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经营不善”、“外部环境恶劣”被频繁提及,双方更多地将责任归咎于恶劣的车险中介外部环境。同时,双方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一年前双方合并的事宜,不愿细谈,也不愿评价对方。

回顾一年来的合并之路,杨俊然与徐顺新这两位“总监级别”的管理层也说不清其间车盟与从众到底是什么关系——战略联盟?合作?合并?徐顺新说:“发生了这件事情后再看,也许车盟与从众只是最浅层面的业务合并吧。” 在车险新政频繁出台,尤其是电销车险获批后,传统车险中介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2009年3月,在双方投资人的大力支持下,车盟与从众宣布合并,并迅速完成了服务体系的整合。但现在看来,“车盟从众”在运营上至少存在着三个致命弱点。其一,财务体系的松散。双方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表面资源的合并,其内部仍各自运作。如,从众的客户购买“太保”和“人保”的车险,所拿到的预收保费收据上盖着的是“上海从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财务章,而非“车盟从众”财务章。其二,“车盟从众”的治理结构也埋藏着一个不安定因素,即两支管理团队的融合问题。张作元被任命为“车盟从众”CEO时,由从众带来一支50人的精英团队,并将其安置在“车盟从众”的关键岗位,尤其是各管理部门的一把手位置,如业务管理中心总监余雷、客服中心总监宋斌等。|www.aihuau.com|2而车盟原管理层则只能居于副职,甚至被踢出管理层。如,原担任车盟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经理的徐顺新,在合并公司中仅任二手车业务部总监;而原担任车盟业务管理部总经理的杨俊然,在合并公司中连副手都没轮上。徐顺新与杨俊然都是林振一手招进来并培养起来的。根植于“亲信系”的管理团队看似便于控制,却非常脆弱,以至于在董事会不满公司业绩,让林振回归、张作元“下课”之后,“车盟从众”管理体系应声瓦解,分裂成两支队伍。其三,车盟与从众在合并前自身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经营不善的问题。如早在2008年9月,从众就曾因亏损而徘徊在倒闭的边缘,并导致当时从众创始人兼CEO高洪庆的离去。当年11月,经过资产重组的从众恢复经营。并在第二年三月与车盟闪电联姻。杨俊然承认,当初双方合并是奔着“1+1>=2”的目的去的,从经营角度来说,希望合并后通过优势互补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但合并后的经营并不成功,问题也未得到改善。盛大车险CEO卜江勇一开始就不看好车盟与从众的联姻。“两个本身就经营得不太好的企业走到一起是不被看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劣只是这桩联姻失败的导火索。”他认为,车盟的问题在于没把企业当作服务业来做,而是当作IT业在做;而从众最大的问题是成本控制,在“经营成本过高、给客户创造附加值不高,以及外部环境的冲击下”,这桩联姻的失败是可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