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荣太子”的前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经历金融海啸后,没了主席一职又少了身家,但一般相信,仍无损他过着优悠的退休生活。
有趣的是,中、港传媒对“荣智健事件”看法截然不同。中国新闻界认为,事件显示北京愿意大力惩处失职者,即使荣智健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儿子,也要因为投资失败而问责下台。
“太子党”
会否从此势弱?
至于香港新闻界,就更为关注中国的“太子党”,会否从此势弱。另外,香港投资者也关心北京会否藉势整顿国有企业,影响红筹国企的股价表现。
荣智健在今年初的《福布斯》富豪榜中,个人资产已从2008年的30亿美元(45亿新元),跌至7亿5000万美元,缩水达75%。
原来,荣智健不但放弃担任中信泰富的主席,据中信泰富2008年报显示,他还放弃其于2005年获得的1亿股中信泰富认股权。
该年报还显示,荣智健去年年薪减少了94%,由6699万港元减至368万港元;至于与他共同进退的前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年薪也是“缩水”94%,只有360万港元。
中信泰富“炒燶”的是外汇累计认购期权(Accumulator,也称“I kill you later”),损失高达140多亿港元。而Accumulator被香港投资界形容:赢,只得一粒糖;但输,就失去一间厂。
被评“麻痹大意”
难怪走马接任的常振明,在上场时立即抨击中信泰富“麻痹大意”。但荣智健在中、港始终是一名有头有面的人物,常振明竟然不经意就爆出“麻痹大意”评言,确令荣智健不是味儿。
因此,传媒发现,在荣智健辞职后,当晚便乘车突围而去,有点儿“抱头鼠窜”的味道。
纵横商场数十年的荣智健,为什么会在澳元累计期权的交易上中箭下马呢?分析员认为,这与中国企业近年一片投资澳洲热有关。
中信泰富近年经营特钢(特殊钢尚无统一的定义和概念,一般认为特殊钢是指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合金化)、采用特殊的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的组织和性能、能够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类。),业务发展十分迅速,但要买矿砂,就须从澳洲进口,去年澳元猛升,而且澳洲的矿业,集中在几个大型企业之上,当时矿砂价钱又猛涨。
面对这个情景,中信泰富经营特钢的利润,转手就被汇价和原材料侵蚀,于是进场买衍生工具对冲。这个情况在国企中相当普遍,例如中铁也曾因此蒙受不菲损失,澳元俨然成为国企的陷阱。
市场人士发现,过去荣智健曾尝试在股灾前增持中信泰富,捱过低潮后,个人财富更上一层楼。然而,这次却无法自拔。不过,据悉他仍深信澳元汇价不会长久低迷,将来有平反之日。
靠父亲人脉关系
荣智健于1978由北京来到香港打拚,与两个堂弟开办电子厂,生产电容器、电子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存储器等产品,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在1986年加入中信香港,次年出任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1990年时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而中信香港于1991年正式易名中信泰富。
其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以及收购澳洲铁矿等,令中信泰富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想当年,因为父亲荣毅仁有直通邓小平的人脉关系,荣智健在香港做生意可说顺风顺水,众香港富豪争相讨好,荣智健的生意王国从此确立。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在家中排行老三,是名副其实“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在回忆青少年时,荣智健说:“我们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产,家里有许多个佣人和中、西菜厨师。家人出入常有专车送”。
算一算,荣老板个人却是足足花了30年才成为名符其实的“白头富豪”,曾多年被列为中国首富。但其富豪生涯,或许在4月8日这一天画上了问号。
对于荣智健本人来说,退休生活如何过,或许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又或许正如他主持最后一次中信泰富业绩公布会时称:“退休后做什么,我还没有想过,我的爱好很多,我喜欢打猎、钓鱼、拍照片,也喜欢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