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一位年长的领导沟通,对方回忆起了50年代的美好岁月,提出了面临的管理难题,对不同时代企业员工的变化深有体会。“那个时代的人,多单纯,不为名、不为利,自愿地做事,一心奉献,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充满了追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你看看现在,社会上的就不说了,我们企业里面,奉献精神没有了,为人的少了,为己的多了;待遇提高了,员工变懒了;干活的少了,伸手和领导要待遇、讲条件的多了。真是世风日下!我们做企业的真不知道该怎么管了。”
笔者说:“是呀,尤其是最近的这10年,大家的思想开放了,人变复杂了。体制上的变化很大,以前是计划经济,国家都给安排好了,泛不着自己操心,就是操心也没有用。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自己不操心,没人管你死活。所以现在的人不讲奉献、讲待遇;不为人,只为己;不讲任务、讲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不这样就没有办法生存。”
“体制转型需要个过程,但是凡事都不能走极端。诚实、正直、热心、勤劳这些优良品质还要有吧?物质利益不是一切,还要一点精神追求吧?你们没有经历过,我看还是让文化大革命给搅的。把中国人身上的,善良、诚实、勤劳、热心都搅没了,起码是暂时看不见了。传统美德不见了,又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人人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利益,而丝毫不顾及企业、社会、国家利益。外面的贪污、走私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做企业管理的,也越来越难了,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了,越来越摸不准,什么是“好员工”?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太难了。”
类似的抱怨听很多老板讲过,“要是在国外就好了,有成熟的人才市场,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都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基本上不需要训练。他们的心态也很好,一心一意专业做自己的技术工作或职业经理人,不要怎么费劲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这里可不是这样,动不动就跳槽,就“革命”,没有办法。”
专业能力是员工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他适合岗位的最基本条件。抛开专业能力不讲,看其它方面。究竟怎样的人,才能为我所用,才是职业化的人才?老板对职业化的人才的管理究竟怎样才算到位呢?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这里提出对职业化人员管理的最高层次。三自,自主、自愿、自发。
第一个自就是“自主”:
在这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创新思考的脑袋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因此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要象微软一样有一大批“创新精神”的员工,而创新思考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员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员工要是一个自主的人。
1、招聘独立思考的员工:
以前听一个台湾讲师的培训课程,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很新颖,说:“你们想一下,在你们身边有多少人是真正用自己的脑子的?有多少人是独立思考问题的?很少!据我观察,只有5%的人是真正用脑袋的,有5%是以为自己用脑袋的,有5%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或是别人强迫而不得不用脑袋的,另外的85%是从来不用脑袋的。”自发地使用自己的脑袋的人只有5%,所以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人都是“没有灵魂的人”,是“人云亦云”的人。
对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企业没有办法生存,毕竟在企业成长的路上有太多的诱惑,就象高僧的修行要抵御外界的声、色、欲等很多“美好”东西的诱惑,如果把持不住,就不能得道。当年的巨人集团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出现危机,什么都做的:保健品、房地产、电脑软件等。现在重新迅速崛起也是因为明确了“脑白金”保健品的这个目标。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企业就象一个在用自己脑袋的人,是社会上成功的少数。这样的企业要靠什么支撑?一定是要靠一批独立思考的员工的支撑。
企业在招聘时就要注意,对方是不是“有头脑”,有自己的想法。尽量招聘这样的人到企业中来。越是高层的职位,这点越重要。这样的人有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的性。只要他的职位和这个目的相适应,他就会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而为公司做出贡献。千万不要用那些自己也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的人,尤其是高层,更是忌讳,只是听话是没有用的,独立思考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只有企业使用这样的员工,企业和员工才双赢。
2、职业生涯规划:
招聘只是一个办法,好员工可遇不可求。关键是要把企业的员工培养成这样的人,很多企业都在讲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帮助员工规划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本来是他自己的事情,企业要做的是告诉员工企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员工去把自己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合理的收入和成长机会,企业在员工的奉献中取得了丰厚的回报。换个角度来看,对于一个本人就有自己规划的员工,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他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是两条曲线,相交不过2-3年,这样的人,你帮助他规划职业生涯没有用处,对方会对你不认同。如果要留住这样的员工,公司要搭个平台,而非让他仅仅适应现有的平台。
第二个自就是“自愿”:
所谓自愿就是员工自己愿意去做,我们以前讲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因为“管理”和“监督”而“不得不做”。现代管理理念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为了能让员工自愿地做事情。对于自主的员工,要有合理的激励办法和适当的授权,只有这样对方才能自愿。
1、怎样激励: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三个人,老张、老王、老李,闲来无事。就谈论一个话题,怎样让猫吃辣椒。
老张说:“把辣椒放到猫嘴里面,用筷子往下捅。”
老王说:“你这个办法太残忍,猫也是不愿意的,会恨你的。我看要把猫饿三天,把辣椒放在肉里,猫一定会吃了。”
老李说:“你这个办法也不够好,也是有点残忍,猫不是自愿吃的,是因为饿才吃,以后会很你的。我的办法是,让别人把辣椒塞在猫的屁股里面,刚刚开始的时候猫没有察觉,慢慢地感到了辣椒的刺激,猫自己疼痛难忍,就回头用嘴咬,就会吃辣椒了。这个时候猫还是高兴的,因为吃辣椒能解除他的痛苦。”
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让猫吃辣椒,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办法,但是只有老李的办法,猫是自愿的,解除自己的痛苦,得到了快乐。
同样的,要让人自愿地做事情,也要让他能够解除痛苦,达到快乐,用营销上面的话来讲: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当然了具体的办法不能向老李学。而是要发掘员工的真实需求,员工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没有得到领导的肯定?还是物质激励不够?还是学习机会不够?只要协助员工解决最痛苦的问题,员工就会自愿地行动。所以说足够的激励是自愿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可以是物质激励也可以是精神激励,两者之间要保持平衡。
2、适当授权:
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是要在员工做事情的时候,有足够的权限。每个人都喜欢决定一些事情,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这句话从自己的口中讲出来,感觉多好呀,成就感由然而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权限,每件事情的决策权都是别人,员工就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为自己所用,这样工作起来就会依赖上司,员工会不断强化自己是个“办事员”这样的消极思想。久而久之,工作的主动性就要大折扣。现在企业面临剧烈变动的市场,企业要用工作团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线职能的方式。这里的团队就是一个有适当权利的小团体,得到了充分地授权。一句话:没有激励、没有授权就没有自愿。
第三个自就是“自发”:
1、尊重员工
有人说中国人是天生的反骨,你要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做不好;你不要他做的事情,他偏偏要去做。给他的指令,给得少,他做不好,说:“你看,安排我这个工作,也不说清楚,使得我这个环节没有考虑到,出现了问题你说是谁的责任?”有的时候还真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他的疏忽,还是真是因为领导安排的时候指令太少而出现的疏忽,反正出现了问题责任不在他,在领导;给太多指令,也做不好,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婆婆妈妈的说个没完,烦不烦呀,我知道怎么做!”。于是工作中就懈怠、拖延,来发泄心中的“我自己的权威”没有得到重视的怒气。总结以上特点就是:让我做事可以,你不能管我,但是你不能不搭理我。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运用情景管理的办法,针对不同的员工、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有的时候这样的员工是最好对付的,俗话说:倔毛驴,顺毛捋。基本的出发点是:要充分地尊重自己的员工,把他们都当做各个方面的专家。只有员工受到尊重了,才会在自主和自愿下面自发地工作,才会发扬主人翁精神。管理者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时候管得太多,知道得太多反而出乱子,“无为而治”的效果可能更好。
2、教练式的引导:
什么叫做企业教练呢?就象一个足球学校的几个部分,由几个教练分别负责,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守门员、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前锋、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后卫。当球队要比赛的时候,由主教练选拔各个小组中合适的人来参加比赛,这个时候教练是没有办法代替球员出赛的。如果这个时候球员不合格,教练要受到指责。如果在比赛的过程在中,球员的表现失误,主要责任在主教练和球员。归纳一下就是球员的成败,在训练和选拔的时候,主要责任在训练的教练;在比赛的时候,则主要责任在主教练。
企业的管理者要作为一个教练,来引导员工的发展,不断通过各种训练,来促使员工成长。除非万不得已,不要插手员工的工作,他自己会解决问题。
在三自中,自主是基础,自愿是保障、自发是目的。每个员工都自发地做事情,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完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自动化”。这时企业的领导只要指出企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企业发展的节奏就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寻找“用自己脑袋”的人比较困难,做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激励和团队的建设、尊重员工、也都非常困难,企业要在各个方面修炼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要在制度上、文化上,全方位地着手去选人、育人、用人,最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自主、自愿、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