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过程中,长沙市探索出一条新路,被称之为“长沙模式”,即通过政府购买平台上的服务,来服务中小微企业,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全国第一家非事业编制的非营利性机构,作为中小企业的主管部门,长沙市工信委积极推动了长沙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日前,长沙市工信委主任赵跃驷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营报》:长沙市为什么会推出这个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的“长沙模式”?
赵跃驷:我们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从企业家角度来看,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个过程中,使得我们有时间放慢脚步回头来审视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程,发现走得太快了。制造业的很多基础不牢,基础不实,特别是很多企业家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怎么样持续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特别是这个里面怎么使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感觉到很有必要来帮助企业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毕竟因为中国的发展跟西方发达国家花上一两百年所走过的工业化的历程还不一样,我们走得太快,时间太短了。
第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德国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受波动最小的一个欧洲国家,主要是因为它牢牢地抓住了实体经济。相反美国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间整个经济一落千丈,和它的虚拟经济过度相关。实际上,现在美国和欧洲都在提制造业回归,这都说明实体经济对于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太短了,社会上对于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些细胞的培育、发育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就好比现在独生子女,现在社会上有各种机构为孩子服务,从出生到成长的各种教师、医生、保姆、营养师等等的细胞成熟,而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细胞社会上还不够多,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个社会太少有机构来为中小企业的诞生、成长、发育做服务。
社会上也有一些服务机构但是参差不齐,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很畏惧服务机构。我认为,在这里面政府就有责任,通过政府认证、筛选、培育的机构,引导服务机构以服务企业为目的做品牌。
《中国经营报》:在这种扶持平台、购买服务的“长沙模式”中,政府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信委的角色是什么?
赵跃驷:政府在这里承担的角色就是一个推手,就是一只培养、完善之手。政府并不是直接做服务,而是政府要吸引更多的有志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同时帮助这些机构建立良好的信誉,建立良好的服务模式,学习发达国家一些成熟的做法,结合中国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具体的情况,来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的模式和品牌。一旦社会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体系发展完善了,政府就应该悄然退出。
正是基于这个观点,长沙市才成立了目前是全国唯一没有编制的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这意味着它没有编制,没有级别,也没有经费来源,工作人员都是市场上聘用的。

建这样一个机构,我们力图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它诞生之日就具有浓厚的市场氛围。机构建立以后,政府向它购买服务,这个机构再向社会上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服务中心建立若干平台,每一个平台上面都要集聚一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它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和向中小企业推荐经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认证的服务机构。这样看来,政府的这种购买实际上是在培育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群体。
《中国经营报》:“长沙模式”实施这几年效果怎么样?
赵跃驷:首先,我们认为服务中心做的这些活动是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第二,从企业的角度评估是不是欢迎?比如做一期4天管理训练营,如果企业感觉没有用,参加培训的企业高管可能第二天就走掉了。在2013年整个评价又发生很大的变化,用第三只眼睛来看效果。
目前,长沙已经成立了一个叫现代产业发展研究会的机构。这个机构由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联合全国各地八十几位专家组成。每年政府购买的这些公共服务产品的效果要由这个机构来评估,我们叫第三只眼睛来观察,不再是我们这些参与者自娱自乐。把外部的专家学者请进来,他们都会给出专业意见,比如第一,可以看看效果怎么样,第二,模式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往下走的新品要怎么研发?
总体说来,我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政府不要抱有一种主观的思想或思维去看待,那将会把这些活动往一个错误的方向引导。一切应以市场为主,市场决定好与坏、对与错、行与不行,这样的服务体系才会有生命力。哪一天政府一撤走,政府不购买服务了,那个时候就是大批的企业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来购买服务了。现在是政府出钱购买服务送给企业,但是我相信,终究有一天中小企业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到服务中心来购买各种各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