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前后的这些年,有关“狼”的话题从未间断,不管是“要与狼共舞”或是“把自己变成狼”,核心是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学会共融和实现双赢。但真正从文化角度诠释“狼文化”,并大胆提出企业文化改良的,非青岛啤酒莫属。
2007年3月31日,在青岛举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论坛上,青岛啤酒公司总裁金志国,激情阐述了“盆景与大树”、“重量与重质”、“狗文化与狼文化”的演进与实践。持续了高速增长的势头,非常了不起。但不能不看到,与经济繁荣相比较,文化建设与推进却相对滞后。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崛起》,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震动之余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这些大国大都在西方,很多土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稀缺、人口又少的国家,却成为世界级的大国?
审视大国的崛起,其关键离不开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以及文化的进步。当我们的国家进入到科学发展轨道之时,就不能不从文化层面上考虑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这个方面做得好,下一轮的大国崛起就将是中国。
对于文化作用,不少人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对此我想从企业的文化角度,探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互动。
过去的青岛啤酒,曾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全国也非常有影响力。那时的青岛啤酒,是在特殊资源保护下,在特殊的政策关照下的国有企业,充其量是长江里的一艘巨轮,但这是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培养起来的巨轮。改革开放以后,这艘长江的巨轮,在海洋中却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
可以想象,如果这艘在特殊保护下培养起的巨轮到了90岁还没有断奶,还在吃政府的奶,那么真正让它搏击大海时,一定不会有什么竞争力。
这就需要分析与探索和现代文化因子的整合,对青岛啤酒文化土壤进行改良。
青岛啤酒的2001年到2006年,即是一个系统性的整合过程,这包括组织整合、战略整合、文化整合。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整合,我的很多知识,得益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通过学习,才使我对青岛啤酒战略层面、文化层面整合和改进,有了更新、更深的判断与思考。
我把企业比作一棵树,文化在企业里面就是土壤。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土壤,一定会有什么样的企业。
诚信是立业之本。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活动与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行为,它的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诚信度有多大,将决定企业能做多大、做多久。而创新发展是这个树的结构,将决定这棵树能长成多大。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的青岛啤酒,只是一棵盆景,而且是大棚里的盆景,是国家和政府对它特殊栽培所生长起来的产物。
做企业的都有一个梦想,要把企业做成百年企业。而要做百年企业,则必须考虑企业所生长的土壤和所处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重的内容是诚信,而齐鲁文化造就的山东人的诚信口碑,在全国具有非常好的影响力,加之青岛本身处在这种文化的沃土之中,因而很易出有诚信、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企业,这恐怕正是“青岛现象”的根本所在。
青岛虽说是一座年轻城市,但却传承了山东乃至我们国家诚信的优良品德,同时它又接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德国的文化。
德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是严谨和认真。这种文化对青岛企业很有帮助,特别是对青岛啤酒这个当时以德国资本进入的企业很有益处。车都诞生在德国,而且发展壮大,这其中不完全是它的技术,而是因为它的文化。独特的文化造就每一个德国人,使之骨子里都要追求严谨和认真,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敬业,这就是文化。即便是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技术,这些车也未必能在我们这里长期成长。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是“重量”文化,非常追求量,而德国是“重质”,这是文化的不同。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突出的是一个“大”字,比如课本上的地大物博、大民族、大中华,而说到每一个家庭,又都是大家庭、大家族,孩子生得越多越好,房子住得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大”字很少与质量挂钩。
量文化在企业里的表现也是如此。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中国的企业大多比的是量的多少,如多谈总量指标,多谈销售收入,很少谈及效率指标,风险指标,很少谈质。国有企业如此,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不然民营企业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多元化。量文化确确实实把中国害苦了。
相比之下,青岛啤酒既传承中国文化中的诚信优良因子,也继承了德国文化中做事认真的优良因子。
我举一个例子,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一台110年前的西门子电机,它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这台电机依然还能够正常运转,这既说明德国这种优秀文化因子所培育出的产品,具有非常高的质量标准,也说明了我们诚信、认真的文化,在使用和维护这台电机上的高标准。
我还要讲一个体现在青啤员工行为上的小故事,这恰恰能表现出文化的作用,不然我谈的文化是口号、是标语,没有用。能体现在员工行为中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文化。
我们有个普通的老员工要去世了,他的徒弟去看他,他拉着徒弟的手说,“我们的煮沸强度千万要控制好”。这在电影上才能看的到一幕,在我们普通的员工身上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青啤文化得到了代代传承。包括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师傅就告诉我“好人做好酒”的道理。好人,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做事的人,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做酒,才能做出好酒。
有一个新徒弟进厂,他的师傅指着酒池子告诉说,这就好比是你爹的酒壶。他要让这位徒弟懂得怎么爱护和刷洗它。试想,哪有儿子不对爹负责的?这就是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的具体体现。
正是这样的一个质量文化,支撑了青岛啤酒走过了一百年,因而赢得了海内外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过去的青岛啤酒文化,更多表现的是制造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功能是制造产品,而不是商品,所有的产品由国家决定供给,根本不用推向市场,也无需操心市场,因此那时文化突出反映的是制造文化。
制造文化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非常忠诚,我把它命名为“狗文化”。即对主人的忠诚,对上级的忠诚。它遵守的是家规,领导叫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需看市场,因为它不需要市场。干得好,领导多给发点奖金,更早时候还没有奖金,提提级、提提干,已是很荣耀的事了。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文化。直到现在,这种文化在制造环节中,仍然要保持和传承。
尽管如此,但我们更需要文化改良,因为如今的青岛啤酒,已是市场经济文化,是天天看着消费者脸色去做事的文化,我们把它比作“狼文化”。
狗的天性是看家,而狼的天性是叼肉,况且它非常尊重规则。这样一种文化所培养出的组织或企业,才是市场型的组织和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出,并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狗文化”作用下的机制,多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大锅饭,平均主义。而“狼文化”就不一样了,讲究贡献和能力,如同从市场上叼回野兔一样,叼得多就多吃。所以,要使企业适应现在的竞争环境,就必须在内部实施土壤改良,不然的话,一切战略与行动都是空谈。
而这种转变一定要与组织价值相匹配。青啤3万多个人,怎么用一个脑子想事,按一个目标去做事?如果没有公司文化,肯定整合不了。
青岛啤酒要想改良文化,首先要引入竞争,同时要建立公平,这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要想把“狗文化”改造成“狼文化”,要看这两个文化能不能结合,两个因子能不能培育。以往的文化,我们又叫黄河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诚信和和谐,是一种生产行为。但要看到的是,青岛啤酒从建厂到技术和资本都是海外引进的,它骨子里具有开放的文化因子,只不过在计划经济当中使它封闭和掩盖了而已。而在改革开放当中,当把海外的竞争文化引进来,并和它进行结合的时候,它骨子里的基因,自然能够接受这种开放和创新。
青啤开放文化突出表现在资本上,如在A股和H股两地的上市,即表现了这种资本的开放性,表现在我们的联合上。而青啤和AB公司的合作,也是一种开放性表现,包括提出的向AB学习,现在,我们的员工能进能出,领导能上能下,这又突出表现了组织的开放性。
创新文化,使青岛啤酒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常说的创新,往往想到的是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但实际上创新的领域非常多,包括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等等,但基础创新应当是文化的创新。
从青岛啤酒文化和发展战略关系上看,文化改良和创新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即一定围绕组织的战略和愿景进行改良和创新。
青岛啤酒的愿景,是要成为国际化大公司。当然,成为国际化大公司需要诸多条件,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创造独一无二的青啤品牌,为消费者创造快乐。而要支持这样一个愿景和使命的完成,则需要创新市场文化因子,原来没有的要嫁接,原来不好的要改良,原来优秀的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