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了巨大的希望。据媒体统计,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一个月来,《决定》中60项改革任务已有至少17项启动。
主要有四大方面。其一,反腐倡廉,革除公款吃喝顽疾,被媒体冠以“26条铁律”;将适时开展对领导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专项清理工作,对违规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其二,司法改革,防范冤假错案,司法公开成亮点。其三,民生领域,就“单独二孩”、高考改革、延迟退休、养老体系等民生议题密集出台政策,体现让民众分享改革成果的施政思路。其四,行政改革继续职能转变,抓紧“放手”,2013年12月10日,国务院再度公布取消和下放68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公布82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
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但《人民日报》刊文坦言,改革不可能皆大欢喜:的确,如今的改革,已经不可能胜败皆服,更不可能皆大欢喜。面对观念障碍、利益壁垒,不可能像观光旅游般轻松,要想推进改革,先得有拿手术刀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勇气。如果改来改去,自己盘子里的不动,专盯着别人碗里的,怎么能啃得动硬骨头、打得好铁?
财政收入当是政府的利益所在,好在财政收入有所回暖。2013年1~11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亿元,增长9.3%。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9125亿元,比2012年同月增加1254亿元,增长15.9%。
但同时,一个老问题又扑了上来:数据预示,2013年12月可能要突击花钱24933亿元,约占全年总支出额的17.86%。对比来看,2012年12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仅20816亿元。
![法瑞克的断腕斧 拿手术刀自我断腕](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273922091907.jpeg)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助理曹明星教授称,年底突击花钱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其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完全硬性将每个月的预算支出在年初就定一个固定支出指标,也有其不合理性,有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
虽有合理性,但也无法掩盖财政操作管理的不合理性。突击花钱与我国现行的“12月关闸、来年4月开闸”的预算管理有关,一年的预算只允许用8个月的时间花,年底没有使用完的钱要予以收回或减少来年的预算,这难免会造成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深圳市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看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年底突击花费的公共财政,主要来自项目经费。他从深圳市本级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发现,一些部门的项目支出经费比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的基本支出高出许多,个别部门甚至超出9倍。一些项目的名称也令人费解。吴君亮举例,政策研究部门的重大文件起草费、税务部门的行业业务咨询费、统计部门的统计咨询服务费等,“这些项目的名称听上去比较虚,又缺乏支出明细,不容易接受监督,这就可能滋生腐败,有的即使提供了一些支出明细,但仍然相对笼统,每笔费用的具体流向、是否存在预算过大等问题,仍难从中看出”。
到了年关,一些基层税官就急红了眼。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宋金廷在河北省河间市黎民居乡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前两天,宋金廷接到乡政府的通知,要补缴一笔税款,说是临时经营税。一开始是6万,村书记过去讲情,讲到1.2万。当天宋金廷没缴上这1.2万元,第二天他又来到乡政府,想要再争取一下,可没想到这一次缴费数额又变了,一夜之间税钱从1.2万涨到6万。第三天一大早,乡里就把他的家庭作坊给封了。
地方利益早已如虎。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