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牛根生的靠山可靠吗?



  在中粮集团豪迈的战略架构里,只看到豪迈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夸张的份额,还是看不到被成熟的消费者诚心接受的品牌。

  顶上国字号的蒙牛期待以制度性变化走出品牌阴影,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牛根生终于找到宁高宁这个大靠山了,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牛根生和他的蒙牛一直江河日下,原因无他,乃是消费者再也不相信老牛那些站在高处激情飞扬的假话。现在好了,超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来了,在宁高宁和牛根生“简单的三次见面”之后,中粮集团成了蒙牛的控股大股东,也就是说,作为私人企业的蒙牛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家顶着国字号的新蒙牛。

  按照牛根生这么多年的内心风景,这种结果应该是他梦寐之所求。所以牛根生会反复强调,蒙牛此次接受中粮集团控股,并不是缺钱。我猜测,其潜台词,老牛应该是想给蒙牛正名,用国家主义和国有体制的名义,来给蒙牛正名,并期待用这样的制度性变化,来引导蒙牛最终走出品牌阴影。

  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批评牛根生所谓“金蝉脱壳”,或者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都无实际意义。即使我们看到,牛根生借着此次并购,成功将所持蒙牛乳业3.13%股份全部出售,套现约9.55亿港元,并言之凿凿地说,要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即使我们看到,宁高宁反复强调,未来蒙牛的经营管理,还是以牛根生团队为主。我固执地认为,一个至今都没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接受必要审判的企业家,不会有太多的人继续相信他的慈善之心和公益之心;一个至今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都没有认真忏悔的管理团队,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相信他们一定就会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苏小和:牛根生的靠山可靠吗?

  是的,这些都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者必须牢牢揪住不松手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经过此次并购,蒙牛真的就能走出品牌阴影吗?

  相关的追问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意识熏染30年之后,今天还有几个消费者会把品牌和国营这个陈旧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是个问题;其二,国有企业究竟有没有制造大品牌的能力?学过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总体上讲,都是奔着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去,很少有国有企业会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道理很简单,因为品牌关乎价值和附加值,关乎核心技术,更关乎人性需求,而国有企业因为国家主义的缘故,往往只关注宏大叙述,忽略生活细节。

  20世纪的前苏联就是国有企业发展至上的典型样板,整个国家看不到一家私人企业的影子。依靠这种体制,苏联人可以将宇宙飞船空间站送到太空,可以在月球上留下苏联人的脚印,甚至可以将苏联军队的装备武装到牙齿,但却造不出一台有品牌效应的电视机,也造不出一辆有品牌效应的汽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有化程度如此高迈的苏联人,甚至连一块有品牌效应的面包,一张有品牌效应的奶酪都没有。

  中国60年的企业史,事实上也是一部国有企业制度失败的历史。最著名的事件,当属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运动。1956年,共产党第一次推行公私合营制度,用一种行政强力的方式,将私人的产权整合到国有企业体制中,从而引发了计划经济形态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最终致使国民经济沦落到崩溃的边缘。

  而在具体企业的层面,我们最深刻的记忆则是诸多有一定积累的私人企业彻底消失,诸多老字号土崩瓦解。比如著名的三联书店,就是在公私合营的潮流中被人为中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开张。国有企业制度不仅破坏了三联书店的私人产权,更破坏了这家企业的文化传承。

  很不幸,我在中粮集团豪迈的战略架构里,同样只看到豪迈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夸张的份额,还是看不到被成熟的消费者诚心接受的品牌。

  事实上,这正是宁高宁的思路核心,自他接手中粮集团以来,就一心为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做各种努力和尝试。放眼望去,中粮集团的格局和规模何其之大!集团拥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行情股吧)、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00506.HK)、中粮控股(00606.HK)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行情股吧)(000031.SZ)和丰原生化(行情股吧)(000930.SZ)3家内地上市公司,现在,宁高宁又一口气喝下了牛根生的“蒙牛”,这或许应该叫做“中粮乳业”。“蒙牛”的加盟,在中粮集团总的战略来看,不过是朝着“全产业链”的目标,往前走了一步。

  显然,所谓的品牌建设,并不是宁高宁的重点。

  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是与国有企业的制度有关。有几个老生常谈的概念还是要反复提起,比如没有清晰产权制度的企业,注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长远眼光。我记得当年中海油的老板卫留成先生,他在企业里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但一旦调任当了封疆大吏,中海油还会沿着他的思路发展么?我还记得中铝集团的肖亚庆,对世界铝业形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志存高远,随着他升迁进了中南海,中铝集团难道就没有损失么?我甚至恶意地推测一下,既然宁高宁如此卓越,谁敢保证下一步他不会走上卫留成和肖亚庆所走过的仕途之路呢?

  这正是国有企业的弊端之所在!现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因为它始终坚持稳定的企业家产权制度,公开透明的公司组织架构,以及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国有企业制度必然依靠垄断为发展方法论,注重规模,忽略品牌,不在核心技术上发力,因此也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其他如腐败问题、人事纠纷问题,所谓一地鸡毛,正是所有国有企业挥之不去的困境。

  这真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并购事件!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本来只是陷在商业伦理的泥潭之中,情急之下,把国有企业制度和宁高宁当成了靠山。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历史知道,时间知道,也许只有当事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4988.html

更多阅读

牛根生凭什么赢得天下? 凭什么我买单

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赢靠德。许多人认为这就是蒙牛成功的秘诀。诚然,“德”字作为蒙牛的根,在蒙牛的成功中扮演着奠基者的角色,功不可没。而在企业经营中,“德”字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那就是经营人心。1999年,牛根

蒙牛老总牛根生的企业文化 蒙牛老总牛根生简介

听过蒙牛集团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演讲的人,都会提到两个特点一—煽动性和感染力,蒙牛冰淇淋销售部的海先生介绍说:“每次开会,他即兴喊出各种口号,把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都调动起来,有一种被充电的感觉。”无处不在的标牌为了使自己的口号更具

创富:牛根生的创业之路

    牛根生所领导的蒙牛从1999年开始创业,从一无所有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硬是拼下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到2004年蒙牛已经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伊利的87.34亿,而蒙牛3.194亿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

蒙牛乳业:牛根生创业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牛根生,但知道"蒙牛乳业"的更多!因为很多家庭的餐桌都已经离不开"蒙牛"牛奶了。牛根生创业之路是怎样的呢?下面来看看蒙牛和牛根生创业之路: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

声明:《苏小和:牛根生的靠山可靠吗?》为网友机械式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