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高中阶段的新课改在北京市已步入第二个年头,怎样应对新形势下高考开始牵动无数学生和家长们的心,困惑、担心、疑虑困扰着人们。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学习领域更加宽泛,科目设置有了较多的选择余地,这固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益处,但也给学生包括老师带来的是头绪繁杂无从下手的感觉,既有模块的考核,又有选修课的认定、会考的准备、高考的应对,种种课程配置,使教师感到应接不暇甚至出现忙乱,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为了帮助学生及家长对新课改进行全面的认识,记者就此采访了 八人教育知名专家、全国十佳个人化辅导机构负责人王涛老师。
记者:王老师,今天我们和网友一起探讨一下高中新课改的问题。可能有些家长特别是新高一的家长还不太清楚新课改,那么先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新课改吧。
王老师:各位网友、同学、家长,大家下午好。“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产生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建国以来已经有过几次课程改革,而本次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记者: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呢?
王老师:从根本上说,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新课改将引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以终生教育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我国即将推出的高中课程改革,不仅与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相衔接,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另一方面,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生规划,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记者: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哪几方面实现突破?
王老师: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
(1)学习内容方面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课程结构方面的突破: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课程实施方面的突破: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方面的突破: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课程管理方面的突破: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记者:那么,新课改是怎么实施的呢?
王老师: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5年,江苏成为实验区。2006年,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市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2007年,全国又有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5个省市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今年秋季,还将有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包括兵团)等4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届时,共有10489所高中学校、1311万高中学生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占全国在校高中学生的52%。最迟到2010年,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
记者:新的课程的实施与传统教学有什么区别?
王老师:传统模式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的课改的教学则是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为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新课改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应该是教学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是学生主动地学,更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教学则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一定束缚。新课程改变了这种方式,不在使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知识设置和教学,咱们不用术语,就用咱们的话来概括就是“知识面更广了,思维更活,要求动手能力强,培养独立的思维的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新课改的 课程设置整体性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内容有所精简,学习范围扩大了,注重了在过程中成形成知识系统和结局额问题的能力。由此学习的方法就要尽快改变,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记者:新课程对现教学带了的现行教学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王老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授的知识因为压缩在几个必修模块里在限定的学段完成,接下来又有选修课的开讲,同时配置一些必不可少的实践课程也得由教师知道学生自主完成,首先是教师的压力较大,其次学生面对新的似乎繁杂的学习也感到无措。所以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是新高一同学面临第一个课题,也是必须在很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的跟上教学的步伐。在这种情势下各学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完善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积极探索新的高考应对方案。
记者:新的高一怎样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王老师:以积极心态面对,新的方式看似纷繁但这里给予了我们更多自主余地,有利于自主发展。抓住大好时机,进行补差,是一个学习方式转型期,也是一些同学的分化期。谁先占领这个时期制高点,谁就有了主动权。新课改相对学生来说并不复杂,“删繁就简三秋树,剩有虬枝看分明。”简而言之:基本知识积淀--方法积累,运用能力形成--建立正确思维方式--善于发现迁移。我们姑且称之为四环节学习法。按照这个去参与高一的学习不管是看他不能够教学还是实践课程,就都变成我们的学习机会和提高的机会。
首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下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摸清自己的弱点,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补习,和学习过程的倾斜,包括对一些不良思维方式的校正。必修模块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要在必修模块的学过程中完成。在这必修模块学习过程中。预习高中补课疏忽,预习的质量某种意义决定学习效果。同学们要养成勤于发问、勤于动笔,勤于动脑,勤于整理的学习习惯,由于学习安排较紧凑,一定跟上进度,疏漏的一地及时补齐。由于基础的差异性,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堂上一定养成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习惯,听讲不留疑点和死角。实际这个过程 就是自主学习意识形成的过程。而实际上是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勤思有余,而笔记不足;阶段终结,疏于系统,懒得反思”这是导致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
记者:你能谈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吗,以及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王老师:必修模块是学生学习主体知识的平台,也就是说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在必修模块完成,在,模块学段教学是要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前阶段是教学主体内容。积累知识形成知识底蕴作知识储备;积累方乏探索规律。力求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是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诸如兴趣、特长、爱好选择的一门课程,它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在选课是应考虑到分班的选择。
记者:怎样做好高考的准备?
王老师:分为高一高二两个问题就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高一年级,由于刚换新的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转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很好机遇。一要观念转变,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发扬自强精神,积极适应环境。二是养成良好听课习惯。学会做笔记,坚持如一,不要间断,养成习惯。三是每个学习环节结束一定做好小结进行系统,力求在高一阶段每一学科的知识随着教学的结束,知识的网络也要完成。这是将来高考知识的积累和的积淀,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基础。这期间注意善于内省,把薄弱的科目及时补上来,不要形成积重难返的情势。为高考争取时间。知识框架的建构,方法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在高一初步形成,那么你就是为冲击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学习态度。
高二年级:新的学期很关键,模块学习基本结束,选修课开始,又要面临会考。这时 的高二学生做好以下几点:做好总结,完成各科知识框架的建构。找出自己的不足,一是知识积累扎实不扎实,注意查漏补缺。运用能力形成没有,如有缺口务必补上,不要拖落。二是反思总结做题思路规范不规范,是否形成规范解题思路。三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读到见解,这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流程。
正确评估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做好文理选择。在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选修课的确定。一方面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必须考虑自己知识的情况,选修有拓展但也注意利用选修进行补差。这是你为高考作出第一步关键选择,注意听取老师家长的的建议。
记者:面对头绪繁杂的学习局面怎样怎样处理?
王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我给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学为重、劳逸结合。第二,掌握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起来才会更有效率和效果。第三,可以有选择性地报名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班,但一定要选拥有好老师的地方,这样才能学好;既然是课外辅导,还要看有没有针对性,最好选小班或者一对一。
记者:好的,今天就进行到这里吧,王老师,您看最后还有什么想要对中学生们说?
王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金榜题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