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搜索是一个真正的混乱江湖。
降临过一批名副其实的IT英雄,出现过一批指天画地的口水枭雄,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商业逻辑,即便是再孤独的搜索框,也因兴奋、崇拜、窥测、妒恨而变得炯炯有神。然而仿佛一夜间,英雄和英雄企业们相继凋零,像骤然挣脱了紧紧束缚的绳索,仅剩的两位勇士相视而立,既感到突然的放松,又面临剧烈的摇晃。
在上一轮中文网络搜索引擎的洗牌中,百度和谷歌是仅剩的两个大腕,二者的市场份额占到总体网络搜索市场的90%。
对比之前跨国互联网公司一边倒的故事,谷歌能从最开始的被动到相持再到进入今天的反击,实属难得。谷歌在中国四年来的转变,是一个在强敌和外部环境的挤压下,能坚守自己价值观并获得成长的典型公司案例,其显示出来的坚韧、规范和执着,弥足珍贵,耐人寻味。
2005年对簿公堂
2005年开春,谷歌的全球CEO施密特访问北京,并拜访百度。施密特本希望采取控股或并购百度的方式进入中国,但百度的CEO李彦宏看到雅虎中国和3721并不美妙的结局后,对谷歌说了不。
谷歌碰了一鼻子灰后,决定自行进入中国市场,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请一个什么样的人当谷歌中国区的CEO,来统领中国业务。
这个人应该在美国呆过,英语好,知晓国际化规则,便于沟通,这是基本条件;由于是中国公司,最好是华人,在中国本土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不错的业绩作佐证为佳;同时其履历和背景也能配得上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希望是全球性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甚至更高的位置;在行业背景上,更多的锁定在互联网和通信领域。
所有的这些条件都优先指向一个人——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李开复,在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取博士学位,有很强的学术背景;曾在SGI、苹果公司工作,曾帮助微软在中国建立起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国研究院,展开政府公关和提升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成功修复微软在中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李开复在微软所研究的方向也与互联网契合。这更让李开复在崇尚研发。提倡创新的谷歌那里,增加了诸多印象分。
看上去,李开复是谷歌中国CEO最为合适的人选之一,而如何把李开复成功地从微软策反到谷歌来,也殊为不易。此时的谷歌,被列进微软的前三号敌人的行列。如果,微软为李开复打官司,那么谷歌将如何应对呢?
2005年7月20日李开复跳槽谷歌,微软果然拿出法律武器和谷歌打起了官司,官司一直打到这一年的12月23日,双方同时发布声明,称已就李开复跳槽案达成不公开协议。两大巨头之间围绕李开复的诉讼,最终以和解收场。
这场官司前后发生的故事,至今还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谷歌当时并不能保证他们能获取这场官司的胜利。他们甚至为中国区总裁的人选预备了双重方案:一旦李开复不能到位,谷歌中国区将由来自UT斯达康的周韶宁掌管;如果李开复能到位,那么,两个人将联合执掌谷歌中国。
也就是在李开复与微软的官司和解前两个月,周韶宁以谷歌中国区联席总裁的身份于2005年10月25日加入谷歌,负责谷歌在中国的销售和渠道业务,并扩展谷歌在该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周韶宁的加入,对应的,李开复的头衔也变成了谷歌中国研究院院长和中国区联席总裁,其具体业务为人才招聘和公关业务。
有趣的是,两位联席总裁都没有关于市场方面的职责,这是因为,谷歌把这项职责赋予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怀南,时任谷歌亚太区市场总监。
谷歌中国由此形成三巨头共同掌局的微妙开局。
2006招聘战略
与微软对簿公堂那天起,谷歌中国的一言一行,就被置于放大镜下,继而卷入接连不断的风波当中。
2006年1月份,作为本土化第一步、遵守中国法律的Google.cn一经上线,违背“不作恶”原则的质疑随之即来。一个月后,谷歌又被披露与中文网站“赶集网”合用ICP牌照,媒体的热炒最终引来信息产业部的调查。外资互联网公司可以与子公司共用牌照,但当时谷歌并未收购“赶集网”。
尽管在2006年4月发布中文名“谷歌”之时,谷歌全球CEO施密特曾携数位谷歌高层拜会了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国家信产部等政府官员。但到6月份的时候,谷歌中文版还是再次遭遇了长时间的断网。
值此险境,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战略是,加速组建团队、推出本地化产品,但李开复偏偏选择了耗时最长的“校园招聘”。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凭借其在微软时建立的高校网络,李开复招揽了近一百名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占目前工程师总数的90%。但受制于毕业时间,2006年7月份他们才陆续到位,接下来还有至少三个月的入职培训,才能真正独立研发。
适应中国用户的新产品推出太慢,不仅直接导致新增用户缓慢,同时还制约了广告渠道拓展和市场推广。
谷歌中国在2006年最该较劲的时候选择校园招聘这一策略,导致整个全局被动,源于受微软官司影响而出现三巨头掌管的局面,使得李开复更多意义上只承担招聘这项工作,这种人为的割裂让谷歌在2006年陷入无限的被动。
李开复要绕开微软和他的竞业协议,在一定时间内(后来的故事表明是18个月)内不能触及市场和渠道这些可能导致正面竞争的工作,因此,他可能只能碰政府公关和招聘这些务虚的事情,而这个策略的制定是能有助于他和他的新东家谷歌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可的。
“招聘战略”既是李开复的优势,也更符合谷歌的工程师文化。短期内,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长远看来,建立一个几乎复制“自下而上”管理模式的工程师队伍,可能无论对谷歌的长远发展,还是和总部更好的沟通,都更为有益。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周韶宁很大程度上是以李开复的备胎身份出现的,这些李开复的支持者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周韶宁在本土市场上真刀真枪和对手撕打扭战、正面搏斗的能力是李开复博士所不具备的。然而,由于谷歌中国采取招聘战略,使得周韶宁的价值没能最大化,由于没有足够多本土化的产品,这位电信市场的多年老兵难做无米之炊,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至于王怀南,他的角色更为尴尬,他在谷歌组合中更多是给周韶宁做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