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事企业管理教育的学者,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本自然资源匮乏,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两端都高度依赖外部经济;日本的商业管理教育也可以称得上是乏善可陈。但为什么日本企业可在诸如汽车、电子、钢铁、造船等主流制造与装备业的全球化竞争中取得领导者地位?是不是在传统管理学考虑的范畴之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软”力量,如文化的、民族特质等与制度、市场等形成合力成就了日本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呢?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近年来有机会近距离地和一些日本企业家、员工、学者同仁交流。这些交流给我留下了一个很突出的印象:日本企业员工很忠诚专注于本职工作。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经理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安身立命,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我以为,日本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能是成就日本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固然,专注可能会有负面的问题。过于专注可能会导致比较教条,甚至可能有碍于创新。引领全球的、全新的、“颠覆式”的创新,也确实不是日本企业的强项。然而,日本企业恰恰是依赖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制造出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产品。这种独特的专注精神,虽然没有“颠覆式”创新的轰轰烈烈,但假以时日,也一样能滴水穿石,有大风流的作为。日本汽车业就是一个例子,丰田、本田等公司已是全球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日本企业的专注与精细也成就了一批在各种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
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企业员工的专注和精益求精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独步全球的看家功夫,为其在高端的制造与装备业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与日本人的专注精神相比,华人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有了较大的积累,创业精神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华商在全球商界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华人或许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具创业精神的群体。
中国社会崇尚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现创富以摆脱贫困,这种创业精神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增长推动力。这种对物质财富的顶礼膜拜与创业精神也成就了一批富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的造富功能或许会令全球震撼,诞生一批富可敌国的超级富商。
不过,我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造富与打造伟大的商业机构是不同的两件事情。中国经济的真正的强大不仅需要一批富可敌国的富商,更需要诞生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然而和日本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专注不够、过于“花心”,可能成为我们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障碍。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和国内企业家在一起交流时,经常谈论的是北京与上海的楼市如何了?尽管他的企业和房地产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股市怎样了?哪只股票值得投资?尽管他是做实业的;哪些行业有新的机会了?尽管可能他现在做的企业还比较小。我们企业家所表现的“花心”态度与日本企业家和高级管理者所表现的专注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企业家们“花心”一点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观察到,“花心”折射出中国社会浮躁的风气,企业缺乏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可能会有碍于中国成就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
同时员工层面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在一个崇尚创富的新时代,人人思考如何跳槽与创业,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员工过于“花心”,缺乏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公司工资福利成本不一定很高,但管理成本可能极高,这也是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如今,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体系之中,我们在继续倡导创业精神的同时,应更为关注并认真思考中国何以打造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的问题,可能有必要重新审视与反思一下我们的“花心”。这种思考可能需要跳出传统管理范畴之外,结合社会和文化精神的层面。我以为,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有必要在社会导向上提倡“憋得住”的心态,弘扬专注精神,做到“用心做事”——这会有助于打破国内企业生命周期很短暂、各领风骚若干年的格局,为中国打造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做好一个心态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