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当今世界首富。1970年至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2002年至2003年期间,巴菲特购买了总价4.88亿美元的中石油H股,5年后出手时已达40亿美元。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谁在30年前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万美元,那么30年后,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巴菲特的赚钱本领,让全世界的投资家都为之咋舌。

是什么理论让巴菲特造就当今投资神话?巴菲特一语道破答案:“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湿雪,指的是在合适的时间投入能不断滚动增值的资金。长坡,指的是能让所投资金不断翻滚的企业。对巴菲特来说,他似乎总能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并且总是把这“两点”功夫做到极致。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投资人。在他掌握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后,所要做的就是等到股市大跌,到那时再购进股票,这样安全又利润丰厚。巴菲特的“两点论”不只适用于财富人生,同样适用于政治人生、科技人生、艺术人生。“很长的坡”其实就是选准一条有前途、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很湿的雪”其实就是及时正确地投入自己的精力。这好比一辆好车开足马力,在宽阔道路上行驶,用不了多久就能驶向成功之目的地。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学不了巴菲特的投资手腕,但可以借鉴巴菲特的“两点论”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