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家最后成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这在中国是个案。
因为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不是靠学习,也不靠理论,而是靠模仿。很多企业家对学院派是心存疑虑的。
2013年5月22日,新希望的接班人刘畅穿着香奈儿黄裙和永远不施粉黛的陈春花一起亮相,二人成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的联席董事长。
陈春花授意刘畅,你这次露面就谈责任好了。
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时尚女孩,却要接受养猪事业,外界多多少少会疑虑刘畅如何会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这次亮相,刘畅谈了责任,给外界的印象和信号是:她即便不成熟也会担当。
陈春花的形象则更有深意,她是经营者,也是辅政者。她甚至不认为这种联席董事长的机制是过渡性安排,以给刘畅成长时间。可见,她也很投入经营者这一角色安排。
此前,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陈春花释疑解惑的专家顾问角色太深入人心。
她每天面对的绝大部分人都只有一个诉求:问她问题。
很多人请她吃饭。第一句话是“陈老师你喜欢吃什么?”第二句便开始求教。通常一顿饭下来,筷子都没动,话还没谈完。
所以她成为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长多少让外界意外。学院派和经营者毕竟还是有现实距离的。
陈春花在1999年就出现在山东六和,最初的角色是战略顾问。直到2003年3月陈春花才正式任总裁。顾问是不是真的懂经营就看业绩了,陈春花到六和一年多时间,公司销售额从28亿元增长到74亿元。她的方法是更明确地聚焦产业链,用企业文化驱动自身成长等方式带动业绩。
这种实战业绩和经营者实践无疑给陈春花的专家身份和管理理论都带来极大的增值和信服力。
有理论基础的学院派太多了,这些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却没人知道。
陈春花向来和企业走得很近,她认为管理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当你跟企业实践真正贴近的时候,管理当中的很多理论就会变得很鲜活。比如深入企业,会发现一些董事长往往在做一线员工该干的活。而一些一线员工却在思考董事长的工作——公司战略、竞争能力等该怎么调整。
她带的博士、硕士到企业实习3个月,交上“10点建议,5点改进”式实习报告,她通常都不予通过。她自己被看做专家,却反对以专家的身份去企业。
她认为:“太过以评价的身份去企业,离管理就远了。我要以欣赏的眼光看企业,而不是以评价的眼光看企业。当你以欣赏的眼光看企业行为的时候会发现他的价值,而当你以评价的眼光看企业的时候就变成了挑毛病。而我要了解的是理论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陈春花被人看做有超强的精力,像个学界“超女”。因为除了学者、企业家,陈春花还有一重身份是作家。几年之间,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了管理文集和随笔、教材等28本。
她认为管理好自己精力的前提就是做好时间管理,让单位时间最有效。
她每年会分配好上课的时间,到企业的时间,写书的时间,陪家人的时间,以及找一处清净地静修的时间。比如所有年初到年底的课都是1月1日排完。并把这些安排告诉别人,实际上是让相关人配合好自己的安排。
而且有些安排不肯轻易改变。有一次她下飞机,在机场去城里的路上,秘书给她一个汉堡,说吃完下车就可以去开会了。她不肯接受。
她用六祖的一句禅语形容自己的生活——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