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合作竞争(一)中讲诉了一个尚未结束的故事:哈佛大学教授与他的MBA学生做的扑克牌游戏。按这位教授的策略,他可以得到全部奖金26 x 100 = 2600美元的80%,即2080美元,因为按统计结果,教授与他的学生分配比例是80/20。这或许很巧合,正好符合帕累托的2/8原则。这样的分配结果看似不公平,但实际上由于教授掌握着较多资源(他有26张牌,而学生每人只有1张牌),他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教授得到较大份额是相对公平的。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我的问题是,教授还能够得到更多吗?
耶鲁大学教授打算试一试,看是否能得到更多。他同样拿了一副扑克牌,准备与他的MBA学生进行实验。不巧的是当他与学生开始实验时,他发现他的扑克牌少了三张黑色牌(可能是丢了),但他还是与他的学生进行了实验。他给26名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红色的牌(红心或方板),而自己只留下23张黑色的牌(黑心或梅花),同时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大家,其它的条件没有变化。
随后,他开始与每一位学生开始逐个“商量”。
“我们一起去领奖金,然后两个人分如何?”教授对第一位学生提出条件。
“当然,这很好,可是如何分配这笔奖金呢?”学生问。
“我得99元,你得1元,如何?”教授建议。
“那太荒谬了!我应该得到99元,你得到1元,因为没有我的黑色的牌,你红色的牌根本得不到1分钱!”学生回答。
“不,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建议,没有关系,因为我并不一定需要你的牌,我还可以去找其他学生商量,反正我只有23张牌,而你们有26个人。”教授开始给学生施加压力。
“恩,让我考虑一下。”学生开始犹豫:是的,他并不一定需要我,没有我的牌他也许没有损失,因为他可以放弃3个学生,并且别的学生可能会答应他的条件,可如果我失去了他,我的损失是100%,哪怕是1美元!
“好吧,我想我至少应该得到5美元,这是我的底线”学生提出新的建议,因为学生认为尽管5美元不是很多,但这已经是教授建议给他的5倍了,况且比失去这笔交易好的多。
“那就成交了!”教授想:不要过于费力了,反正我比哈佛教授从每个学生那里得到80美元多了15美元了。
为了简化问题,假设耶鲁教授与每个学生都达成这样的交易(当然,如果他继续努力,结果一定比这样的结果还会好一些)。那么,现在耶鲁教授得到多少奖金呢?23 x 95 = 2185美元,比哈佛教授多了105美元。
实验结束后,耶鲁教授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了三张黑色的牌,其实他们没有丢。他为了制造一种更不平等的竞争优势(不仅他自己掌握较大的资源,23张牌),而且他还让学生们相互竞争,为了他的这份资源。
当然,有人提出异议。哈佛教授的实验结果应该是50/50,那样是绝对公平合理的,但这并不影响耶鲁教授的策略与结果。总之,耶鲁大学教授的策略是更胜一筹。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什么启迪?还有其它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