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创业板的孕育过程一点都不为过。随着创业板大幕开启之日的步步临近,有关创业板的融资期盼也逐渐升温。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创业板带来的激励示范效应比融资作用更值得期待。
巴曙松在第17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上阐述了如下观点:“创业板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开了一扇门,还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抓手,它带来的激励示范效应更值得期待。”他强调,创业板的示范效应收益远远大于经济直接融资。“如果你是高科技企业上市,筹集1个亿资金发展很快,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对经济资源配置有导向作用,大家会主动找一些中小企业培育,使得中小企业的整个融资环境改善,如果中关村(000931)10家企业上市中国创业板,中关村上千家企业会找它入股、改进公司治理,达到上市目的。”
确实,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未走出困境的形势下推出创业板,政府这一举动可谓用心良苦。既可以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落实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直接融资的尴尬,以创业促就业、刺激经济增长,创业板自然承载着各方的殷切期望。
巴曙松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企业数更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所有短期贷款总额比例还不足5%,这样的资金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生存与发展。
创业板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益处,巴曙松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板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甚至大于主板对于成熟企业的意义。因为在我国,大型企业融资渠道很多,没有资本市场也基本不差钱,而中小企业的境遇与之相比则是天上地下。”
在这个问题上,与巴曙松观点相左的专家不在少数。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就表示异议:“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寄托给创业板是不可能的,这种想法太天真。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能去创业板上市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对此,巴曙松以诞生之初的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例,认为创业板的成长完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他同时表示:“创业板在起始阶段谨慎一些,对投资者权益是一种保护。另外,创业板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