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厂房的外墙上,悬挂着写有“新公司、新起点”硕大字样的条幅。除了这一点,人们几乎看不出这个地方有什么改变。
用100多个国家的国旗当作天花板的展示厅还在,这里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一年前的痛苦和焦虑,在现在的邱继宝的脸上也难以察觉痕迹。一个大大的跟头之后,他迅速地爬了起来,反而越挫越勇。
2008年3月,飞跃集团因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被媒体当作最早反映大型民企遭遇生存危机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0个月后,在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飞跃集团积极努力摆脱困境,最终实现核心业务重组,转“危”为“机”。
眼下,面对全球纺织服装市场持续紧缩的严峻考验,飞跃集团在重点提升缝纫机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积极开拓环保及再生能源产业,在主营业务之外寻求新的增长点。
7月6日,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仍然坚守的邱继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他相信飞跃,“越重组,越强大”。
飞跃的沉浮
实际是“中国制造”遭遇着危机
飞跃的案例,今后会有教科书的价值。
事实上,资金链断裂只是让飞跃集团身陷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那段时间,所有的坏消息接踵而来。“很难过”,邱继宝回想起来,“比创业的时候还艰难”。
邱继宝承认,“发展过快、定位过高、投入过大、创新过度”,是引发危机重要的原因。像飞跃这样倚重出口的企业,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注定“很容易受伤”。
飞跃集团的沉浮,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中国制造”盛衰的一个风向标。在经济起步阶段,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和被低估的货币汇率,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逐渐增加,巨额贸易顺差使得摩擦不断,并且使得本币升值压力大增。此类企业便不可避免地面临发展瓶颈,业界归纳为“30年现象”。这种周期性规律已经在中国隐现,一如曾经走过相似发展路径的“亚洲四小龙”。
从一个修鞋匠到飞跃集团的董事长,邱继宝创立的“飞跃”品牌,已经成为台州、浙江乃至“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危机爆发后,人们在关注创业者个人命运的同时,更多是对“中国制造”未来之路的思考和忧虑。
飞跃财务危机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在第一时间为飞跃集团提供财政借款,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省政府随后召集飞跃集团各家债权银行协调,达成了“不压贷、不抽资、不起诉”的协议。
同时,企业也积极启动“瘦身计划”,扩大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产品的生产,减产或停产微利产品,加快回收应收账款,处置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资产等。因此,尽管2008年产能大幅萎缩,当年飞跃集团出口额仍继续保持全行业领先。
“一切都以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行业整合提升和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邱继宝说,“我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过飞跃,在做的,在想的,无非都是为了拯救飞跃。
今年1月13日,由台州当地7家企业共同发起的浙江新飞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飞跃”)注册成立,大型民营企业星星集团入股31.65%,飞跃集团转为第二大股东,持股30.38%。新飞跃董事长由邱继宝兼任,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请业内资深人士出任,公司的股权结构转向社会化。
创业者的股权
换回的是品牌的长远发展
让出自己的股权,对邱继宝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而现在,他显得豁然了很多。邱继宝曾经研究过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发现创始人的股权大都变得很小,而其历史上的每一次减少,实际也是企业的一次做强。
他随即举了一个例子,“看看刚刚经历了破产危机的美国通用,早已成为一家公众公司,这并不妨碍它还是全球汽车用户心目中的著名品牌。”言下之意,他更看重“飞跃”品牌的长远发展。经过重组后的邱继宝,真正参透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在谈及飞跃集团财务危机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股权的单一,导致决策和运营风险加大。
新飞跃的股东中有2家也是缝纫机企业,中捷股份和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大家有一致的利益基础,”中捷股份的负责人表示,参股新飞跃可以让3家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投资与价格竞争,从而把新飞跃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邱继宝称,飞跃通过重组把净资产售出,拿回现金,负债率已低于50%,奠定了今后健康发展的基础。
近日,台州市委书记、市长陈铁雄在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时透露,重组后的新飞跃运行正常,不仅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还巩固了已有的市场。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5月,“新飞跃”已实现销售8000万元,出口额近1000万美元。
47岁的邱继宝在跟时间赛跑,这是一场中国民企和金融危机的赛跑。
面对全球纺织服装市场持续紧缩、缝纫机行业大幅滑坡的严峻考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跨越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他说,“当一个行业接近发展顶峰的时候,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只会让自己加速死亡。”
因此,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飞跃也没有放弃自主创新。飞跃集团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缝纫机控制系统,彻底改造了缝制设备,将传统的缝纫机转变成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产品。邱继宝认为,成套缝纫设备将会是飞跃未来要争取的重要市场。但是鉴于其前期投入较大,项目启动将会是一个审慎的过程。
今后,飞跃集团还将致力于发展再生资源、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环保、高科技产业,其中再生资源产业今年上半已经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邱继宝不介意外界称他现在是“捡破烂”的,他看到了这一产业潜在的价值。
“中国注定会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但资源要素的制约将来会成为瓶颈。摆到浙江省来看,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在目前废旧塑料、废铝、废钢回收利用的基础上,飞跃集团还准备启动废旧地毯的回收业务。在目前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愿意开放该项目的股权,与有兴趣的企业进行合作。
跌倒了重新爬起来的邱继宝,正在等待新一次“飞跃”。
感谢危机
邱继宝还在继续“飞一样的工作安排”。接受记者采访之前的72个小时里,他已经在新加坡、雅加达、胡志明、上海、广州转了一个圈,一回到台州的办公室,他就急于换上拖鞋,因为“脚肿得厉害”。
他的家,一直就安在飞跃集团的办公楼里。也许从一开始,他就认定这里是他的家。
晚上外出,邱继宝健步如飞地跃上那辆奥迪A8,亲自驾车。忙得要跟时间赛跑的邱继宝,竟然喜欢看一档中央电视台并不十分知名的专题节目。“那节目常讲一些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他说,“例如一个人怎样由富变穷、由穷变富”。
作为企业家,邱继宝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有人评论,他具备一个创业剧本的多种元素,他人生的每一幕,都足够让人回味。
在去年遭遇最大的低谷后,邱继宝的梦想并没有止步——让飞跃成为销量最大、网络最全的世界缝制设备行业的领跑者。这样的理想没有改变,但是他现在说,“步子不能一下迈得那么猛”。
记者曾经多次采访邱继宝,但这一次面对我们,他比以前冷静多了。确实,这场危机让他思考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之后,飞跃集团抓住了国际缝制设备制造业转移的时机,迅速扩张,发展壮大。在这次危机中,他首先想明白的就是飞跃集团必须紧密结合高新技术,进行转型和升级。所以,当重组事宜尘埃落定,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奔忙。因为邱继宝知道,等待没有希望,如果他习惯于等待,那他现在大概还在东北修鞋呢。
另一个变化,就是这位曾经以出口为主业的企业家,开始从事进口的业务了。飞跃集团展示厅那面国旗天花板曾经是邱继宝的梦想,他希望把缝纫机卖到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每当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即便只有5000美元的生意,他也要尝试着去做。现在,邱继宝的想法变了,他开始琢磨怎么把好东西引到中国来。
对于惯常以“世界工厂”的角色融入国际分工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转变很有意思。不再一味地追求“很好很强大”,邱继宝说,他要“感谢这场危机”。
转型升级,集体生存命题
这一年,浙江民企从未经历过如此的凶险境地。
在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飞跃集团”、“华联三鑫”等一批“明星”浙企,因为资金链告急陷入困境。
而随着金融危机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进入到下行周期。国内企业如何做好应对准备,趋利避害,通过各种手段平稳度过危机,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
根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全省民企生存状况及发展态势报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民营经济在2008年受到严重冲击,全年有22000多家民营企业注销,“死亡”数创下6年来最高。
专家认为,危机引发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短期内中小企业很难摆脱订单下滑、歇业、停产甚至倒闭的窘境。危机进一步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业务流程、预警机制等方面的诸多硬伤,成为关乎企业存亡的关键性问题。
呼救声更多来自那些长期依靠低廉土地、人力、资本和资源的加工制造型中小企业。所谓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就是在通胀趋势环境中,以要素价格改革为契机,用最大限度的市场化手段让制造型中小企业放弃旧有生存模式,实现中国制造升级的问题。
而大型民企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综合性课题。
在企业积极自救的同时,我省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也及时“出手”,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生产、重组改造。如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结束,浙江企业迎难而上的努力还在继续。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浙江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的处境已经得到了一定改善,“飞跃”等重组企业,也正在逐步走上发展的良性轨道。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金融危机的生死考验,带来的更多是反思:怎样才能在危机中生存下来,成为令人艳羡的“常青树”?这是当下邱继宝和“飞跃集团”正在思索和探索的命题,也是浙江企业面临的“集体作业”。(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