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记忆:一言难尽这十年的资本故事



一言难尽潘石屹

  SOHO中国上市前,他最关心的是利润率;上市后,他最关心的还是利润率。他对股价的轻慢态度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3月10日,在香港参加完2007年年度业绩发布会后,他举着比尔·盖茨送的手机给记者看,"我不看股价,没有人天天发股价信息给我,不信你查查看。"

  这个精明的地产商人重利润不关心股价,是否注重公司的市值管理呢?从事资金密集型行业,他和资本市场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利润至上

  理论研究界人士认为,市值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它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大小、考核经理层绩效好坏的新标杆,也是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及融资成本高低的新标杆,还是决定投资者财富大小乃至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新标杆。

  把这套理论转述给潘石屹,黑边眼镜后面传递出的是疑惑的目光:"市值管理没那么重要吧?我想,对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盈利,毕竟股东派息是在利润的基础上实现。"记者把同样的问题提给其夫人、SOHO中国行政总裁张欣,答复竟和老潘如出一辙。

  "高利润率"一直让SOHO中国引以为傲,也令同行艳羡。欢喜冤家、同为业界明星人物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曾在公开场合戏谑潘石屹"能把土豆卖成黄金",话音刚落,潘石屹就把从他手里买来的北京公馆项目抬高一倍价格卖出去不少,短期内回笼资金5亿元。

  3月10日,SOHO中国在香港公布了2007年的业绩--纯利19.66亿港元,较2006年增长477%。这是上市5个月的SOHO中国首次交出成绩单,令投资者喜出望外的是--19.66亿港元的利润比上市招股书中对2007年纯利做出的预期高出21%。

  "在我们公司看来,利润是第一位的,我从不有意追求销售总额是否会过百亿,有些公司卖房的毛利每平方米只有几百元,而我们是几千元。"潘石屹对此颇为自得。

  潘石屹在转型商业地产开发后,始终坚持与住宅开发类似的"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并形成项目售价高、卖得快的特点。近期他们小心翼翼地决定对少量优质物业采取持有经营策略,张欣特意澄清:"我们会坚持速销策略,持有经营的只是少部分。"老潘稍作犹疑后还是承认了变化,"上市前后的战略确实做了调整,上市前喜欢快速周转,追求的是资金积累;上市后资金量大了,琢磨着把好地段的物业留下来经营。"

  土地储备重质量

  2007年年报的业绩未能让潘石屹轻松应对新闻发布会,北京前门地块成为焦点。尽管SOHO中国一再表白不会大量储存土地。但是,资本市场打量房地产商,重点还是会看它的土地储备。

  说来事出偶然。几天前,北京前门商业街改造整理好的8个地块忽然停止公示出让,令香港媒体和投资者对SOHO中国的土地储备发生质疑。在上市聆讯会之前顺利取得前门大街33个土地证,曾被视为SOHO中国上市最重要的临门一脚。但事实上,持有该项目的丹石公司乃潘石屹名下的内资公司,受到限制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影响,这个内资公司转变为外资公司的时间表至今未知。如今8个地块出让陡生变故,难免引发人们联想。

  潘石屹表示,政府叫停前门地块公示的内情他不了解,正在和政府方面积极沟通。他告诉记者,前门大街的大部分工程建设和招商工作进展顺利,今年5月1日计划陆续开街了。

  每每提及土地储备,潘石屹都会不失时机地表示,SOHO中国只对城市中心区的土地感兴趣。他到国内GDP排在前10名的北京以外的城市转了一大圈后,发现利润率和北京都比不上,所以暂时放弃了到这些城市的CBD去开发的念头,仍然在北京找机会。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三里屯项目、位于CBD核心区的光华路SOHO和光华路SOHOⅡ以及位于燕莎商圈的SOHO北京公馆项目将成为2008年SOHO中国的主要业绩来源。

  十年曲折资本路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地产开发商之初,潘石屹就深刻了解这一点。所以,1997年开始,他就在极力寻求资本的支持。其间,颇多周折,一不小心成了按揭贷款的始作俑者,图谋五载终于登陆香港股市,首次融资过百亿元。

  "我们和资本市场的接触最早是在1997年,接触对象是凯德置地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香港港丽酒店的咖啡厅,潘石屹追忆起十年来与资本结合的曲折之路。当时,谈判约定两家外资联合投资潘的公司,占30%的股份。不幸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合作告吹。"这事对我打击很大,它让我认识到境外资本市场不可靠,人家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所以,之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国内了。"

  当时的潘石屹正在开发现代城项目,房子不好卖,资金缺口大。立足本地,潘赌个人按揭贷款买房政策一旦实施,楼市一定会火起来。他没有料到,现代城居然成了北京首个个人按揭贷款的试点项目,借政策利好,房子很快就卖掉了。

  2002年,潘石屹开始琢磨上市。而且,目标瞄准中国香港和美国两地股市。"我们公司有一个只占5%股份的小股东,是个英国人,那年我们一起爬长城,路上他问我怎么不上市,我想想,对呀!应该上市。通常在中国做开发只有三个渠道获得资金:一是消费信贷,消费者出首付给开发商盖房子,他们的钱来自按揭贷款;第二个就是开发商直接从银行贷款;第三条路就是上市融资。"于是,请了高盛做顾问,负责人叫蔡金勇。老潘至今清晰地记得,高盛首份报告的首页的第一句话是"SOHO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房地产公司。""人家把我们和LV、CUCCI这些奢侈品做比较,而不是和房地产企业做比较,因为我们做的是高利润产品。"

  2002年10月12日,在为长城脚下的公社举办的开业典礼上,潘石屹首次向媒体披露,SOH0中国已顺利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聆讯,上市在即。但胜利在望的喜悦很快烟消云散,安然事件让上市审核变得非常严格。2003年,国内又发生了非典,所有的房产交易都停了,施工也停了。潘石屹很无奈,"那会儿,自己也没信心了,上市的事就彻底歇了。"

  到了2006年,国内连续几年日益趋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逼迫SOHO中国不得不再考虑上市融资。潘石屹回忆,"起初公司的资金来源中,消费信贷占50%以上,自有资金20%到30%,银行贷款很少。但后来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越来越多:针对个人按揭,从不断提高首付到加息,针对开发企业,银行贷款不能去买土地,同时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例。于是房地产的金融策略就变成自古华山一条路了,只有上市。不上市,企业经营就非常困难。上市之后,只要业绩好,还可以增发,筹集更多资金。"

 潘石屹记忆:一言难尽这十年的资本故事

  2007年1月8日,SOHO中国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资金过百亿。谈及上市过程中的得失,老潘说:"偶然多,必然少。大环境因素的利好起了主导作用,再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我们独特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潘石屹:

  1963年11月14日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在"黄土高坡"上度过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分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联手创办SOHO中国有限公司。潘石屹能够把商业、生活娱乐化,坦诚面对社会公众,其影响力超出地产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明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3909.html

更多阅读

潘石屹前妻 潘石屹降价三板斧砍痛房企的心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陈述了开发商降房价的三个原则:  一、一步降到位,万不可每次降一点,不断地降。  二、要敲锣打鼓地降,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老业主砸售楼处。有一楼盘悄悄降了20%别人都不知道,白降了。  

潘石屹: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

   近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对市场的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如果只是在个别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到的将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结论,目前,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的趋势。”   

潘石屹“求救”:谁动了我们业主的奶酪?

  万般无奈之下,潘石屹写了一封求救信。对于这个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地产开发商而言,脸面上的难堪无可避免。  潘石屹说他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寻求政府援助。现在他也只是一个业主。他从来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强大的地产商在自

潘石屹:1/3房地产开发商只倒土地从不盖房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地产金融蓝皮书》,截止到今年9月底,北京楼市的库存房已经跌破了10万套的警戒线,只够5个月的销量,对此,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说:“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从来不盖房子的

声明:《潘石屹记忆:一言难尽这十年的资本故事》为网友我的未来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