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质需要向更高的精神层面需求转变的时代里,文化几乎成为了商品最重要的一部分,各行各业都在用文化武装自己的产品与品牌,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当今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化、产品多元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眼球经济催生了媒体的超速发展,再加上文化多元化开放,大有泛滥之迹象。不管是文化营销还是营销文化,都逐渐的走向一个个营销的误区,死胡同。
企业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用尽千方百计,要么反反复复的生硬广告轰炸,听的消费者耳朵起老茧。要么便是要搞搞“伪文化”“出奇制胜”、“以险制胜”。比如搞各种各样的名堂,利用“美人计”来攻消费者这一关。为了赚取眼球,有些企业甚至会不计后果的使用一些庸俗而有刺激性的言词。内敛者打打文化“擦边球”,编造一些“段子”;豪放者使出一些怪招、狠招、异招,甚至不惜赤裸上阵。为了促使产品销量的上升,不惜抛掉道德底线,牺牲品牌形象。如今文化营销越来越朝异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文化营销的异化的产物。
文化营销误区之一:硬文化营销(硬广告vs软文化)
“做品牌的代价肯定是昂贵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媳妇套不着流氓”,“就是一条狗,你把它拉上电视播上一个月,它也能成一条名狗。”无数企业家和品牌经营者曾被这些话所蛊惑,于是乎,各大企业不惜重金纷纷往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个传媒平台砸钱。
结果如何呢?广告的时候仿佛产品销售额在增长,可是广告一停播,销售量立刻下降,而且累计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可能会接踵而至。大量的品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似乎如泥牛入海,淹没在滚滚的广告大潮里,除了个别品牌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外,大量的品牌都成了牺牲品和陪葬品。于是营销陷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品牌营销的现状,也是文化营销的误区之一,这种症状被称为硬文化营销。
何谓硬文化营销?硬文化营销就是利用广告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企业的品牌,想利用重复让消费者听到自己的品牌来被动地记住自己的品牌。广告轰炸便是其最常用的手段。
打开电视,一半左右的频道在播放着广告;打开网页,出其不意的弹出来广告页面;拧开收音机,电台广播中的广告节目主持人声嘶力竭的喊着“某某产品,最后一个小时特价,只要999元!”;翻开报纸,各种各样的广告又会占去1/3的版面,甚至连报纸中缝也不放过;走出家门,路两边的广告牌会一直陪你到目的地:霓虹灯广告、灯箱广告、站牌广告、路标广告、条幅广告、楼体广告……甚至出租车车尾也有滚动广告。到了商业街,高分贝的音响与促销员的“热情”召唤让你无处遁形。顶着广告对感官的折磨回到家,进了电梯会发现电梯间的广告,拿钥匙开门会发现门上被贴了不少不干胶广告,打开门又会从门缝中掉下塞入的广告,关上门门外又响起推销员的叩门声……更夸张的是泛滥的广告已逐步由公共空间向个人的隐私空间拓展,如更衣室、厕所等。这些无处不在的广告让人们对广告由接受到麻木再到厌恶,直到对产品的厌恶。
众所周知,一个产品的推出只有被消费者知道才能有更大的卖出几率,广告营销也便成了产品制造与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这种硬文化广告在21世纪达到了顶峰,而伴随着这种广告的顶峰繁荣,消费者对其的反感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据息,每个人每天被强迫接收的广告信息超过1000条,而人们主动愿意接受的广告信息仅为总数的0.2%左右,受众对广告的反感程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专业调查公司的结果显示,93.5%的人都对大街上到处都有的广告牌及电视上每隔几分钟就播出的这种硬文化营销广告产生了反感。而商家也在抱怨:传播费用越来越高,可效果越来越差,大把的广告费投进去却如泥牛入海。
美国前邮政部长、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华纳梅克也不得不感叹:“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掉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但是明知如此,不少商家仍抱有这样的态度:“万一我前面的那些投入已经把水烧到了99度,还差一度就要沸腾了,如果一停岂不是前功尽弃?”大多数企业还是抱着赌博的心态,不断的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到广告轰炸中去。这种心态使得为数不少的企业经营者思维固化,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偏执观点:“只有大规模轰炸才能成为强势品牌”。
可是果真如此吗?星巴克做过广告吗?没有吧?为什么它从来不做广告也依然门庭若市?星巴克咖啡卖的只是咖啡吗?不!它卖的是文化,第三空间的文化内涵迎合了白领阶层的生活品位。星巴克将巨额的广告费用转换成对新开店面的每一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上,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所以它能让同样高同质的咖啡产品售价比别人高5——10倍。
如今,广告的负面效应逐渐开始显现:广告费用如同一个无底洞,投了大笔的银子仍然收效甚微。据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提升商品1%销量所花的广告费是10年前的30倍。打广告效果不好,可不打广告商品更无法生存,商家无奈,只好斥巨资被动地加入到激烈的广告竞争中。于是广告竞争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
2008年,国内的大小品牌都在全力角逐奥运会的品牌传播盛宴,都想凭借奥运契机演绎当年三星凭借汉城奥运会一举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神话,然而,从奥运的大幕拉开,到奥运的五环旗降下之后,众多品牌发现,自己的巨额投资原来充当了这场广告大战的炮灰……为什么看似有效的品牌传播产品的销售额仍然居下不上?为什么大量的投入换来的却是市场反应的冷淡?
看看现在的媒体数据吧,你就明白了什么叫竞争之激烈。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电视媒体937种;全国各地广播媒体605种;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报纸699种;各种类别消费者杂志和行业期刊1564种;消费者类和行业类互动网络媒体1796种;还有众多不知名非知已公开刊号和半刊号的媒体上万种;以及只有地方准印证的企业媒体和企业内刊上万种;
曾几何时,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传奇故事是,早上开进央视一辆桑塔那,晚上开出央视一辆奔驰。这样的传奇成为所有企业经营者和品牌管理者和梦想和追求。硬广告的时代的确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巨人品牌,可如今,当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神话没有延续,品牌消失了。从太阳神到秦池,从脑黄金到爱多…… 这种硬文化营销方式已经被淘汰了。
硬广告如同是强迫消费者记忆,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老师强迫着背课文一样,即使反复读了10遍,抄了10遍,还是记不住,而且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在硬广告传播中,商家就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人们仅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和那些他们自己主动记忆的事情保存长久的记忆,而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仅仅是 “左耳进,右耳出”!所以,企业在进行硬文化广告推广时,虽然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但却是收效甚微!
而今,资讯泛滥,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日益挑剔,老品牌遭遇新问题,新品牌面临硬挑战,创品牌更是难上加难……所有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时代已经变了,新的商业形势,新的品牌传播环境,新的消费人群,无一不是时过境迁,而以大广告硬广告强力塑造大品牌硬品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如何避免并解决硬性的、强制性的、甚至强奸式的硬宣传硬广告的弊端呢?品牌传播的破解之道在哪儿?
俗话说“软绳捆硬柴”,硬的不行,何不试试软的?《道德经》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水是至柔,却能胜天下至刚。所以,用柔性方式,传递品牌内容,才是传播里的上乘功夫。我们称之为“软文化营销”。 那怎样才算“软”呢?
我们来看看一个比较特别的营销案例。
2006年12月,中国的民营企业春秋航空由于出售1元低价票,被物价局处以15万元的罚款。罚款还是好事吗?但春秋航空公司因为推出低价票被罚的消息公布后,却引起了各方的关-爱华网-注和争论。此次软文化营销事件后,春秋航空公司给消费者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春秋航空票价低。这个定位恰恰与春秋航空的自身定位相吻合。这一“低价售票事件”使春秋航空公司的品牌认知与认可度上升了45.9%。而普通的一个品牌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得花上百万甚至千万的硬文化广告传播费用,而春秋航空花了多少钱呢?15万! |!---page split---|
在此次营销策划中,春秋航空并没有学普遍的营销方式,打出硬文化营销广告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的优势,而是另辟蹊径用最少的代价宣传了品牌!因为春秋航空知道一点,要想让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的记忆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捷径就是运用软文化营销模式!当然,讲这个案例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尝试“违规操作”,“狼来了”喊得多了,最终也会没人理了。但这个案例营销方式告诉了我们,只有将硬文化营销变为软文化营销才是营销的上策。
在传统硬文化营销活动中,大多行文方式大同小异,广告内容空洞无物,观点呈现千篇一律:我们的产品怎么怎么好,来买我们的吧!如麦当劳的“我就爱它!”凭什么就爱你?这些广告营销的共同之处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功能或形象以硬梆梆模式强行塞给消费者,铺天盖地的俘获消费者的视觉听觉,无孔不入的强奸公众的时间,简直就像是打劫行为。这种“过强”、“过硬”、“过密”“过裸”的表达方式易“刺伤”公众,更易造成公众的逆反和敌对心理。“软文化营销”则注重挖掘品牌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感,倡导从消费者的思想入手,注重传播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挖掘,细腻的挖掘与公众生活贴切的人情事物,使品牌传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软文化营销与硬文化营销最大的不同就在,软文化营销让顾客在心理上自发,aihuau.com主动地认同你的产品形象,而不像硬文化营销那样用高频率的广告来迫使顾客认同产品形象。软文化营销的优点是什么?四两拨千斤,以极其少的投入获得巨大的品牌认知度及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品牌印象记忆要远比那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品牌认知记忆要长久得多。
软营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宝洁从进驻中国市场就一直在灌输洗发护发、护齿理念,我们时常听到宝洁有这样的营销广告:“你有头屑烦恼吗?”“怎样让秀发乌黑亮泽?”在这里,宝洁有没有在广告里说:“海飞丝,是您去头屑唯一的选择”?有没有说:“我们的产品比别人更便宜,快来买我们的产品?”没有!宝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广告也大多是设计一些情景教给人们应怎样更好的洗发,护发,怎样更科学地刷牙等等。因此宝洁公司的形象也连同这些日常的知识以一种“故事戏剧化情节”成功的进入了消费者的内心!宝洁用的是一种投入更少,收效更大的一种软文化营销,所以宝洁在中国洗化行业一直独占鳌头几十年。营销界中还有无数的借一些“秘方”或“故事”传播品牌而成功的软文化营销案例。
软文化营销方案之一:故事营销喜欢听故事,是人们从小就有的爱好,记住一个故事,比背一篇课文要轻松多了。人们记不住那些乏味空洞的广告词,但可以记得住故事,利用故事来营销品牌可谓是软文化营销的高招之一。
可口可乐与肯德基向人们展示出了这种完全不同的品牌传播思路。这两大巨头的品牌营销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在兜售自己的秘方:
可口可乐的配方自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以来,已保密达120年之久。法国一家报纸曾打趣道,世界上有三个秘密是为世人所不知的,那就是英国女王的财富、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体重和可口可乐的秘方。
为了保住这一秘方,可口可乐公司享誉盛名的元老罗伯特·伍德拉夫在1923年成为公司领导人时,就把保护秘方作为首要任务。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向公众播放了这一饮料的发明者约翰·潘伯顿的手书藏在银行保险库中的过程,并表明,如果谁要查询这一秘方必须先提出申请,经由信托公司董事会批准,才能在有官员在场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时间内打开。
配方的信息被保存在亚特兰大一家银行的保险库里。它由三种关键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分别由公司的3个高级职员掌握,三人的身份被绝对保密。同时,他们签署了“决不泄密”的协议,而且,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另外两种成分是什么。三人不允许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外出,以防止发生飞机失事等事故导致秘方失传。
截至2000年,知道这一秘方的只有不到10人。而在与合作伙伴的贸易中,可口可乐公司只向合作伙伴提供半成品,获得其生产许可的厂家只能得到将浓缩的原浆配成可口可乐成品的技术和方法,却得不到原浆的配方及技术。
机密永远引人关注,在互联网上,就流传着好几个可口可乐秘方的版本,有些还言之凿凿。面对“热心人”的猜测,可口可乐公司不予理会。对于他们来说,保住秘密,就是保住市场。在这一秘密的指引下,可口可乐公司不断研发出新产品,使其每天在全世界销售2.5亿多瓶产品。
肯德基关于自己秘方的故事是:79年前,退伍的哈兰·山德士上校在汽车加油站的储藏室里发现的用11种香料和调味品混合而成的“吮指鸡块”的烹饪秘方。外出寻求合作伙伴。到了1964年,桑德斯上校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将肯德基的秘方卖给了一个三人财团。随后,这份秘方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俨然有“镇店之宝”之势,只限于少数几个忠实可靠的合伙人掌握。
不知什么时候起,肯德基有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广告:“滋味好的永远是个谜”——可能大家都被这个谜一样的味道诱惑了。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0000多家肯德基连锁店中没有一家知晓炸鸡秘方的详细底细。根据惯例,新加盟的成员都要到“肯德基大学”——位于路易斯维尔城的一个销售点去学习。那里会教授给他们肯德基的特别烹饪方法,怎样配制面粉和调料,公司会告诉你准确的公式。但是他们不会被告知用到的调料里面有些什么成分,连锁店必须从公司购买已配好的调料,当然因为是秘方,你就要多付钱。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一直锁在保险箱里,被层层戒备、视为机密的肯德基炸鸡秘方是否真那么神奇?肯德基的烹饪秘方和所谓“含11种香草和香料的秘密调料”中到底有哪些成分?
在肯德基秘方传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山德士的私人秘书雪莉·托普米勒回忆说,最初几年,山德士把配方写在一张纸上,还一度把配方贴身放在钱夹内。有一天,山德士交给她一张“又小又破的纸”,让她复印。“当附件打印出来,我知道我看到的是配方。”托普米勒带着几分惊恐地说:“上校,看在上帝的面子上,你再不能带着装有秘方的皮夹到处乱跑了。” 就是这张破旧的、写满字的小纸张,被肯德基视为无价之宝。其间曾经有人试图复制配方,但均以失败告终。“有一部分人宣称他们发现了秘方,其实没人真正找到,因为我们将秘方锁在安全的地方。”美国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总裁兼董事长大卫·诺瓦克显然很有信心“我们拥有对秘方的排他性权利,我们将与一切窃取秘方的行为斗争。”
据说,哈兰·山德士上校手写的这份炸鸡配方至今保存在美国圣路易斯维尔的肯德基总部,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太好,具体配方甚至连最高执行官也不知道。
至于肯德基的核心机密调料配方,有好事者把调料粉拿到实验室去做了定性分析,可样品的分析结果简单得简直让人说不出话来!肯德基顶级机密里面竟然只有面粉、盐、味精以及黑胡椒这4种普通的佐料,而并没有什么11种香草和香料!
这两个企业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秘方”这一回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对软文化营销的运用确实很高明,但他们让世人对这个神秘的“秘方”产生了兴趣。因为人们都有猎奇心理,每个人都会对秘密感兴趣,只要是关于秘密,我们看一遍就不会忘记。这便是软文化营销的主动品牌认知超过硬文化品牌营销中的奥妙之处!类似的软文化营销成功也并非可口可乐肯德基独创, 这种品牌中的“秘方”或“故事”并不是不经意的偶然的营销成功,比如众多的奢侈品品牌都有着自己的品牌故事,且大多是品牌首创者个人人生经历。比如,世界奢侈品牌香奈儿、普拉达等等都被搬上了银幕。这些故事不仅使这些品牌更富有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品牌用来营销的手段之一。|!---page split---|
软文化营销方案之二:图书内刊近几年,以企业、企业家为主角的的书籍以及相关报道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目光。它们往往作为励志类、管理类图书在各类书店的书架、阅览室以及网络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冯仑的《野蛮生长》、马云的《创业思维》、王石的《道路与梦想》等等,这些企业家出的书大多是讲述企业家和企业如何共同成长的风雨历程。
企业家出书和营销品牌有什么关系?关系重大。作为小投入大产出的最佳借助,企业图书是提高企业品牌深层影响力和传播力最佳武器。在国外,企业、企业家传记类书籍的运作早有成熟的机制,几乎每一个知名大公司,大企业家,都有记载其历程的传记作品,就连比尔·盖茨这样的企业家都出版了《未来之路》。还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如雷贯耳,却并未见他们投资多少广告。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很好的运用了公关营销的手段,通过媒体、出版等软手段,不做广告而达到了比做广告更好的效果。
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常常愿意花费巨额打硬广告而鲜有企业运用这种软传播,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浪费资源的行为。企业图书内刊不同于各类广告,它费用低廉,传阅时间长,而且借发行举办的相关活动、媒体报道实际上也是对品牌的一种低成本宣传,而且比广告宣传的效果好的多。
像国内的一些大企业,联想、海尔、华为、万科、阿里巴巴网络公司等等,都有自己的企业书籍,这些企业书籍为企业品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本《联想为什么》让国人把联想开始铭记并珍藏,不管经历多少风雨,联想一直成为国人心中的最重;一本《联想风云》再次把联想推到中国至尊企业的光环中;《海尔人话海尔》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一群真实的海尔人和一个真实的海尔,它的文章的作者几乎包括海尔几乎所有的中高层干部、部分海尔海内外员工和诸多关心海尔的务界入士。蒙牛乳业通过出版书籍《蒙牛内幕》使读者主动且深入地了解了蒙牛企业及产品;一本《华为基本法》让产学研官媒各界全民学习,华为开始为世人嘱目,达到硬性广告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企业书籍往往包括:企业家传记、企业发展历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总结、品牌故事、企业培训教材等。而将企业家传记和企业内刊办的有声有色的,万科算是首屈一指。
2008年,万科董事长王石推出了自己的新书《让灵魂跟上脚步》,这是王石继第一本《道路与梦想》之后出的第二本书了,这本书不谈房产,不谈品牌,却是对自己行走高山大海的种种经历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用他的话说,是“灵魂的追问,是灵魂对这条历史之路的种种叩问”。不谈品牌,却处处不是在传播品牌。新书出版后,王石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曲向东到场主持,不仅宣传了书,还宣传了万科品牌,一举两得。
万科内部办了一本企业内刊——《万科周刊》,在业界十分有名,即使很多不是万科的人,也喜欢看万科周刊的员工版。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想通过万科的企业内刊不仅了解了万科企业的内部情况,而且能得到很多的启发。这个当初只是为了将万科总部意见传达到一线的小册子,不想后来却对传播万科的品牌功不可没。
万科每一次的举动,都会吸引大批的观众,在有偿新闻满天飞的时候众多大牌媒体和记者都争相报道采访万科。很多消费者对万科品牌深信不疑,许多人甚至重复购买万科的房,即使是那些地段和位置都很差的房也不愁卖不出去。这些和万科的软文化营销不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软传播的威力。
出版企业书籍的益处之多不胜枚举。对外来说,可使企业成为一次媒体关注的焦点、企业家个人魅力的提升、全方位的免费广告效应、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得到提高。而对内来讲,企业凝聚力得到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得到空前个性张扬、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得到传播、企业员工归属感得到增强、企业员工自豪感得到满足等等,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转化为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与社会荣誉。
软文化营销的方式并不只局限于以上两点,还比如拍摄企业专题片,创造企业歌曲、撰写企业博客、以某企业或产品为背景或要素拍摄电影、电视剧等等,都是惠而不贵的方式。而今,当硬文化营销越来越不济的时候,众多的企业都开始试着去转变传播方式,包括索尼,可口可乐,甚至严肃的IBM都采用过类似的方式。
比如,依云矿泉水通过推出与产品相关的音乐来宣传产品,使产品销量提高了30%;上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联合投资6000余万元,打造212集的《海尔兄弟》动画巨作。制作历时十余年,是献给未来社会的主人——全世界儿童的一份厚礼,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勇敢聪慧的“海尔兄弟”。 一首《步步高》让全国人民在励志的同时记住了一个品牌——步步高,并且不断买单,直到现在; 百事可乐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百事超人》的PS电视游乐器体育游戏,游戏中大量融入百事可乐的各种要素,使玩家在游戏中加深对百事可乐的了解与好感度。麦当劳也不甘示弱,与游戏开发商合作推出虚拟经营类的麦当劳大富翁游戏,使销售额大幅提升。在酒产业,XO酒瓶由著名设计师设计,造型如同艺术品,成为了富豪酒柜或收藏家书架上的藏品;在化妆品产业,安娜苏的彩妆盒、香水瓶复古而华美,吸引了很多爱美的女性……这些细节看起来无足轻重,却都是在为产品做着无声却有力的广告宣传。
而今,硬广告时代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硬广告因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甚至厌恶和反对之感,导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鸿沟。而“软传播”兴起,颠覆了硬文化营销的“说教”和“推销”,更多的在于方法“分享”和“沟通”,更有利于品牌形象融入到消费者心中。这种软传播的方式看起来是最没有盈利企图的,才更能被消费者信赖。
文化营销误区之二:“伪文化”营销
如果硬文化营销只是招来消费者反感的话,那么为了刻意的吸引眼球,把俗文化营销变成媚俗下流的手段来营销产品的话,就叫人觉得恶心了。诸如曾遭媒体指责的“春宫酱油”、“二房醋”之类的“伪文化”营销手段,其实就是文化营销的一种异化。
说它是文化,因为它确实存在,也符合“文化”的一些特征,但这类“文化”与主流文化是背道而驰的,只能算是被异化的“伪文化”而已。它擅长于挖掘人性中一些阴暗、丑恶的东西,并且毫不掩饰的展示给众人,很有些宣扬的意味。它往往要与道德沦丧、情色、低级趣味扯上关系,以此来赚取更多的眼球。如果用这样的文化来营销产品,不仅不会达到目的,反而还会遭到世人的厌恶和唾弃。这样的“文化”,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一样,是经不起深入的考验的。
国外曾有这样一个电视节目广告。一个青年偶然发现对面的一个没有拉上窗帘的楼层有一个姑娘正在脱衣服,于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看。接下来,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一个蒙面歹徒拿着凶器勒住姑娘的脖子,然后拉上了窗帘。小伙子大吃一惊,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匆匆奔下楼。更让人吃惊的是,小伙子并不是去救人,而是跑到另外一个房间,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机,乐呵呵的去观看某一个-爱华网-节目,仿佛正在进行的凶杀案和他无关。然后广告画外音:没有什么比看某某节目更重要……原来,他看的并不是脱衣服的美女,而是从对面开着的电视机发现某某节目开始,而行凶的歹徒正好拉上窗帘,挡住了他看电视节目……这样的广告真的是让人觉得悲哀,“救人一命都没有看某某节目更重要……”它是在宣传电视节目吗?它是在宣扬自私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广告,冲破了道德的底线,狠狠的践踏了人性中的高贵与善良!这种没有良知的广告如何能让观众接受?
不仅如此,为了能卖出去产品,很多商家连礼义廉耻都抛掉了,而今,广告文化营销“色”之当头,只要能出名,能出卖的都出卖了,比如良知,廉耻,道德,甚至还有“肉体”。|!---page split---|
2007年,一款男士保健酒“圣当年”请了网络名人“木子美”代言。木子美何许人也?木子美原是一名编辑,曾为某杂志写性专栏。因在其博客系列日志《遗情书》中详细批露了她与广州一位著名摇滚乐手“一夜情”的大量细节而一夜成名。此后,《遗情书》访问量每日增长6000次以上,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一。此前以及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此人以实名的方式又陆续发布了很多以私人性史、性爱体验为内容的帖子以及以性为核心的大量怪诞言论,比如“要采访我,必须先和我上床,在床上能用多长时间,我就给你多长时间的采访……”等等。
不曾想到的是,竟然会有企业请她来做酒产品代言人。此酒的名字起得很有些意思——“圣当年”,“胜”当年?广告词也很暧昧:“人生得意须尽欢,野蚕酿酒‘圣当年’”。木子美的旁白也很耐人寻味,大意是说“每个男人都应该喝几口”。喝什么?喝这个酒就能延缓衰老、金枪不倒?还是每个男人都应该“喝”两口木子美?还是以“娱乐男色”为乐的木子美认为“每个男人她都应该尝尝”?这样的广告不管怎样联想都猥琐无比。在这样一个创意里,所有的品牌理念除了一个“色”字,再也读不出来任何东西。
据当时的广告传媒运营总监介绍,他们签下“圣当年”白酒整体营销推广策划案后,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分析,认为一个产品选择代言人一定针对“产品个性”选择“合适”的代言人。于是他们就挑中了自爆性爱隐私而又红遍网络的“木子美”做代言……
一个品牌的代言人,不只是有名气就可以了,它的形象也一定要是健康的,像木子美这样的以“非常态”的网络名人来做品牌代言人,实在是足够“震撼”了。因为木子美的品牌形象实在是不适合代言商品。木子美的品牌形象宣扬什么?宣扬滥情?滥交?厂商选用这样的代言人,对其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实在是个极大的风险。做品牌的确是要有知名度,但若为知名度不惜牺牲品牌形象,百害而无一益。一款保健酒,原本可以从关注男性健康的方向打造品牌,可惜商家唯恐天下不知其“壮阳”之功效,非要用这么低俗露骨的方式宣传,实在是可悲又可叹!
现在,“伪文化营销” 仿佛已成大势所趋,365行营销大战,行行不能免俗,几乎个个行业都存在着类似“雷人”现象。可谓“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拿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住房问题来说,衣食住行,这“住”字,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房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几乎是天价,很多人祖祖辈辈勒紧了裤腰带省吃俭用一辈子,就为了在城市买个像样点的房子。可是市场虽大,竞争力也大,于是房产广告为了赚取眼球,纷纷比赛谁更“雷人”,真可谓“语不雷人死不休”!
南京一房地产商打出这样一幅雷人的广告词——“房价不会跳水,只aihuau.com是在做俯卧撑。”房价会不会跌,不由房地产商说了算。
近日网上流传的安徽一楼盘的广告语“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分明是二奶楼盘嘛,难道住进去的都是“二奶”不成?
“所有的巢位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您是各行业的精英分子么?带上你的想法和执行力,像精子一样的速度快来卵巢吧!”这是南京某房地产商打出的雷人广告。有南京市民认为,“……这可以算史上最黄最雷人的房产广告了!”
不仅如此,众多房产商还玩起了孙子兵法中的美人计,以“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为纲,纷纷上演美女广告大战。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还曾有过一楼盘广告牌,一美女用手微微抬起红色短裙,隐隐露出大腿,广告语是“要提,还要往上提……”,旁边还有行小字,是楼盘的价格等等。
另一个房产宣传广告是:一身着紧身衣裙,露出纤纤玉腿的美女坐在孔夫子旁。广告创意到底何意?大概是此楼盘离夫子庙近,就想了这么一个美女“傍”上孔老夫子的点子,不仅是不伦不类,还顺带侮辱了一把儒家文化。
有楼盘称,“买别墅,送菜地”、“买房子,送奶牛”。这些倒没什么,学超市促销,买一送一嘛!更雷人某楼盘的广告宣传单优惠写着:“买房送美女”!其工作人员称,“只要买下这套房,将郑重地介绍美女给你认识,并给你安排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给你创造一个美好的开始,这以后就看你的能耐了,要是你能追求到这位美女,美女当然就归你了……”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买房还附带开“婚介所”,就差没有买房子送老婆,婚姻包办了。
除了“雷人”广告,开发商还有些别的怪异营销招数。
06年上海房展会出现惊人一幕,彩绘裸女上阵大秀房产,还美其名曰“彩绘文化”。开发商彻底丢掉底线,连遮遮掩掩的“内衣”都脱了。从此之后,全国各大房产开发商纷纷效仿,渐成风气。不否决,人体彩绘是一种文化,至于用在房地产文化营销,是何用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仅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感,反而让人觉得低俗下作,何来文化之谈?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09年辽宁沈阳有一个楼盘招聘售楼小姐,年薪高达30万元,条件很简单,你必须得是美女,否则,你就不可能被应聘上。是卖房子还是卖色?开发商还高价出场费请来了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来助阵,以增强宣传影响力,可谓“用心良苦”。
纵观如今铺天盖地的房产广告,如果不是美女诱惑,便是“洋务运动”,真正主打文化牌的是凤毛麟角。
何为“洋务运动”?——不是提倡“文化地产”吗?我们来傍傍“洋文化”,谁还敢说我们没“文化”?于是搞几个西洋景,就敢叫欧陆风情、地中海风情、澳洲风情异域文化。于是满大街出现了的广告是“意大利小镇、法国街区、北美情调、英伦风情……”名字不是“阿奎利亚”、“温莎杰座”便是“巴黎春天”、“柏林春天”……建筑风格也刻意模仿,制造一些“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风格”的噱头。这就是席卷全国的房地产“洋务运动”。
可毕竟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盖给中国人住的房子,为何偏要说是法国街区意大利小镇异域生活呢?难道起了个洋名住在里面就真的能感觉到了所谓的“异域风情”?难道给农夫穿上皮尔卡丹,他就变成法国贵族不成?
提倡“文化房产”是个好事,异国文化的成就和文明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中国人盖房子给中国人住,非要强调自己有异域风情,岂不是显得不伦不类么?况且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同样很具有影响力,比如徽派建筑文化和园林建筑文化就足够我们去钻研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还不足够让我们来继承和发扬吗?为什么非要异国文化来推销房产呢?难道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英伦风情法国街区意大利小镇,而不知道我们自家的徽派建筑文化和园林建筑文化为何物吗?
说到徽派文化和徽派建筑,那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小的缩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说:“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徽派文化里,“无徽不成镇”、 “无徽不成商”,重视教育程度令人叹服,可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报道,安徽休宁一个村庄里,有个明清徽派建筑,叫荫余堂,由于年久失修,准备拆毁,正好被一个美国人看到了,惊讶不已,他就花钱买下来,然后拆运装船,完整的运回美国,并原样复建。结果许多人都想一睹中国建筑文化,看完后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叹为观止,每天游人如织,轰动一时。甚至许多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不远万里的来到安徽休宁,探寻中国建筑文化的奥秘。那个村长一看这么多老外打听那个老建筑,后悔不已。没办法又请人跑到美国去,依葫芦画瓢的画个图纸带回来,在原地上又复制建造了那个被卖到美国去的徽派建筑荫余堂,同样也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是一个发生在安徽的真实事件。如今的安徽西递和宏村古民居,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而今都市生活忙碌压抑的快生活节奏需要均衡,物质与精神之间、事业与居家之间都需要要一些有一些均衡。追求心灵的安静和恬淡应该会是忙碌的人们所需求的。所以,房产文化可以诉求于“隐士文化”,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调;古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洒脱。还可以从桃花源记里找一些灵感,将“世外桃源”作为其文化定位,将闹市的喧嚣与静巷的安逸、盛世的繁华与远世的宁静和谐归一,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超脱……等等。这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提炼,更是对人格的提升、对人性的完善,也是对楼盘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有效提升。
房产文化营销也可以从“家文化”里取一些经。“家”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买房,大多都是为了安一个家。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无论是贵族的宫殿还是白丁的茅屋,或大或小的房子里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深深眷恋,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寓所,还是对人生、对情感的寄托。为心灵寻找一个家,让身心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繁华的闹市中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借助古典文学,塑造独特的人居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难道这些文化内涵都不及什么外国街区、小镇丰富?为何开发商偏偏喜欢赤裸文化、异域文化,而对身边的民族文化视而不见呢?真正有品位的人是对那些所谓的“伪文化”是不屑一顾的。中国居住文化除了徽派文化,还有苏州园林文化,江南水乡文化,云南民族文化,北京四合院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完全可以用现代建筑很好的演绎出来。
而今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消费,商品的营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促销的实质,就是把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商业行为中,把公众普遍接受的人文价值取向贯穿于商品买卖的全过程,而不是去追求那些肤浅又低俗的东西。什么接吻大赛、激情派对、当街淋浴比赛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既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不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还可能冲击到主流文化,误导人们的价值观,最终还会招致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厌恶。
所以商品营销多注重对心理、对感情的诉求,用最质朴愿望、最单纯的情感去打动消费者,建议商家多在文化、服务、价格、诚信上多下功夫,以赢得顾客信赖。房地产卖房也是如此,少一些裸秀,多融入一些建筑元素,多一些责任,让更多的人买起房,而不是去搞一些低俗的花样来哗众取宠。
而今,在多元文化撞击的时代,文化营销可能异化。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推进文化营销,必须引导和培植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向上的营销文化,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方向。反对那些带有色彩的文化垃圾,杜绝庸俗下流的营销手法。 中国营销文化,既要面向世界、积极开放的文化融合,要具有民族文化的灵魂,更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使我们的营销文化既成为文化营销的有利手段,又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