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盐商领袖江春黯然辞世近两个世纪后,1980年,年轻的澳大利亚留学生安东篱(Antonia Finnane),第一次踏上了这座中国昔日商都的土地。
当年的中国,国门重开不久,而曾经的旅游名城扬州,也是封闭多年后第一次对外国游客开放,它最新的一本旅游指南,出版于1954年。经她留学的南京大学开具证明,由江苏省政府、省公安厅行文到扬州市委,安东篱和她的丈夫费约翰才得以获准“下扬州”。
在这位以“康熙时代扬州园林”为研究课题的异国女子好奇的眼中,“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灰蒙蒙的,满是尘土,但很迷人”,“那些更宏伟的建筑虽已荒废,但依然暗示着遥远过去的辉煌岁月”。
![扬州市江都区繁华吗 繁华古今说扬州](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272929187165.jpeg)
2004年,安东篱的专著《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由哈佛大学亚洲中心推出英文初版。那是她在1985年博士毕业后,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又花费近20年时间修改、增补才最终面世的。两年后,这本书和她丈夫费约翰的《唤醒中国》,一同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授的极具分量的“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安东篱承认,《说扬州》一书的命名,灵感来自于扬州籍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说扬州》。她觉得,著名的地方往往像一个人一样,为一座城市写一本书,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撰写一部人物传记。
其实,早在二百多年前,扬州仍值繁华鼎盛之时,清代的文人已经着手为它“树碑立传”了。除了亦文亦商的程梦星、汪应庚(两人均为康雍时期扬州著名总商)的文集外,以乾隆年间的文人李斗所著十八卷笔记集《扬州画舫录》最广为人知,也为后世留下了18世纪商都扬州的历史风貌、社会人情全景式研究素材。
与扬州商人多为西商或徽商移民不同,李斗是扬州府辖下的仪征人,是地道的土著。他好游山玩水,对建筑行业非常熟悉,但并无正式功名,全凭自学成才,因此除了留下有分量的作品外,生平资料甚少,连生卒年月也无明确记载。
《扬州画舫录》一书自1764年开始编撰,到1795年完成,那是老迈的乾隆皇帝在位最后一年。书中正好记述了乾隆历次南巡对扬州城市的的扩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举凡扬州的名胜、典故、风土、书院、古刹、物产、饮食、杂剧戏曲、文化名人、建筑工艺等,无不详细涉猎,最后一卷专记扬州画舫的历史和画舫上康雍乾历朝的舫匾,故以此为书名。
作者李斗同时代的大才子袁枚为该书作序,推崇其水准高于前朝描述洛阳、杭州等大都市的同类笔记集。
早在一千多年的隋唐时期,就有民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的是扬州之风流富足,令人神往。
《扬州画舫录》面世后,一纸风行,有文人作“题《画舫录》”诗赞曰:“明月莺花翡翠楼,繁华古今说扬州。新编展向明窗读,却胜腰缠跨鹤游。”
2007年,在喜获列文森奖后不久,安东篱的《说扬州》出版了中译本。她曾高兴地向中国记者表示:“我对扬州一见钟情。”不知道她是否意识到,她的多年心血之作,也成了古往今来解读扬州这本韵味深长的大书的“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