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丰裕的外汇储备现在找到一条买资源的正确之路,还应该把买技术的短板补上。
国家有关领导日前在一次会议上,给要求官方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资金的一家企业总裁提出了几个问题,句句戳中海外并购的要害之处:你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吗?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对方的工程师辞职了,难道你还要从国内派人到国外去?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 TCL的海外并购失败缘于企业文化整合不力、用工成本等法律风险,而中石油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恩卡纳(EnCana)集团的安第斯石油公司厄瓜多尔有5个石油区块的资产和开发权,却因为厄瓜多尔政府改变了有关法案,将特别收益金(石油价格达到某个水平时,政府收取石油公司的一定比例)从50%提高到99%而颗粒无收,与中国平安在富通维权一样,这属于是政治风险。
不能因为中国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就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事实上,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惨痛教训证明,企业并没有从规则、文化、融资甚至语言上,做好走出去的充分准备。当然,这不能成为放弃国际化的理由,企业有必要采取务实的国际化,如政府近年来推进的将外汇储备转换为资源储备就是一个极好的思路,中铝、五矿、中俄的石油美元互换都是先行项目。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制造业要升级换代,两大瓶颈就是资源和技术,这导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还必须支付昂贵的专利费。
政府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的科研创新进行补贴,但相对中国庞大的制造体量而言,目前的补贴属于杯水车薪。并且,如果关起国门来进行自主研发,一则在某些行业与国外差距太大,无法完成跳跃式发展;二则国内目前从科研成果到商业产品之路并不畅通,一些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企业亟需的技术。此时,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正当其时。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的起飞,就源于当初勒紧裤带引进大量技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90年代同样如此,而最近企业热衷于走出去,热衷于引进品牌,导致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况频频出现。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中国外汇储备需要正确使用,中国产品需要升级换代,只有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立足本土引进资源与技术,改革经济生态,创立本土品牌,而后逐步扩张到全球销售链条中,才能扬长避短。所谓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势的结合,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