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不少营销高管(他们都是大企业的中高层)朋友近年来很多都选择了创业,觉得帮人打工,受制于人,不如自己做老板来得自在潇洒。但是,这些朋友真正创业的时候,多数首次往往以失败告终。首次创业失败率为什么这么高呢?我关注与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因为,每个营销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
按说既然能做到大企业的中高层,至少智商不差,社会阅历也较为丰富。资金实力与资源优势(人脉、社会关系、渠道关系)也是不可小视。这些都是创业的优势呀?但为何首次创业失败率这么高呢?抛开目前社会大环境不说,单就主观因素,我想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端正好心态;很多职业经理人看到创业者风光的一面,但没有看到创业者倒霉的一面。所谓“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对创业的困难与风险估计不足。营销高管帮人打工的时候,平台较高,运用的资源丰富。大手大脚惯了,轮到自己创业的时候,角色转换不过来,花钱还是大手大脚,不会去节约。刚开始创业时,摊子铺得太大,导致创业成本过高。
2.以为自己机会成本很高,不愿坚持,浅尝辄止。营销高管大多有风光的职业生涯,其选择创业,机会成本往往较高,这也是创业者初次失败后容易选择抽身而退的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心态,导致创业决心不足。不象很多的温州或福建商人,十几岁往外一丢,只有创业一条路,而没有其他的退路。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的老板们,很多都是横下一条心,误打误撞的闯出一条路的。
创业是多数营销人的梦想,毕竟,做销售往上走的路子比较窄,多数营销人都将在金字塔的底端徘徊。如果不选择创业,三十岁一过,如果没能继续往上攀升,则个人价值比较容易贬值。至少我用人,普通业务人员不会用三十岁以上的,而企业的部门经理或大区总监,则大多在三十五岁以内。至于营销的高管,四十左右算到顶了。
和多数营销人一样,我时常的也在问自己,工作多少年是个坎?不创业又能去做什么?我自己认为,创业不创业其实是个人的价值选择,没有绝对好与坏之分。但以何种方式介入创业也是营销人要考虑的。既然选择了创业,个人以为,还是在创业前做准备为好。至于如何做好准备,我想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一定非常的多,笔者在这方面也没啥“独到”的见解,也就不啰嗦了。
我这几年在中小企业做营销方面的老总,与各地经销商接触比较多,这些经销商中又以福建商人与温州商人为多。中国的成功商人,地域性较为明显,观察这些商人的成功,有些共通点可以引发我们思考:
1、地处穷山恶水之境或改革开放的前沿。穷山恶水之境,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大,只有外出打拼一条路,如温州帮、福建帮、潮州帮等,这些商帮在改革开放前或之初就有四处谋财的传统。以卖假货起家的温州帮当初八十年代就奔走于全国各地。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走南闯北、走街窜巷四处吆喝弹棉花的人,大多以温州商人为主。这些退可守家里三亩薄,闲时则抱团外出,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闯着闯着则天地越来越阔,机会越来越多。至于广东商人则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在经营从事生产型企业为主,做流通的相对较少。
2、抱团打拼,我见到的温州帮与福建帮,绝大多数没读过几年书,很小的时候便成群结队的外出了,笔者自己有时也纳闷,缘何某些行业福建人温州人特别多,原来是一个家族某些人做某事发了,便将当地一条村、一个镇、甚至一个县城的人往外“传、帮、带”,久而久之,某行业都是某地之人也就不足为奇。这种风气渐向内地渗透,在内地的某些地方也渐形成了规模,笔者有幸进入建材行业,也发现这种奇特的现象。比如,做家装公司的,江西九江武宁县的人几乎点半壁江山。做酒店用品行业,江西抚州某镇的人也独占一半天下。
3、信息灵通:做生意抱团的好处很多,比如信息灵通、互相扶持、融资、传帮带等。其中信息灵通很重要。一个人做某事挣钱了,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间马上就可以传开。一个人在外单打独斗争,虽然也可以功成名就。便抱团作点,信息优势是最明显的。
4、无“打工”的想法:相对于小时候父母给俺们灌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余年的寒窗之苦,尽为了找份工作而己。而广东帮、福建帮、温州帮根本无这种想法。创业,是他们最本质最直接的想法。即使是打工,也是为了学艺之后自己做。
很多朋友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其实说这话是需要前提的,充其量也只对了一半。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中能复制的,无非是“人事”这一部分。其实,这个社会,只要自己努力,应当不会差,至于能有多大出息。那就求诸于“天时、地利”了。营销人的职业生涯,其实很短暂。如果对财富的渴望过于强烈,创业是最好的归宿,至于能有多大出息。还是中国那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