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看了基本关于战略和财务方面的书,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感慨,谈一谈个人对制造业的看法。在此抛砖引玉,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服务”这个说法,希望创业邦是“中国服务”这个概念的发源地。
战略是围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企业活动)来创造价值(财务目标)是企业存活和发展的基础。对比中小民营企业和优秀的外资企业,从结果上看起来差异很大,效率(投资回报率,利润)不高,简单说,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落后,在微笑曲线的中间,处于制造环节。
制造企业何处去?最近热的是“中国创造”,处于微笑曲线的前端,利润率要高于制造环节。通俗来讲,就是要加强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做出领先的产品,似乎这样就可以解决制造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了,用一个简单的描述就是“技术”+“制造”=“产品”。这个思路强调以自己为中心,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个人认为,“中国创造”只能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企业的最终阶段应该是“中国服务”,围绕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理由是:
一。单一的产品无法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1。现在的市场处于生产过剩的阶段,是“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同一个行业的竞争者甚多,一个行业必然会经历竞争者由多到少的惨烈淘汰。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然要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2。如果是提供产品,那么一定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否则处于平均利润率上的产品无法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3。从发展的角度看,竞争者改善自身产品的速度一定大于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大家的产品最终实现同质化,大家都处于平均利润水平,大家都不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有个经验数据,划时代的技术进化周期是80年,现在是60年,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上一个周期的末端。这样可以解释很多产品为什么越来越便宜,象手机,电脑,汽车等等。
二。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通过提高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即“中国服务”。
完成“中国制造”能力和“中国创造”能力的企业,至少处于竞争均势的水平,企业在此基础上需要也必须要拓展到微笑曲线的另外一侧,本人的理解是“服务”。这个是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和提高客户退出你的服务而带来的成本,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
举例说明:
1。Intel生产的是芯片产品,但是Intel更提供关于芯片的一揽子服务...
2。IBM开始转型做服务了....
3。Nokia也开始不单单做手机了...
4。传统行业里面也说一家,Strix公司,不仅仅生产产品,也提供一揽子服务给客户...
卖产品赚的是产品的前,是辛苦钱;卖服务,在赚产品的辛苦钱基础上,又赚一次。赚一次和赚两次的区别,就是这么简单。
用时髦的话来做一个总结,制造行业也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商业模式,
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客户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