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1993年到1997年是我向管理者转型的时期,此前我是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之后才完全成了一个管理者。
1993年底,四通利方公司成立,我担任总经理。1997年,四通利方公司的改组和结构调整告一段落,我也写下了最后一行商业代码。后来在新浪,做的完全是管理工作。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刚开始是抵触的,因为我不愿意放弃技术。比如你是一个舞剑的高手,结果要你把剑挂起来做别的事,一下子很难适应。
后来我就采取了所谓的“甜柠檬心理”---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就像你第一次喝咖啡或者喝啤酒,都是苦的,但喝多了之后,就能品味其中的香醇。
如今回顾起来,对于自己从技术向管理的转型,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首先是要拜师,而且是广泛拜师。比如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你能学到东西;请朋友吃饭,趁机把困扰你的一些东西讲出来,向他咨询,说不定就有收获;有时候甚至就可以找本公司的员工:"来,给我讲讲,平衡记分卡是怎么回事?"关键是你能放下架子,这样就比自己翻书要快得多。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种方法的有效。比如我有一次在和人民大学的一位管理专家交流时,他提出了“敏捷组织”的概念,我回去一查,发现这个概念和我们的产品很切合。
此外,我很喜欢参加一些企业家的聚会活动,在这些场合可以得到更多信息,开阔思维。
其次是勤于总结自己在管理上的收获,在实践中提高。比如风险投资,我在四通利方时想拜师都没法拜,国内几乎没人懂但我当时隐隐约约知道一些概念,就自己创造机会,终于融资成功。
此前我也找了很多专家,最大的困难就是懂国外的不懂国内,懂国内的不懂国外,懂产业的不懂资本,懂资本的不懂产业,于是我就把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汇总上来,加上自己的经验一起作判断。
再者,我觉得多读些哲学书非常重要,而且也建议那些准备向管理转型的技术人员这样做。现在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以前看过哲学书,进行过一些哲学思考有关系。
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非常大,就是同构理论,同构理论认为任何体系都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你可以用电路的脑袋去做软件,也可以用做软件的脑袋做管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建立一个志同道合、知识互补的领导团队,弥补自己的短处。
我比较愿意去选不同背景的人,比如我们现在的团队中,有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有“海龟”,也有在外企工作过的;有做软件出身的,有做硬件出身的,也有原来搞投资的。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时会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弥补了我的盲点。这就是“管理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