彻底拖入深渊,一时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就在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四处道歉、丰田汽车公司备受煎熬的时候,中国的两家汽车企业却如龙出海,其大手笔的并购引发了全球惊叹——2009年12月,北汽控股以2亿美元价格收购了萨博;2010年3月,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之代价将沃尔沃纳入麾下。
丰田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中国跨国并购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剧。这其实是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追赶学习他人并取得巨大成就后,从优秀迈向卓越的正剧的拉开。其实,如果人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曾被外资掌控的中国汽车企业,如今已在战略、技术、资本、人才、管理乃至产业链上几乎全面异军突起,在未来某个时候超越昔日的“老师们”也未可知。
曾几何时,我们谈论起跨国公司来的时候,总是觉得各个方面都比中国企业优秀,可谓遥不可及。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企业,竟然已经开始在全球谋篇布局了,这难道不是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进步!
而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中国企业未来如何更进一步?
如果回顾一下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方面的变迁,不难发现,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企业在管理、文化、领导力等“软实力”方面,其实日积月累,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软实力”的支撑下,中国企业表现出了强劲的“硬实力”;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在管理等软性方面的质的突破,中国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或者,即便发展了,也可能是“营养不良”、“大而不强”,最后难免象韩国企业一样一朝崩溃(1997年韩国三十个最大企业垮了15个)。而中国企业的未来,也正寄希望于在管理等软性方面的继续创新与进步。
回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企业的第一代探索者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他们摸索着开启了中国管理的启蒙时期。当然,这一过程注定艰难而漫长,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即便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后,张瑞敏还是以包括“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的“管理十三条”,来开启海尔的正规化之路。然而,管理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至上,正是海尔后来成为世界级家电制造商的最重要的保证。
在启蒙期之后,中国企业又经历了几年以制度创新促管理创新的时期。那时,以“规范管理”著称的外资巨头开始落户中国,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强力冲击。中国企业在学习外企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常有益而多元的制度创新实验,并以此来夯实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
然而,正如所有“拿来主义”都不会持久一样。1990年代到2000年,中国企业最大的课题也变成了“食洋不化”或者叫“中西融合”难题。此后,中国企业开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着力于基于本土市场与文化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如海尔、TCL等优秀企业。
2001年之后,随着中国“入世”,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接轨期”,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国际化探索。而伴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的崛起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开始在全球发现自己和展现自己,比如,联想早在几年前就并购了IBM 的PC业务,华为也进行了成功的国际并购,在最近几年甚至连续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等巨头,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
而在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也表现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气。
正是在中国全面崛起与中国企业全面崛起的逼人形势下,金蝶软件(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先生高瞻远瞩,自2008年开始与其他仁人志士联合发起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评选活动,可谓生逢其时,也必将推动时局发展!
以我的理解,徐先生等发起的这一活动,是一个希望寻找并弘扬有特色的中国企业“管理之道”,进而推动中国企业不断进步的活动。他们通过调研、总结,梳理出有特色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并加以推广,以此来促进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企业真正实现全面崛起,推动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崛起。
这样的路还有很长。事实上,笔者再三强调,尽管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从糟糕到优秀的道路,涌现出许多生意上成功的企业,还涌现出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是中国企业还很少有真正称得上卓越或者说伟大的企业,还很少有称得上“中国式企业”的企业,还很少有令世界尊敬的企业。而展望未来三十年,中国企业的追求目标必然是要从优秀走向伟大,要致力于成为受世界尊敬的企业,并涌现出一批可供世人借鉴的“中国式企业”。
不能不说,这将是新的长征,新的创举,新的伟大挑战,而这一切的突破点正是前文所提到的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领导力创新等软性创新。
而我个人相信,“中国模式杰出奖”的评选与宣传活动,无疑将为中国企业真正超越跨国巨头、成长为伟大企业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