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收购 抄底不妨学学李书福海外收购



李书福出手抄底了!3月27日,一则吉利海外收购的消息引起了业内高度关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吉利抄底的对象,并不是此前盛传已久的VOLVO,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抄底一直是国内企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澳大利亚矿业巨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成了抄底的目标。虽然,抄底对缓解国内企业面临的资源、技术、品牌等瓶颈大有裨益,银行为企业重组提供贷款的新政,也为收购扫清了资金障碍,但是,抄底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频频出手海外资源类企业,已经引起了当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高度“关照”。日前,澳大利亚政府以涉及国防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五矿集团收购OZ Minerals矿业公司的交易。对中铝与力拓交易的审查时间,也突然增加了90天。

  与资源类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收购海外汽车、电子等制造类企业,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首先,在被收购方未申请破产保护的情况下贸然收购,将面临高额的人工成本和巨额的债务压力。以美国汽车业为例,熟练工人每小时工资73美元,单车劳工福利成本约为1500美元,比日本企业还高出1300美元。抛开债务不提,单单是人工成本一项,谁接手都难以逃脱亏损的命运。

  其次,抄底能否真正得到核心技术,同样需要全方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当年TCL收购彩电巨头汤姆逊,看中的是对方在CRT(显像管)彩电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平板彩电技术革命,让TCL方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再看VOLVO,虽然安全技术是其看家本领,但是,加入福特之后,其多数产品的平台、动力总成等都与福特共用。这些核心知识产权的归属,将成为收购方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

  第三,必须对被收购方的劳资关系,尤其是所在国的工会文化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当年上汽收购双龙,可谓万事俱备,但由于事先对韩国的工会文化、民族情绪缺乏足够认识,收购后历经曲折,最后在劳资关系、市场环境、技术之争等多重因素下,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生。

  海外抄底,不妨学学李书福。吉利此次收购,锁定核心零部件企业,可谓眼光独到。而在收购过程中巧妙化解种种风险,更显示了李书福的智慧。

 中国海外收购 抄底不妨学学李书福海外收购

  首先,精准把握收购时机。今年2月,DSI公司进入破产程序。此时收购,不仅成本相对低廉,收购后重新签定劳资合同,也将为后续生产经营省却许多麻烦。其次,DSI的大扭矩自动变速器开发技术和制造经验,与吉利自主开发的小扭矩自动变速器形成互补。收购DSI,将让吉利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中率先补上自动变速器这一短板,提升产品竞争力。第三,收购完成后,吉利除向DSI提供资金支持,还计划把其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寻求低成本采购零部件的途径。同时,保留DSI品牌和公司运营的相对独立性。这套战略可行性强,得到了当地政府、债权人和员工的支持。

  当然,现在预言吉利抄底成功还为时过早。实现企业文化融合、打造国际化经营团队、继续提升DSI的研发实力……都是吉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李书福的大智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4150.html

更多阅读

区块链掀金融科技热潮 中国资本掀抄底英国热潮

     英国30%的电力供应,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气,都开始依赖李氏家族企业。  日前,中国中融集团有意斥巨资“复原水晶宫”(Crystal Palace)的消息,引起英国媒体一阵哗然。  作为炫耀维多利亚工业时代荣光的世博会原址,水晶宫曾经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样本:李书福之谋

  在订好机票,准备赴瑞典就收购沃尔沃进行最后的签约仪式之际,李书福的神情越来越凝重,这种凝重带来的是吉利集团管理层的严肃。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签字。“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奇怪。”吉利集团董事安聪慧告诉本刊记者,“大家当时竟然没

李书福和王传福:两福造车殊途

 2009年,中国民营汽车中的“双子座”——李书福和王传福,成为整个汽车业界瞩目的焦点:李书福因吉利收购沃尔沃而成为国内外持续报道的热点;王传福因巴菲特的“弹指神功”助力而登上“胡润百富榜”的第一把交椅。两位“福”星相互辉映,

李书福:进退求自如

 海外市场和国际并购是所有中国汽车公司面前的一道考题,也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屏障。相比上汽集团折戟韩国双龙、北汽海外屡遭挫折等等,李书福算是一个幸运儿,也是海外抄底之年的丰收者。2009年3月末,在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传闻中,李书福

声明:《中国海外收购 抄底不妨学学李书福海外收购》为网友慰你心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