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到澳洲小镇留学
古永锵是1966年生的,属马,以前大家说古永锵跟老张(张朝阳)是“龙马精神”。古永锵爸爸是土木工程师,祖籍广州,妈妈是天津的,还有个妹妹。那时候香港流行小留学生,古永锵的父母都是比较民主的,就问古永锵:“第一,想不想出去?第二,想去哪?”基本上都由古永锵自己决定了。
可能是对小学地理课本里面澳洲的图片印象太深了,蓝天绿草的,古永锵这个人喜欢大自然,住久了香港这种地方,就想找一个人口密度小的地方生活,所以就选了澳洲的学校,14岁就出来了。现在对香港的印象就是有好东西卖,有好吃的,其他的都很淡了。现在去香港古永锵还要问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香港人。
原来想象的澳洲都是在海边,去了以后才知道学校不在海边,在悉尼坐火车往西三个小时的一个小镇,两三百人的一个学校,周围没有一个中国人,亚洲人就三个。第一天到教室的时候,很多人都到教室窗口围观。这是古永锵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而且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面,开始还是很难的,后来就慢慢适应了,感觉功课也不是很难,后来还跳了一级,然后考进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学化工,当时在澳洲这个专业是最好的。
三考加州伯克利分校
1985年,古永锵们家里人都要搬到美国去,父母问古永锵想不想一块过去。古永锵爸是工程师,古永锵自己本来也喜欢理科,所以也想当个工程师,可是进了大学以后发现不是很适合,古永锵这个人还是相对比较外向的,所以就想利用去美国的机会换个专业。
古永锵选了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经济学专业,结果考了三次才考进去。第二次考试失败,很多人建议古永锵改其他普通的学校,但古永锵这个人认准了的事就比较执着。当时的情况虽然比较难,但其实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一年都是比较难的。
后来,古永锵直接考上了伯克利分校三年级学习,两年后古永锵就毕业了。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没想清楚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最后选择了贝恩咨询公司,这种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在这里,芯片、水电、饮料业古永锵都接触了,三年多时间,见过很多不同的公司,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这三年多对古永锵职业生涯影响很深,尤其是那种思维习惯,现在古永锵看到一个项目,马上就会有很多问题跑出来,各方各面都去考虑一下。
工作三年后,1992年古永锵又考了斯坦福。在这里跟很多搞创业的人接触。一轮一轮的人,讲的都是创业的事情,就像给你洗脑一样。到毕业的时候,人生好像就只有两条路了: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去创投公司。那时候感觉自己创业经验还不成熟,所以就选择创投了。
杀回亚洲搞投资
古永锵在斯塔福的学费其实是贝恩缴的。说好了毕业以后出来继续给他们服务两年,之前还说好了贝恩会开拓投资业务,但是等古永锵毕业的时候,他们对这方面还是不很重视,感觉没法做。
1994年暑期的时候,古永锵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一个培训班,正好认识了富国投资的创办人,谈了几次觉得还不错,就打算过来了。没办法,只能把贝恩的工作辞掉,毁约了,还要赔钱。那时候古永锵全部身家也就三四万美金,违约金是要六万美金,最后富国老板给古永锵借了些钱,才开出来支票。
和第一年到澳洲、第一年到美国一样,在北京第一年还是很难,古永锵离开香港15年了,看中文很吃力的,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学。在富国古永锵干了四五年,做了四个项目,第一个收购了新西兰一个皮革企业,然后过来跟上海一个皮革国有企业合资,三千万美金的规模,在当时挺大的。
后来还做了一个媒体公司,里面有那个叫ZDNET的网站,还有IT杂志和北京工体的那个海底世界吧,现在还在营业,这三个项目都不错,后来都成功退出来了。上海还有一个项目没做好,最后清算了。在富国这几年,古永锵收获很大,一方面是加深了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另外也积累一些人脉,尤其是投资圈的人脉,后来帮助搜狐融资,这起了很大作用。告别搜狐开始创业。
1998年古永锵开始关注互联网,这时候古永锵认识了张朝阳。8月份的时候,在北京国际大饭店一楼咖啡厅,他喝咖啡古永锵喝茶,本来是谈给他的搜狐网投资的,结果谈了一会儿,他说:“古永锵不要你投资了,你过来吧。”当时他需要一个人帮助他去融资。张朝阳是物理学博士,而古永锵是资本圈里出来的,这方面的游戏规则、人脉古永锵比较熟一点,而且古永锵也做过网络,所以很匹配。后来古永锵就成了搜狐的第一个高管,是高级副总裁兼CFO,那时候搜狐只有一百人左右,张朝阳之外最高的职务也就是总监。
在搜狐,开始的时候古永锵专注于做融资。上市后,古永锵提出想做运营。张朝阳和董事会在这方面对古永锵很宽容。2001年古永锵开始接手运营了,包括企业发展、销售、市场、产品。到2001年7月份就当上了首席运营官,后来就做了总裁。
2004年底,古永锵跟张朝阳提出了离职的想法,因为古永锵加入搜狐时的目标基本都已经达到了。古永锵想找一个创业的环境。在搜狐几年,网络行业的各种情况都经历过了,这么多经历、经验,对自己创办公司很有意义。另外一方面,这些年古永锵积累了很多资源,从组建团队,到融资,到合作伙伴,还有政府部门,都有很大帮助。
搜狐在文化方面有很多良好的、很人文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东西方文化的结合,还有人际关系的简单等。现在创业了,这些好的东西古永锵们会学过来。
速造“优酷”
一年时间能干什么?古永锵的答案是,可以打造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视频网站。2006年6月21日,这位昔日搜狐总裁开始创业,推出视频网站“优酷”。一年后,优酷已经成为国内视频类网站的核心代表。
古永锵利用其丰富的经营经验和人脉资源,迅速打造了一颗网络新星。不过,要想让这颗新星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长期闪耀下去,古永锵还要经历更多的考验。
选择“视频”创业
2004年底,古永锵向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表明去意的时候说了三个理由:一是想陪太太到美国念书;二是长期工作太累,身体吃不消,需要休息一下;三是想重新找一个创业的环境。几个月后,古永锵卸任搜狐公司总裁,赴美陪读。
休息只能是一段时间,休息之后肯定还是要想着干点什么。古太太在纽约大学进修了一年,古永锵一边闭关休息,一边考虑下一步的打算,他那时候的想法是或者重新回到投资公司,或者找一个小公司,或者自己创业,但不管干什么,都要是互联网。2006年初,当古永锵在国内重现江湖时,他已经做好了抉择,“就是感觉网络视频的机会到了”。
2004年3月,他将自己发起筹集的300万美元投入创办视频网站优酷。和传统网站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作为传播内容不同,优酷专门以视频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视频收藏和视频作品上传到这个平台上,与他人分享,也可以浏览其他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优酷的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对这些短到几十秒钟,长到十几分钟的视频作品进行审核和推送。
利用“事件”推广
选择网络视频并非古永锵的先知先觉。在他加入这个行业的2006年初,正是视频网站风生水起的时候,各路网络精英不约而同汇聚此处,最多的时候国内竟有200家公司声称要在此业务上寻求发展。
2006年6月21日是优酷的周年庆。此前一天,古永锵发布了一份类似“企业宣言”的新闻通稿,大概的意思是说,经过一年纷争,无论在技术上、资金上、用户上还是品牌上都已经筑就了自己的壁垒,因此奉劝各路同行,最好“别再玩这个了”。这样的口气,出自一个入行刚刚一年的新人,确实值得玩味。但以古永锵一向稳重的性格,敢于喊出这般“狠话”,自然有他的底气。
在2005年,国内发生的多件热点大事件中,都已经闪现着优酷这个新来者的身影。张钰事件、沈阳大雪、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优酷作为一个视频网站的优势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其中,轰动一时的张钰事件,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在优酷上传播开来;在沈阳大雪中,由于外地媒体无法进入,优酷用户传送出来的大量视频几乎成了独家,甚至央视的节目也从中引用。
所有这些事件,到底是在优酷上无意中诞生,还是优酷内部的有意策划?面对这样的问题,古永锵有时笑而不答,有时含糊其辞,有时还会否认一番。或许,对于这个昔日搜狐总裁来说,已经无需通过任何方式炫耀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反正这一系列事件,已经将优酷的用户量带上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积聚“人气”生财
当了多年搜狐二当家的古永锵,深知搜狐公司文化精髓所在,并将其带入自己创办的优酷之中。“搜狐讲究平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简单化,这一点我会在优酷里面好好推广。”在优酷办公平台上,每一个人的面积一样大,古永锵自己也在平台上占用一格,“现在我们也是全员持股,跟搜狐一开始时一样,前台都有期权。”
古永锵从搜狐引入了成功的企业文化,但在市场战略上,却选择了一条与搜狐完全不同的路。“搜狐是门户,讲究大而全,优酷坚持做专业视频网站,广泛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合作第一”的标语,被印在公司内隔板玻璃上。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一年之间,百度、盛大、迅雷以及众多电视台,都已经成了优酷的深度合作对象。
当然,不管是对内讲究平等观念,还是对外进行合纵连横,古永锵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聚起内外力量,推动优酷网上的人气。视频网站虽然火爆了这么久,但是具体的盈利模式现在大家其实都没法说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到你的网站上来,挣钱的办法是肯定有的。2006年底,优酷完成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古永锵希望在这些钱用完之前,能找到一条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