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雅黑; COLOR: black; FONT-SIZE: 12pt">
西方的文化具有二元性,在精神层面它的价值依据是宗教,在现实生活中它又强调功利主义精神。它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也是相对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宗教的纯精神性,一方面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性,所以西方文化的价值本原很难在中国落地。首先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本原并没有功利色彩,中国的文化本原是以儒学为主流的哲理系统,它主要体现的是生命存在的整体意义,是文质统一的人格理念。这里的“文”就是指人的后天文化修养,“质”是指人先天自然的心性。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注重在文明的创制上一定要文质合一,既要通过文化来规范人的品行,也要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尚质、重情、注重自然,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儒家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生命之本,是文不能超越的界限。这种文质合一的人格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本原,它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质合一落实到人性中就是儒家倡导的人性善的哲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说人天性是善的,可以用“内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心性本来就是好的。《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在讲人性善的文化本原。
孟子的“四端说”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的代表理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所说的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特征就是自然。人生活在分化的世界中,往往在现实中“三思而后行”,但在生命攸关的临界状态时,人往往是出于自然的本能。孟子的“四端”当然也是指人性中的善原,要想发扬光大,还需要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作用。中国文化讲“内求”和“内修”,人性自然的那部分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道”。“道”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孔子在《易传》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的心性之学和经过教化的成德之学的综合,而西方的文化是心性与教化隔裂,是人与自然的分化,所以西方的文化并不适合中国人。
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没有整合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中,但是无论时代是新与旧,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会改变,民族的性格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变,那么它血液里文化的基因也就不会变。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价值是不会改变的。
从传统来说,中国人是很有历史意识的,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要修前朝的国史,这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这表明中国人把历史看得很重。现代中国的文化意识却出现反传统的意识潮流,并且这种潮流占了主流,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http://www.aihuau.com/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文化价值本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个哲理系统,抛开它的封建性,其实它是中国人精神意识中已形成的价值哲学,中国人已认可和习惯了它的精神产品,但是在反传统的意识形态下,我们的哲学、艺术、文学等精神产品完全与中国文化脱节,而是过多与西方文化接轨,过分强调现实生活的功利精神而忽略了人的心性自然的属性,结果造成了我们的文化产品无法契合中国人的精神诉求,更无法唤起和升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境界,这是我们文化产品没有永恒性最根本的原因。
现在重新来审视一下中国文化的优与劣,我们现在的文化导向和文化产品过多忽略了人性自然的东西,自然不自然地去追寻西方的功利精神,我们又没有宗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造成了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匮乏。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的对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道”就获得了人之初的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本原。
传承中国文化就要重塑其价值的本原,建立中国特色的精神哲理体系,真正把人的自然精神需求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文质合一的文化系统,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信仰体系,这样中国不仅是经济强国,也是文化大国。